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马晓娜 《现代语文》2006,(6):121-121
本文从文献学及地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我国先秦典籍<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蛇山的今址所在,阐释了个人关于此问题的见解,即蛇山为今日之蛇岛.为<山海经>文献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训释了《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缃油""驻手""挺生""迥发"及"标奇"五条词语,分析了词语的词义,纠正了错误的解释,亦可补辞书之缺。  相似文献   

3.
关中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古语古义,对这些古语古义进行疏证,既有利于汉语方言的研究,了解方言形成的历史时代和复杂过程,也有利于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为研究汉语史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钱宗武、杜纯梓在<〈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中,尝试采用现代语言学与文化阐释学融为一体的方法,把现代语法学、词汇学、音韵学、训诂学、甲骨学、金文学、文艺学、文化阐释学等参互为用,在传统笺说和注训形式中揉进新质,为解读上古文献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余博 《中国德育》2010,(11):3-5
前不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干部处送我一本《中国德育》第八期。阅读之余,颇有感受。首先不在其内容丰富,而在其应时问世以利教育,特别是对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培养与塑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有关《鸽经》刊印经过的一点补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寅  相似文献   

7.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受明清以来俗语研究学风的影响,把一般性俗语溯源研究与南通方言俗语辑录结合起来,对5595条俗语词进行了立体性的疏证考释。其篇幅和疏证特点堪与《通俗编》媲关。其文献学意义和俗语词研究史料价值、南通方言研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8.
声训法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语源研究方法,在先秦两汉的语源探索中发挥过很大作用。但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该法对使用者的古音学水平要求很高,同时又有主观随意性大等不足,声训本身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所后退,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古音学和文献功底深厚的特长,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方法,系联了一大批同源词族,给声训法注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古语说,云想衣裳花想容。生活中任何一种事物都少不了修饰和点缀,文章也一样。比喻有如思维的花朵,语言的果实,它摇曳多姿的风度.和芬芳诱人的滋味.为我们的心灵呈现出优美的节奏和延展如画的风景。换一种说法,如果文章是一只精巧而实用的花瓶,比喻就好比一束鲜艳的花枝,花与瓶的映衬,视觉上给我们优美的姿态,和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0.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因声求义是贯穿全书的主旨,也是王念孙毕生语言学思想的精髓。本文试对其声训类型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1.
[ta(g)214]这个词在先秦文献中已见用例,多借"党"字来记录,释作"所"、"处"等.其实"党"和"所"在这个意义上均是通假字,只是后来"党"多借用来表示"乡党"之"党",文献则以"所"、"处"字见多.所幸安岳话保留了"党"的这个用法.安岳话"党"使用频繁,虽是古语遗留,它在使用及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自己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前人对《诗经》某些解释不尽妥善之处,提出新解若干条,从句式与义训两方面加以笺证。  相似文献   

13.
古话说"人无完人"。成年人往往会用此话为自己的不足或是做得不到之处开脱,但是当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这条古语,用一个完美的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训诂学史和古汉语语法等不同角度来论述我国古训在释句方面的优良传统。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四:即1.在释词基础上训释句意;2.释句之内在含意及其他;3.用常式释变式的句意;4.评析句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以本校老生带新生开展学生军训工作的方式,缓解了部队承训教官少与参训学生多的突出矛盾,同时通过军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巩固了军训成果,特别是对参训学生和施训教官的双向培养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学生军训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古文献的馆藏工作是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前,古文献资料馆藏存在一些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加大古文献资料数字化和馆藏队伍建设力度的同时,立足本地资源,加强古文献资料特色建设,构建图书馆古文献馆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三种主要的古文献释义方法,结合一些具体的翻译实例呈现怎样翻译古文献的词汇和语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国而言,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教育中,却往往都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育”上,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德育”却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自古以来,中华便是“美德之邦”,古人对于一个人的“德”是十分看重的。而若一个人“智育”合格,却“德育”不合格,那么正如古语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其结果终将不会太好。因而,当下的教育不能只盯着“智育”,更需要健全“德育”。  相似文献   

19.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排列次序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虽提出了六书之名,却没有六书的具体内容。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对六书做了详细地叙述,后来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一句至今广为人知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古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但屡见有人在引用这句古语时将其中的“鼾睡”写作“酣睡”。兹仅举一例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