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时光荏苒,《中国研究生》杂志走过了她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是成长的五年,杂志从无到有,从草创到渐入良性发展;这五年是探索的五年,杂志栏目和内容不断优化、丰富;这五年是收获的五年,杂志发行数量和区域连年扩大,和广大读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五年更是感恩的五年,没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各位领导、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研究生指导教师以及广大研究生朋友的关  相似文献   

2.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论新构架,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探索,亦是未来育人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在“五育融合”实践中,教师是直接的承担者,其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五育融合”的育人实效。通过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实施“五育融合”存在现实困境,教师对“五育融合”的认识有限导致概念理解偏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致使“五育融合”实施困难,缺少外部资源支持限制“五育融合”落地,“融合育人”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难以引领“五育融合”的深化。为有效推进“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应活化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认识,建构面向“五育融合胜任力”的研修机制,打造“五育融合”的协同工作系统,全面完善“五育融合”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得名源自周穆王。齐桓公“以卫诸夏之地”,在五鹿山西南筑五鹿城。经实地调查,详考文献,五鹿山主体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延伸至山东省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而河南省南乐县五楼说是因音近而生误,濮阳县五鹿城属文献错录,清丰说属误载。  相似文献   

4.
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得名源自周穆王。齐桓公“以卫诸夏之地”,在五鹿山西南筑五鹿城。经实地调查,详考文献,五鹿山主体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延伸至山东省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而河南省南乐县五楼说是因音近而生误,濮阳县五鹿城属文献错录,清丰说属误载。  相似文献   

5.
五育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的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逻辑原点与根本之道.实践参与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根本途径,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工具,大观念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深层纽带,广泛适应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目标导向.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框架.五育融合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整合性学习,回归实践活动的参与式教学、核心问题统整的探究性教学和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商晓娜 《小火炬》2010,(5):26-27
(四)五年三级不能没有孔西西 孔西西决定把她变小的事情暂时隐瞒起来。孔西西说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上五年级,她一天假都没请过,真想看看她不在的时候,五年三班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孔西西的想法有些无聊。她在,五年三班是五年三班,她不在.五年三班还是五年三班,  相似文献   

7.
陈松 《小读者》2010,(6):48-49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农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相似文献   

8.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13,(6):F0003-F0003
作者姓名(楷体五号字)(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政编码)(楷体五号字) 摘要(黑体五号字):摘要文字用楷体五号字。关键词(黑体五号字):关键词文字用楷体五号字,分号“;”分隔。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的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逻辑原点与根本之道.实践参与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根本途径,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工具,大观念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深层纽带,广泛适应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目标导向.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框架.五育融合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整合性学习,回归实践活动的参与式教学、核心问题统整的探究性教学和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数词,看似简单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人们崇拜"五",逐渐把它神秘化,视"五"为精神寄托和一种崇尚。语言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记录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所以这种尚"五"文化也就反映在了汉语词汇里,出现了很多含有"五"的词语,如"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等。这种对"五"的崇拜源何而起,又是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试从四个方面对带有"五"的词语进行分类,分析哪些类词语体现及如何体现尚"五"文化,哪些带"五"的词语不能体现尚"五"文化,并简单说明了尚"五"文化的来源,尚"五"精神与这些词语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