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世界民族服饰史上,苗族服饰无疑是最为丰富多彩、鲜艳夺目的,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艳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为世人所称道。苗族支系众多,由于各个支系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服饰、生活习俗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黔东苗族属于红苗支系的一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支系的服饰文化。近年来,黔东苗族服饰出现了衰退的迹象,需要从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用料观念几个方面创新,确保黔东苗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燕 《毕节学院学报》2012,(11):123-128
白苗是黔西北苗族众多支系之一,以其尚白的传统,头顶巨大的牛角形木梳而在黔西北苗族各支系中独树一帜,区别于苗族其他支系,成为其社会身份的标志;黔西北白苗服饰是一种原生态的、古朴的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其服饰艺术急需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苗族服饰(尤其是苗族妇女服饰)绚烂多彩,引人注目,这和服饰上面丰富的纹饰密切相关的。在苗家的衣服、背儿带、银饰等物件上,纹饰被普遍使用。不同的苗族支系有不同的纹饰造型,本文选择凯棠乡这个苗族聚居乡为个案,试图对苗族纹饰的类型及其包含的深刻的寓意,以及纹饰运用的规则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白裤瑶服饰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一带。与瑶族众多支系往往以服饰特点命名一样,白裤瑶也是因该支系男人身穿白色裤而得名、清代李琰《庆远府志》说,南丹"瑶人居于瑶山,男女皆蓄发。男青短衣,白裤草履;女花衣花裙,短齐膝"。白裤瑶服饰,分男装和女装,还分节日盛装和便装。服饰图案主要以鸡仔花为纹饰,体现出白裤瑶人对鸡的崇拜有学者研究指出,白裤瑶男子盛装时,  相似文献   

5.
贵州苗族服饰可分为十二型八十一式,可谓类型复杂而多样。各种类型的服饰采用寓意、比喻、象征或谐音的手法以物寄情,使其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记载特征,而且还承载了"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特征和人生"轨仪"的文化属性。贵州苗族服饰无论其款式、色彩、纹饰及装饰品和穿着方法的多变,皆是衣不在衣而在意,纹不在纹而在文。  相似文献   

6.
苗族服饰剪纸是刺绣艺术的派生物。在制作苗族刺绣时,首先在绣面上将图案制作出来,然后用不同的绣制方法来完成。由于剪纸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又不弄脏绣面,给苗族刺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而苗族妇女一般喜欢使用剪纸图案作为制作刺绣的“蓝本”。苗族服饰剪纸苗语叫“给亩”,本地汉语叫“剪花”。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曾这样唱:“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苗族服饰剪纸历史之久远,以及与苗族生活的息息相关。这些古朴的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蓝本”被装饰在衣服的胸襟、肩、袖、围腰上,世代传承,成为苗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族徽。苗族支系复杂,服饰亦是不同宗支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服饰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说中的神农时已经产生了。我国古书《墨子·辞过》、清代雷鐏《古经服纬》等谈到最初的衣服应该是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 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且看甲骨文中“衣”写作“”或“”,就可看出当时衣己有型,如殷商时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  相似文献   

8.
黔西北苗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构成黔西北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黔西北苗族服饰除了可以满足保暖功能之外,也是苗族人民审美理想和追求的外在体现,是苗族人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共处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一、第2课《黄帝的发明创造》中提到的“下裳”是一种什么服饰,应读什么音? 本课说:“黄帝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有的造出了弓箭,有的制成上衣和下裳,有的做了鼓,有的翻成了照脸的镜子。”这里所说的“下裳”是指古人下身穿的衣服,跟“衣”相对。《诗径·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子的一种,但不同于今天的裙子。“下裳”应读xiàcháng。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裳(-cháng):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二、何为“鹖冠”,武士冠上为什么要插有鹖毛? 第6课《“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说:  相似文献   

10.
苗族     
苗族共有7398035人,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云南绝大部分县、市均有分布;以文山州、红河州、昭通地区为最多。历史上,人们曾把苗族分别称为白苗、黑苗、花苗、红苗、汉苗等。上述对各地支系苗族的汉语称呼,基本上都是以妇女衣服或头饰的不同特点作标准,此种划分法并不科学。  相似文献   

11.
成语内容广泛,以衣着服饰为例,许多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服饰的发展和穿着礼俗的变化。如成语“衣冠楚楚”表示服饰整齐漂亮,由诗经中的“衣裳楚楚”演变而来。“衣裳”在今天来说,泛指衣服,但在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即裙),到了汉代又出现了“胫衣”(裤),这种穿着形式成了服饰的规范,如果颠倒着穿,就不合礼制。成语“颠倒衣裳”就  相似文献   

12.
服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区别不同民族的形象依据.从西部苗族服饰中保留的"贯头衣"和"尾饰"装束,以及明清时期苗族仍"披草衣"、"缉木叶为衣"、"披毡"等史实中,可窥见人类服装的源流演变.今日苗族"髽髻"、"服花衣"的习俗,乃是继承上古"三苗"和秦汉"武陵蛮"的遗风.少数民族在中国纺织技术史上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他们当中众多的能工巧匠和广大的劳动妇女,是中国古代纺织科技的最后传承者.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能以原始的纺织工具制作出瑰丽而又富于民族特色的服装,尤其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3.
姚昀菁  王瑾 《中国教师》2008,(21):60-61
<正>"衣裳"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常用的词,但我们读到《诗·邶风·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时,却发现古代可以把"衣裳"拆开来说,难道古时候"衣"和"裳"说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吗?事实确实如此,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服饰制  相似文献   

14.
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与《九歌》有紧密的文化渊源,甚至可以说《九歌》直接影响着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通过考察不难发现,湘西祭祀不仅是服饰、祭祀展演程式、祭祀对象对《九歌》有继承,而且祭歌在内容和语言上也对《九歌》有继承。  相似文献   

15.
黎族妇女传统服饰,据历史记载,皆上衫下裙,上衫无扣,对襟开胸,穿法自头贯下。《汉书·地理志》:“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贯之。)”《海南岛志》称:“黎女所穿衣,对襟无钮,于领下用铜线结之,亦有衣如布袋顶开一长孔为衣领,穿时从顶套下来,袖长及肘,衫长及腹,平常胸腹具开露。”下衣用裙,黎曰(衤甬)裙,《天下郡国利病书》:“妇人……衣裙皆五色吉贝,无衭襦,  相似文献   

16.
山顶洞人时期,出现了骨针,用来缝制衣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服饰,主要衣料为兽皮。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他们头上还戴“帻”,就是头巾,用它包住头发不让它们披散下来。西周时期的服饰在功能上开始向专用方面发展,出现了祭礼服、朝服、军服、婚礼服、丧服等。专用的服装加上各种饰物,反映了人高低贵贱的差别。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便于骑射,在军队里广为盛行。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秦朝时以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  相似文献   

17.
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纵跨数千年历史,横越数千里地域。千百年的征战,千百里路的迁徙。先由北而南,后由东南而西南。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形成了苗族社会普遍存在的“迁徙文化”。长时期大幅度的全族性迁徙,使苗族社会及文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今天苗族支系众多、方言差别大、服饰类型多样化等原因造成苗族文化系统建构因素庞杂的历史特质。  相似文献   

18.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仅2万余人,聚居在黔桂边境的广西南丹县里湖一带。其服饰工艺精湛,样式简朴古老,是白裤瑶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极重要的证据。本文从白裤瑶的宗教信仰和崇拜、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原始文化特征等方面研究白裤瑶服饰的人类学意义,论述白裤瑶服饰所阐释的古老的民族文明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三、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绔(袴)、裤.裳,又写作常,也就是裙.古代男女服装没有多大区别,男子也著裙,所谓“裙”,刘载《释名》上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即由多幅布制成.裳,《说文解字》说“下裙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是说他悲喜交加,老泪纵横,泪水连下衣都打湿了.  相似文献   

20.
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代苗族聚居区的《苗族创世纪》是苗族口头流传唱诵的创世史诗。史诗的传诵主要通过主持巫事的巫师世代传承和延续。从社会记忆理论来看,《苗族创世纪·雷神史话》就是通过"祀雷"仪式和巫师的"现场操演",来建构历史真实,向人们展示苗族远古社会的"认知记忆"和"行为记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