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地挣扎,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越难以挣脱。就算咬钩的鱼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从嘴里掉出来,因此钓到有两个鱼钩的鱼也不奇怪。在我们嘲笑鱼儿很笨的同时,阿德勒却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每个人都有一些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有的时候就像人生中的鱼钩,让我们不小心咬上、深深地陷入心灵之后,我们不断地负痛挣扎,却很难摆脱这枚“鱼钩”。也许今后我们又被同样的过失和错误绊倒,而心里面还残留着以前“鱼…  相似文献   

2.
吱吱磨牙     
老鼠常咬坏东西,大家都讨厌它们。小老鼠吱吱问:“我们不咬坏东西行吗?”“唉!”鼠爸爸叹口气说,“谁叫我们是啮齿类动物呢,牙齿总在长,咬东西是在磨牙。”“我办个牙科诊所,专为大家磨牙,别再去咬东西了。”吱吱想了想说。吱吱办起牙科诊所,牌上写着:“免费来磨牙,改掉坏习惯。”老鼠们可高兴啦,大家都来请吱吱磨牙。松鼠、鼯鼠知道了,也来请吱吱磨牙。田鼠、鼹鼠知道了,也都来请吱吱磨牙。“吱……”磨牙机响了,长长的牙齿被打磨得多么光滑、整齐!吱吱忙着为同伴磨牙,自己的门牙长了,真难受。  相似文献   

3.
正社会现象类新材料作文题,一般提供三种性质的材料。1.正面材料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二的"同学关系调查",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山东卷的莫言在被"咬"之后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认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广西卷的捡手机者没有用贪心来对待爱心。这类材料感情倾向明显,彰显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于此类材料,考生一般可以写议论文。以全国新课标卷二为例,考生可以从以下思路构思立意。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关“正能量”的话题着实很热闹,很时髦.热播剧《北京青年》,也正是缘于充满现实主义的“正能量”色彩和趋向,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 “正能量”作为褒义词,相比“负能量”来说,在如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周围能够多些“正能量”而少些“负能量”.  相似文献   

5.
自从狮总在会议上宣布”花火”编辑要出一套“正能量值班日记“系列的图书之后,花火组的编辑们就开始沸腾了!眸眸,爱丽丝,不夏为了宣传自己,强烈要求提高自己在《花火》上的出镜率,为了争抢版面上这期互动,据说小狮被大家排挤了……  相似文献   

6.
吐槽     
一直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以为“吐槽”是牛吃草,又吐出来,由此引申出来对一些事物的挑错、调侃。后来认真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这么熟一词,却是被误读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案例案例1.劳动课上,全班同学拔草。等草拔完了,学生的身上也被蚊子咬起了大片的疙瘩。班主任在做总结时,号召全体同学今后继续发扬“不怕蚊子咬”的精神。案例2.记者参加一个区的劳动小能手竞赛,赛场四周的孩子们整齐地坐在椅子上,根本看不见赛场上的选手,更看不见比赛的一招一式。两个小时的日晒之后,记者问:“今天的比赛有意思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意思!”“为什么?”“因为体育比赛能锻炼人!”然后大谈特谈体育比赛的意义,而没有一个学生说实话:“两个小时啥也  相似文献   

8.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的中国人,将那些积极的、健康的人和事,都标注了“正能量”的标签.文章主要从“正能量”的来源、意义、用法等方面对词语进行分析,并揭示当下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刘徽 《现代教学》2014,(3):77-79
正能量恐怕可以称得上是近两年的中国最热词汇,其最早的使用应该是在伦敦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微博上有博文“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这两句话因为所蕴涵的“正能量”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在中国迅速走红。正能量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物理学上,  相似文献   

10.
愚者与智者     
尸 被人咬了一大口的苹果。 愚者说:“这苹果已失去了本色, 一无是处。” 智者说:“每个苹果都被上帝咬 过一口,如果谁的缺陷越大,就说明 谁最受上帝喜爱。” 一种苹果,两种想法,智者将坏事 变成了好事,愚者将好事变成了坏事。 这就是愚者与智者的区别。愚者与智者@杨明栋!四川  相似文献   

11.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意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励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积极向上的一切动力和感情,正如当下网络最热的句子:“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一旦正确使用这种能量,就足够成就丰功伟业。在中职学校,很多学生都由于初中阶段的失败,在备受父母指责的煎熬中常常出现自卑、冷漠、仇视的心态,这就更需要班主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发挥一个积极向上班集体的正能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相似文献   

12.
报纸杂志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错别字如同米饭中的砂子一样使人“牙碜”,要是错别字太多了,就不仅仅是倒人胃口了。翻开今年第1期《中国林业》杂志,不由使人耳目一新。在“编读之声”专页中,开辟了“请您挑错别字”专栏。此专栏列表让人挑错。并申明根据所挑错字多少、发现的时间先后,每期选5名最佳挑错者,给予奖励。同时还欢迎读者挑出标点、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错误,同样给予奖励、出差错是报刊的常事,但报刊编采人员对待差错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有的不以为然,即使指出了也不予重视,因此积习难改;有的则能认真对待,及时纠正,同时以错为鉴,  相似文献   

13.
正能量的文化价值,重在“能量”这个迷人的东西展示的“能”体现的才干本事,被正志的人文气场锁定;“能量”这个胜负存亡之数的“量”体现的长短高低,被正进的道德理想润养。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传递“正能量”的号召,作为全国十大区域课改推进县--鬼城丰都的一名农村中学校长、语文老师,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我以为,我们要在深化教学改革中,体现“正能量”;要在践行课程改革中,传递“正能量”;要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凝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吃饭时,儿子拿一个自己咬过一口的馒头问我:“你猜是谁咬的?”(儿子5周岁才会经常有如此“掩耳盗铃”的问题。)我笑着说:“是小狗咬的。”我说了多少次,儿子都依然是看着我,一副很认真等我再猜又好像在想什么的样子。我还是说:“是小狗咬的。”儿子很认真地说:“这哪儿有小狗呀?我才不相信呢!”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往往多一个字词、少一个字词或者换一个字词都会改变题的原意。在数学练习中,培养“咬文嚼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很重要。只有认真的“咬”“嚼”之后,才能弄清题意,  相似文献   

17.
童年记忆     
这孩子姓林,属蛇,出生在八十年代最后的一个冬季,他妈妈生下他时,体重三斤四,哭声“喵喵”,像家里的那只老猫,所以他妈就叫他“猫猫”。之后人人都叫这孩子“阿猫”。到了四岁,营养不良,他妈给什么都不吃,因而身体瘦瘦, 黄毛一撮。到了学校,横行霸道,紧裤子,紧上衣,秀出他的身材,千万不要觉得好笑,小腰细细,身怀绝技,有时会露出他的尖牙,千万要小心,_没准就咬你一口,咬得你“哇哇”大叫,看你觉得还好不好笑!说他的缺点,就是“贪睡”。每天早上总醒不过来,他妈喊都喊不醒,非要在小屁股上刮上两记才跳起来。他上课能不迟到,全是他妈妈的功劳;不然,准是迟到冠军。这缺点成了顽症,他妈说他屡教不改。其实,他何尝不想改,可就是一合上眼,便由不得他,真是一只被宠坏了的小“懒猫”。  相似文献   

18.
美文品读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赵金国有一个人从小双目失明,懂事后他深深烦恼,认定这是老天在责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亲友、社会都来关怀他,照顾他,但他不愿在被怜悯中度过一生。后来一位老师对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若干年后,当地传诵着一位德艺双馨的盲人推拿师的故事。上帝知道了这件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而睿智的比喻。但要声明一点:所谓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  相似文献   

19.
“嗷——”“嗷——”几只小狮子在厮打, 就像咬猎物一样。小猕猴怕他们受伤,跑过来想劝开。小猕猴说:“大家都是兄弟不要打架。”几只小狮子不识好歹,转过头来都来咬小猕猴,吓得小猕猴撒腿就跑,边跑边嘁救命。小猕猴说:“哎,我好心不得好报!救命!”  相似文献   

20.
薛明会 《生活教育》2013,(12):48-49
“正能量”是2012年的网络热词,可谓是脍炙人口。其实。“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很多时候,“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多给学生一点“正能量”,那对他们的成长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