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语文教学每一位老师都进行过不同研讨,而且有许多名家名师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此我只想谈一下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走进课堂,让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让学生在他们的歌声中学习语文.使音乐与文本语言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浅探音乐艺术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吴耀华 《文教资料》2009,(3):139-141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的共性,但由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不同,因而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又具独特的个性.本文从语文基础知识、工具性、实用性、教学法、教学手段、"传道""育人"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陈慎 《广东教育》2010,(8):34-35
本文强调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就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详细探索。  相似文献   

7.
写作课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使中职语文写作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由此孕育而生。  相似文献   

8.
9.
中职学生的语文素质应体现在(1)有较宽的知识面;(2)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3)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应用能力;(4)有一手比较漂亮的钢笔字。中职教育的大部分毕业生是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中专学校应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让他们顺利地走向社会呢?  相似文献   

10.
11.
12.
赵毅 《甘肃教育》2006,(4A):46-47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的。  相似文献   

13.
《山东教育》2001,(1):126-127
科季开学,全国中小学将使用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小学、初中的起始年级将使用调整后的教材,高中起始年级也将使用全面改版后的新教材。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上述变化就是这场大讨论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可以说我国的语文教育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鲁迅《故乡》中“然而圆规很不平”的“圆规”与夏衍《包身工》中“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的“芦柴棒”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或别的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十多年;尽管1993年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取消《修辞复习提纲》而让“‘圆规’是‘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的观点逃之天天,但争论尚在进行。尤其是我们这些中语教师。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职校教师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呢?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从中职学生的语文实际与中职学校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出发,突出阐释了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工具性;迁移性与应用性;实践性与趣味性。并以此,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生目标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向华 《现代语文》2009,(2):104-105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就决定着中职教学法与普通高中教学法应有本质的区别。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职教本色,学生们也才能逐步培养起自身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专业化语文是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范式转变的新探索。在本质上,它是为学习主体生命发展所需的语文素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素养服务的语文。它的基本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与个性理论、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以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其在课程、教材上具有基础型+专业化双版式特色,在教法和学法上具有专业化、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迫切要求语文教法、学法应进行较大辐度改革,而且已成为必然,素质教育又是促进语文学法改革的决定因素。因此,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