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头程式理论"是研究口头传统的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多种语言传统的跨学科研究中。文章从口头传统的概念入手,分析其语言特点和程式化的表达形式。探讨程式理论在西方口头传统研究中运用的同时,对比中国《诗经》中的套语模式,分析口头传统的语言特色和内在程式,为口头传统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立足《世说新语》文本定型之前经历了口头传播这一创作背景分析指出,口头传播与口头记忆的内在规律对于《咏雪》“简短”的文体形制有极大的影响,年龄、出身、人格及文学天赋等诸多元素共同促成谢道韫以柳絮喻雪这一事件在晋代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记忆,谢道韫被形塑为古代才女的符号除《世说新语》的首录之功还离不开诸多文化名人与经典文本等“互文性”文字记忆的加持。  相似文献   

3.
傣族诗歌常见的韵律是"腰脚韵",而曲调则多种多样。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因受到佛教影响使用文字,而没有受到佛教影响的元江、红河流域的傣族则没有文字。虽然大部分傣族诗歌已经文本化,但是按照口头传统理论可将它们分为"口传文本"、"源于口传的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从古老的"口传文本"到"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始终坚持着统一的诗歌韵律——腰脚韵。而在"口传文本"中,更展现出优美的连环式腰脚韵。  相似文献   

4.
高丽王朝建立之前,朝鲜半岛就已存在汉字书写。但其书写是在与原有的口头诗学传统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朝鲜人能歌善舞,有其独立的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乐”的体系。而这些属于口头诗学的传统创作,都因为没有文字而无法记录。高丽文人的书写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中重新界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这个概念的特定含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这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也不等同于现实社会应时而生、应时而灭的社会传媒语言。它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相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一个民族语言的系统,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经典性和有序性,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和现实社会的传媒语言。  相似文献   

6.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指南》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新疆传统手工艺——桑皮纸的基本情况、独特性、历史传承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保护情况等内容,对新疆桑皮纸的价值体现进行了研究。认为桑皮纸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口头传统过去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显要的地位,今天却遭遇到面临消失的窘境,这也是裕固族口头传统的发展轨迹。回眸裕固族口头传统研究,会看到在其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芍多的问题。通过对裕固族口头传统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指出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对推进裕固族口头传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诗传统的主要环节。在诺苏彝族史诗演述人的成长过程中,书写与口承这两种传统的教授与学习是始终相伴、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内驱力。"克智"(kenre,口头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勒俄"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书写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演述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也。”这就说明“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的教学。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口语交际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呆板,忽视学生的畏惧心理等弊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高才生”不善言谈、不善交际、  相似文献   

10.
在口头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口头文类的传承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口语以及人际间的口传心授、记忆力和即时情境等因素,因而口头传统的传承具有惯常性与创造性的特点。源自福建、广泛传播于东南地区的女神陈靖姑,在口头传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通过对陈靖姑传说故事的不同版本比较,可揭示口头传统的传承及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口语文化是思维的启蒙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人类社会的变迁是从口语文化走向书面文化再到电子文化,但发展并非呈线性特征,文字的出现只是多了一种交流的工具,随之带来了很多“言而无信”的内容。因此口头诗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没有消失,而是淋漓尽致地结合到现今的多媒体电子传媒时代。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口头表达,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利用语文教材,积极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有效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然而,提到口语训练,教师往往只想到"口语交际"课,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口头表  相似文献   

13.
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作文的教学来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就是我们常说的"笔杆子"要硬。可是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作文的口头教学,也就是口头作文的训练,重视口头教学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有效的锻炼,这样一来,,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了。所以口头作文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泌阳盘古山一带流传着大量与盘古爷相关的口头传统,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俗语等。这些口头传统与当地的盘古爷信仰存在着互生、互补、相互阐释、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共同活跃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地方口头传统与盘古爷信仰习俗之间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地方口头传统与盘古爷信仰互动共生,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加以论述,地方口头传统表达、维系和强化盘古爷信仰,盘古爷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传承和流传又进一步催生和维系了与之相关的口头传统。  相似文献   

15.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等,早期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侗锦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研究侗族历史、文化、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侗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 ,他们的不少历史传说、崇拜意识、崇尚信仰和向往等在民间都是通过口头文字、工艺美术、歌舞、祭祀等形式来表现和传承的。繁衍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之一 ,它贯穿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反映这种意识的即生殖崇拜 ,它的表现形式乃阴阳相交即雌雄 (男女 )结合。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侗锦 ,自然地把它作为表现这种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羌族有语言无文字,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在其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羌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羌人的情感、思想与社会、历史、习俗,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多民族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作为口头文化遗产、仍在老百姓当中活态传承、跟尔玛人的族群生活紧密联系的羌族民间诗歌就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3,28(1):102-106
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类型之一,对它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路径:以文字文本为中心的民间文艺学研究,以活态文本的展演为中心的口头诗学与表演诗学研究,以作家文学文体为中心的文艺学研究.任何方法都是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研究方法.现代民间价值立场的确立和民俗学遗留物思想的影响,使歌谣的记录文本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歌谣展演过程和具体语境的重视促使了口头诗学和表演诗学的兴起和应用;作家文学的本位立场使歌谣成为文学研究的价值附庸.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在文本上、语言上、具有突出的口头性特征,儿童文学接受者——儿童,其生理、语言、审美的发展决定了儿童对文学的接受方式上注重口头性。由于受传统课程理念、传统教法与学法等因素的影响,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重理论阐释、重作品分析研讨,口头性特质未受到重视。需要采取激发认知动因、设计认知方法、利用认知结果的策略,提高师范本科生儿童文学的素养。  相似文献   

20.
针对职高语文作文教学,笔者试从"口头作文教学先行"的角度改革,提出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操作策略,通过"抓好第一堂说话课"、"课前三分钟讲演"、"专题口头作文训练"、"专业口头作文训练"等环节进行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