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2.
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人类学传承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将该范式应用于教育学领域,拓展了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范畴,对当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何谓大学品牌。对于什么是“大学品牌”,学界意见非常统一,一致认为是“社会对大学的认可程度”。大学品牌具有多维文化的内涵。其中,“大学精神”既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又属于文化学的范畴,我们在此将其归入教育学范畴;“大学名称”属于文化人类学内容;“社会认可度”属于“社会心理学”内容;“无形资产”属于西方经济学内容。在四项内容中,“大学精神”应是核心,“大学名称”是它的载体,“社会认可度”是它的外化,“无形资产”是它的结果。因此“大学品牌”的教育学意义才是大学品牌的本质意义,别的维度的文化意义只是它的负载。二、多…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从人类学、发生学角度看,文化与文化缺失的个体是教育存在的逻辑基础.在人类社会初期,教育的存在形式体现为自在的、成人性质的文化交往活动.国家的产生促发了意识性、控制性的自为教育的出现,教育意识、教育事业与教育活动成为教育现象的基本范畴.从此,教育的发展表现为自在教育与自为教育此消彼长的过程,即全面的自在教育最终走向全面的自为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处在边缘之地的教育人类学是在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对话交融中生成发展的。教育人类学的原点性、本体性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人类学?二是谁需要教育人类学?三是人类需要教育人类学做什么?完成什么使命?三大问题互有内在关联,它们的提出和解决可以让教育人类学在人类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中有所作为,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类学从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有着紧密而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梳理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以及民族教育的关系认为,这一学科应既体现人类学的特点,又发挥教育学特有的功能,真正体现教育中人的本质和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和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学科间的关系来看,教育人类学属于教育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学科.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名称不能混同,但两种学科可以互相借鉴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新兴学科。教育人类学综合许多学科(如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生物学等等)的研究成果,主张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把握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考察教育的成败得失,以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教育政策,进一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西方教育人类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即以美国为首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和以西欧为中心的哲学教育人类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法。文化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文化传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对教育及通过  相似文献   

8.
许燕 《教育与职业》2007,(23):126-128
声乐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声乐教育领域中不断地挖掘课程内容与教学环节中可能潜藏的文化因素,将声乐教育与人类学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良好的人类学文化的氛围中理解声乐教育的意义、声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声乐是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对这一特殊领域进行认识也是对人类自身进行认识.因此,声乐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认识论基础也必然是以"人"为本、以文化研究为取向,所有的只停留在对声乐本体分析层面的研究,都是不完全的和表层的.声乐文化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认识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史上教育起源于生物、心理和劳动这三种理论和近十多年来反映在国内教育学术界的不少观点,因在理论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偏颇而难以自圆其说,故都不在赞同。而认为教育乃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因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需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切现象的动因和根由,研究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起源问题,只有从其更深层次即需要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才是正确的,而不能停留在劳动之类的动力层次上。其次,从人类学、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所共同需要的,并统一于教育这一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之中。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所以产生的原因。所以说,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乃是指起源于社会群体传递、传播文化于个体和个体社会化这两个方面的共同需要。其实,与此相类似的见解,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杨贤江、钱亦石等人在其三四个年代出版的著作中早已有所表述,我们应当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人类学是近年来在国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渗透百科,博取诸家,熔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于一炉,倡导从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克服传统教育研究的空泛倾向,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提供一个全方位考察教育与人发展的新方法和新维度。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取向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主要兴起和发展于美国,其当代发展的里程碑之一是关于学习的研究成就,这一成就正从根本上改变当代教育学的学习观念.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向心理学等学科借鉴、坚持和改进田野工作,尤其是重建该学科的中心概念--文化.这些经验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等教育系统学术活动主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主体是一个哲学范畴 ,当教育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性范畴的物质本原原则和主体能动性原则运用于教育研究时 ,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加深了对教育的阐释和理解。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是多极主体为了共同进行知识的生产和传递而建立起的特殊的社会关系。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和形式 ,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活动。我们认为其主体有五部分组成① ,即教育行政管理者、高等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和学生。由于高等教育主体成分的多样性 ,不同主体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不同的主体性 ,使高等教育系…  相似文献   

13.
发展性评价的教育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教育是人类的本质需求,人的发展与教育具有多维的动态关系.同时人的发展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教育人类学视角解读人的发展观,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人的发展性评价,从而提出文化多元背景下教育评价尊重差异的合理化走向.  相似文献   

14.
齐梅  柳海民 《教育研究》2006,27(2):28-32
可证伪性是科学划界的标准。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属于原理理论,即通过经验世界本身来确立新的基本假设,运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出现象的普遍特征,它是建立于原理(原则)基础之上的演绎推理体系。教育学原理属于基础研究学科,而且是所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基础。迄今为止的教育学原理学科仍然是教育哲学性质的,是哲学原理,而不是科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承自己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的科学原理体系,其基本问题源于教育的基本矛盾,即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社会知识文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基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和学习问题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视角的大教育观使教育学远超出了教育活动的纯技术范畴,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其具体表现是:其人观为教育研究提供本体论基础;其文化观为教育研究提供认识论基础;其基于“实地调查”的人种志研究范式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立教师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要建立和完备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需要建立教师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包括教师在内的诸项教育范畴。由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不同,目前已经出现了学前教育学、普通学校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取向的教育人类学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子学科之一,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并不把现代学校教育活动看成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全部,从而将人生礼仪纳入到研究视野之内,成为其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现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描述和分析裕固族儿童"剃头仪式"的过程和功能,并对把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的常识信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种主体的建构性活动。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建构性活动 ,教育则是人类对生活的建构。由于教育的建构性 ,使教育学也具有鲜明的建构性 ,表现为价值性、选择性与多样性。教育与教育学的主体建构性是理解教育与教育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对人类进化、社会构成、文化发展等问题都有系统而全面的学科解释,体现出其他学科少有的理性与人文思考相结合的思维特征和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关怀。人类学强调的文化相对主义、种族平等观、个人、集体与环境的整体主义视角对当代社会具有极强的警世性。将人类学纳入大学通识教育中,既可以令通识教育更系统、规范,更具学理性的深层思考,也可令人类学这门学科在当代中国社会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20.
对教育学人来说,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学术生存状态.它大致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一是学科归属感,二是身份认同感,三是事业成就感。然而,由于教育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门游移不定的边缘学科,教育学人时常缺乏学术家园的归属感;由于教育学人往往跟从其他学科后面寻找理论研究的视点,致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学术身份特征:由于教育学人不仅需要面向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且需要对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学科说明与价值判断,这导致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的评判十分困难。为此,面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幸福与教育”研究,教育学人尚需弄清楚走向职业幸福的路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