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春秋时代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三是不仅宗族组织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这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在组织系统和管理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宗法伦理思想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早在奴隶制时代,奴隶主为了对奴隶专政的需要,吸收和应用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的血缘组织,在西周时便形成了一套加强奴隶制统治的宗法制度.宗法,据《说文》释“宗”字说:“宗,尊,宗庙也;从宀,从示”.“宀”是屋宇,“示”是神主,本义是“宗庙”.由于近亲各家族都在一个宗庙里祭祀祖先,因此,这些家族合称为“宗族”.“宗法”就是家族共同遵守的各种法规,如家族的组织法和继承法等.宗法制所规定的等级和政治上的等级是一致的.奴隶主贵族把血缘关系的宗法组织发展为政治组织,作为加强奴隶主贵族对奴隶专政的手段.在宗法制下,宗族中分为大宗、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天下的大宗,最高的族长,政治上的君主.各诸侯国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其国内则为大宗.王位和诸侯国君位规定由嫡长子世袭.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也只能世袭,不得僭越.从血统上说,大宗小宗是兄弟,从政治上来说,又是君臣关系.奴隶制国家的天子以君长兼族长的双重资格来统治国家.这种宗法  相似文献   

3.
周公发动的宗教维新运动,将商代的子姓上帝改造为全民性的至尊神,又将古代的宗教礼乐扩展到人事,使之成为宗法政治的礼乐制度,纳天下于一统。这一政治化的礼乐制度以宗教信仰为其思想基础,诸侯受命于周天子,周天子受命于天,一切尊卑上下之等级皆出自天命。又由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于是提出“敬德保民”以“祈天永命”的新思想,所以努力于人事。成、康之际,西周出现了所谓“颂声大作”的太干景象。然而,自懿王以后,西周大一统王朝的“太平盛世”便衰落下来了,尤其是厉王与幽王时期,天灾人祸并至,社会黑暗到了极点,民不聊  相似文献   

4.
臣恭惟国家自龙图、天章而下,十有一阁,是为西清邃密之宇。祖宗焕乎文章,经纬天地。圣子神孙受言藏之,罔敢失坠,以作镇于上都,白州县及土大夫家有御书得建阁,所以严人心而尊君亲,有所本矣。都梁书阁旧在军学明伦堂后,景定甲子大府寺丞臣杨巽来牧兹土,相夫子庙门,狭隘弗称,视其阁,地方丈,不足旋马,乃议撤门为阁五间,广大其事,庶用积馀。(按:“庶”字疑系  相似文献   

5.
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源很早,《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舜至孝的记载,尧赞扬其“以孝烝烝”,并作为以天下相让于舜的理由之一。西周翦灭殷商,后周公践天子之位,封建诸侯,制礼作乐,孝作为“文之本”嘲是礼乐文化中重要的内容。而时至春秋之世,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西周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瓦解。孔子仰慕周文之郁郁,  相似文献   

6.
春秋后期,鲁国大夫郈成子和卫国的大夫右宰谷臣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那年,郈成子作为使节,访问晋国。右宰谷臣听说好朋友要路过卫国,早早地就在半路上等候,并热情地招待他。宴席上,郈成子看出了右宰谷臣是在强颜欢笑。右宰谷臣几次欲言又止,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酒过三巡,右宰谷臣还送给郈成子一块璧。  相似文献   

7.
在春秋贵族出奔这一事物中,周礼是客观存在的.体现在贵族出奔中的周礼正是周代国家结构、国家形态的反映.这其中隐含周人的国家观念.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西周宗法分封所建立起来的与天下相对应的宗盟政权的二级政府.而宗盟政权则是周初周人在宗教观念、政权建设、文化建设上革故鼎新,进行一体化创新的结果.周人并无狭隘的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8.
關于中國古代社会的分期問題,討論由来已久,目前爭論最多的是中國封建社会的开始時期問題。國内史学界在各种刊物上,已發表了許多文章,有的認为中國在西周初年已經是初期封建社会的開始,有的認为春秋战國之交(或秦漢之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開始,又有的認为汉魏之際才是中國封建社会的開始。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的,自然是西周的社会性质問題,所以目前各家的爭论,也以这一問题为中心。西周究竟是封建社会呢?还是奴隸社会呢?我認为西周是中國封建社会的开  相似文献   

9.
“友”与两周社会的变迁查昌国先秦之“友”,其义经历了三变。“友”古义为族人,乃纲纪族人的准则,“善兄弟为友”是也;它在西周是宗族大法,“友”乃“天惟与我民彝”,“不友”则是“无恶大憝”(《尚书·康诰》)。逮至春秋、战国,随着宗族解体,个体家庭和地域国...  相似文献   

10.
君不为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①,上问:“佞臣为谁?”②对曰:“臣居草泽③,不能的知其人④,愿陛下与群臣言⑤,或阳怒以试之⑥,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⑦;畏威顺旨者⑧,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⑨;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⑩,不可得矣。君自为诈⑾,何以责臣之直乎⑿,朕方以至诚治天下⒀,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⒁,常窃耻之⒂。卿策虽善⒃,朕不取也。”  相似文献   

11.
在读史书中,每每为齐威王用人之道所感动。 战国初期。一天,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召见到都城,对他说:“自从你被派遣治理即墨以来,说你坏话的几乎天天都有。但我派人到即墨实地考察了一番,看到那里开辟出许多良田,人民生活得很富足,官府也没什么案子要办,齐国东方因而得以安宁。这说明你之所以口碑不好是由于不肯送礼于我的左右,以求他们美言之故!”于是封赏即墨大夫一万民户的封邑。齐威王又把阿大夫也叫到临淄,  相似文献   

12.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句法制图和纳米句法理论对名词性领属结构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是一次新的尝试。类型学上领属结构的分类区别主要根据特定形态特征的存在(静默)与否,典型的是无标记型领属结构,它的特征核心是无声(silent)的,因此可以直接并置领有者和被领有者来表达领属关系,而德语一类的领属标记除具备领属特征,还有被领有者的数和人称特征,三种特征同时显现,它们的层级顺序为[PossP[NumP[PersonP]]],这是领属标记的内部结构,整个领属结构的句法层级初步假设如下:[PossP[PRP[PMP]]]。  相似文献   

14.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光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祭。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贬褒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7,(1):97-101
《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和儒家道德、理想的集大成者,君子之德"受于天,缘于爱,始于孝,成于仁,终于命"。从历史考察,由孝到仁是君子成德的核心路径,是由西周春秋分封宗法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从普遍意义讲,孝是私爱,仁是博爱,由孝到仁是推己及人的过程,惟有自我觉悟的君子才能够做到。爱是出于人本心的,是天生的,君子之德根源于天。当德行理想在现实遇到阻碍,人生无法把握时,人们就只能寄托于超越性的"天"。君子的最高境界是"知天命",君子之德是天赋的,对"天"的信仰给了君子坚守和实现德行理想以信心和终极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春秋时代起,县就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区划之一,县官的名称不一。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天子、诸候的直属领地内,把农村大一些的邑称作县,派大夫或宰去管理.《周礼》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郡”的说法。春秋时代,诸候把兼并来的土地辟为县,县官名称有大夫、公、尹等.成语“叶公好龙”是讽刺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的.与叶公的  相似文献   

17.
孔子所说的仁,是行为准则。准则有两个,一是亲亲,一是爱人。亲亲是处理宗法亲族内部关系的准则;爱人是为政对待人民利益的准则。做到这两条,就是仁,就称为仁人。依仁而行,就不致众叛亲离,就能使家国社会政治秩序安定和谐。仁之此义乃春秋常谈,孔子所说也仍是如此,只是更加自觉。作为行为准则,仁有特定的要求对象,在这一点上,孔子所说有重大不同。孔子之前,仁的要求对象几乎全是大夫而不及士,孔子则不仅对大夫,还进一步对士,尤其是平民之士也提出仁的要求。所以有此要求,是因为士要人仕为官,为官就要有为官的标准,孔子的标准就是仁。也正因此,孔子对士而发的仁论爱人一义特显,而实际上对亲亲一义孔子同样重视。扩大下移仁的要求对象、将大夫之仁改造成士之仁,是孔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孔子所说的仁,是行为准则。准则有两个,一是亲亲,一是爱人。亲亲是处理宗法亲族内部关系的准则;爱人是为政对待人民利益的准则。做到这两条,就是仁,就称为仁人。依仁而行,就不致众叛亲离,就能使家国社会政治秩序安定和谐。仁之此义乃春秋常谈,孔子所说也仍是如此,只是更加自觉。作为行为准则,仁有特定的要求对象,在这一点上,孔子所说有重大不同。孔子之前,仁的要求对象几乎全是大夫而不及士,孔子则不仅对大夫,还进一步对士,尤其是平民之士也提出仁的要求。所以有此要求,是因为士要人仕为官,为官就要有为官的标准,孔子的标准就是仁。也正因此,孔子对士而发的仁论爱人一义特显,而实际上对亲亲一义孔子同样重视。扩大下移仁的要求对象、将大夫之仁改造成士之仁,是孔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20.
楚国是西周分封的吗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多次提到楚国。如春秋五霸中有楚国,战国七雄中有楚国,大诗人屈原也是楚国人。然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度时,只是讲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没有提到楚国。那么楚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