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需要习作者有着健康的情感,感情与外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情与物的嫁接、情对物的选择、情对物的改造这三种基本的移情表达方式的运用,可避免学生写作时情与物的离脱而造成的空洞与呆板。  相似文献   

2.
唐诗的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一、情与物的和谐美;二、意与境的和谐美;三、组合方式的和谐美。而情与物、意与境的和谐美与组合上的对称皆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学中“志”与“情”有着复杂的关系,熊十力先生从哲学的立场提出“以志统情”的观点。志是心之所存主;情虽缘物而生,若能体现本心之德,则须与志相协。以志统情既是对宋明理学性情观的统合与发展,又体现了熊十力先生作为哲学家的独特诗学观。  相似文献   

4.
《庄子》对日常经验感物心动、情与物迁的情物关系进行了消解,同时重新建构了一种不为物转、情物相照的情物关系。情物关系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逻辑基点,同时也是理解《庄子》境界论美学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相似文献   

5.
情景交融     
抒情性作品,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以及寓理于景的散文,要能够做到情景的交融,也就是有意境。意境由情、景两方面构成。但是情与景在作品里有着地位与分量的区别,因此从情或景在作品里的具体表现看,意境可以分为三种:1.景中藏情。以景物描写为主,情藏于景中。换句话说,被人看到的是物,被人感到的是情,  相似文献   

6.
艺术创作超越不了物与情的关系,感物兴情是一个方面,托物寓情则是另一个方面。托物寓情以比为中心,其实质是由心至物,以物比心。比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其展示的是心的主导性,心为情动,情决定对物的去取。比在通常的思维情况下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的思维方式多元共生的。它必须与兴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托物寓情。就比而言,其有实比和虚比之别。实比是表,虚比是里;实比是理智,虚比是直观;实比是物,虚比是情;实比是狭义的修辞手段,虚比是典型的思维方式。它们始终是一体化的,共同承担着托物寓情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物色》篇是专门讨论作家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刘勰所阐释的"心物交融"说主要是从"物、情、辞"三者的联系的角度出发,不仅论述了物对"情"的感发作用,同时也论述了"情"对"物"的驾驭与升华功能,并将文学创作的语言表现问题(辞)置于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中加以探讨,从而将创作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联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而这个过程就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我倡导的初中物理"情智课堂"教学主张,它有着东洲中学"心理教育""智慧管理"长期积淀下来丰厚的教育土壤;有着物理本身"融物之现象情境与理之方法思想于一体"的学科特点;还积极借鉴了李吉林、李庾南及孙双金等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以此丰富自我"情智课堂"理论,推进  相似文献   

9.
陶潜是中国田园诗的重要开创者,其笔下多描写自然之景,体现了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日本物哀文化同样也相对重视对景物的描写与感悟。两者间从形成根源和其思想本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则试图从中比较简论陶潜山水田园诗中的自然之情与日本的物哀特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0.
思与境     
<正>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物的统一。 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生动表现。 抒情诗必须畅抒胸臆,但主观的情必须借客观的景而展示,才能使读者历历如见,感同身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步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它阐明了景生情,情入景的艺术辩证法,揭示了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的奥妙。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情随景迁,这就是讲心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根喜 《现代语文》2010,(9):157-158
散文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散文鉴赏的重点在于体会意境。在散文中,作者非常重视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的高度统一。散文在物与情契合的关系上,主要有四种方式:以情摄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情就物。  相似文献   

12.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是产生于南朝时期的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论巨著,其中包含的许多文学理论观点时后来中国文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第四十六《物色》篇及其他篇中关于心与物、情与物的关系和明清之际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王夫之的“情景融合”说做以比较,发现二者的观点中相似之处很多,二者是承传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 文学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怎样?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物色》、《时序》等篇中着重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不仅正确地认识到文学是自然和社会的反映,而且还探讨了文学反映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首先,刘勰考察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辞以情发”的观点,明确地表述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183;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16.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情景类文章的旨归,也是根本要求;见景生情,情动于衷,这又是此类文章的发端,也是基础。情景类一直是多年教学、写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家在努力,在强调,但收效甚微,个中情由就是学生缺乏应有的情(移情有两种相反的路径,先有情,为情找到恰切的寄托物,找到情与物的最佳契合点;先有物,物能诱发,激发心中酝酿已久的情,从而激  相似文献   

17.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诗人以我观物,产生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创作冲动,体物寓情,缘物寄意,将内情与外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作家琦君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这样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真挚的思乡之情,琦君写出了《桂花雨》。《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桂花和故乡的美。而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透过“物”看到“情”,寓情于物的写法就会在悄然之间融入学生的认知中。  相似文献   

19.
《乐记》总结了先秦“物”、“情”关系在哲学及创作上的认识,体现了汉代哲学和创作关照下的“物”、“情”的关系特色,并率先在理论上阐释了“物感”说,对“物感”说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两大叙事要素:“才”与“情”。“才”是男女双方必备的条件,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起点。“情”是故事发生的依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才子佳人小说对“才”与“情”的重视,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时代思潮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小说作者的生活处境与心态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