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土地与土地被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隔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站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艾青《桥》西子湖畔的断桥见证了白娘子与许仙刻骨铭心的爱情,寒山寺外的枫桥留下了张继千年不绝的吟诵,法国莫奈画中的日本桥映衬着睡莲与鸢尾花的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图景当中,塑造了“诗的‘现代中国’的整体形象”的艾青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但检视20世纪30-40年代艾青的“土地”诗篇,可发现其在写作行为、诗歌词汇表、人物设置以及写作时态等方面均有重要变化,这些变化表征了艾青如何由一位“土地诗人”蜕变为“颂歌”作者。而这种蜕变抑或说个人所选择的道路,固然受到新的历史情势的影响,但从稍早时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所蕴含的两种声音——“土地的声音”和“我的声音”——来看,也并不缺乏内在的线索依据与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3.
《大堰河》,1936年11月10自费出版。发行人张正,上海群众杂志公司特约经售。32开,41页,印数1000册。收《大堰河——我的保姆》、《透明的夜》、《芦笛》、《巴黎》等诗9首。据周红兴《艾青的跋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艾青把诗集编好之后,由留法老同学,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的俞福祚交给该社总编辑审阅,未被采用。艾青很不服气,决心自费出版。”这是艾青的第一部诗集。茅盾说:“新近我读了青年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相似文献   

4.
十年动乱结束后,著名诗人艾青重返诗坛,陆续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诗集《归来的歌》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的一等奖。艾青的“归来”,无疑是我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件大事。但是,近年来研究界似乎形成这样一种说法:艾青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八年间“在诗坛沉默了二十一年”,读者对艾青的诗作“阔别了二十余年”。比如,骆寒超同志的《评艾青<归来的歌>》(载《诗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号)一文开头写着:“艾青从一九五七年那个不平凡的夏天以后,匿迹于诗坛竟达二十一年之久,直到一九七八年四月三十日,《文汇报》上突然发表了他的一首诗—《红  相似文献   

5.
《我爱这土地》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艾青的抒情诗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这首艺术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女高音独唱声乐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歌唱技巧基础来实现音乐形象,也需要艺术想象和情感的处理来更好的演绎作品。  相似文献   

6.
20世界30年代艾青从浙江投奔到抗战中心武汉,然而这里没有全民团结,而是饥民、流民、凋敝与困顿。在流浪与监禁、困顿与苦难的多重压迫下艾青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不是艾青对个人情况的伤感,而是艾青心事浩茫连广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艾青对苦难人民的担忧;是艾青对战争的强烈控诉;更是艾青对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战的强烈呼唤。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全部诗作,他拥有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太阳和海洋。本文试就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进行探寻。一“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如《浪》、《笑》、《黎明》、《北方》等,而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创作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相似文献   

8.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集《大堰河》中的名篇,也是体现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纯熟的力作。它于1933年6月在反动派的监狱中写成,1934年5月发表在上海《春光》月刊、1卷3期上,署名艾青。诗篇的面世立即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奠定了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相似文献   

10.
艾青同志的《大堰河——我的褓姆》写于一九三三年一月,是诗人早期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优秀的诗篇之一。我们读任何一首诗,如果要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至少要知道一点和作品提到的事件有关的情况,了解一点诗人的生活、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艾青同志在《艾青选集·自序》中曾扼要地介绍过他的生活道路。他说: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莫言日前在《人民日报》发文称:如今,网络写手辈出,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现象。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普遍的,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文学也不能例外。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格局,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当年我们走上文学道路的时候,唯一的途径就是向刊物投稿。如今,  相似文献   

12.
<正> 早在一九三七年,艾青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问世不久,一份颇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中流》曾刊出一篇评论文章,称这位文坛新人是一个“爱光明,更爱真实”的诗人。这句话,我以为可以概括诗人在半个世纪来所走过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抗日战争时期及其以后的年代,中国诗坛上跃出了一批著名诗人——艾青、田间、臧克家及其他一些诗人.他们可称为中国新诗的杰出代表.在他们之中,名列前矛者理应属于艾青.艾青1910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市.其真名是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笔名另有莪伽等——译者注),艾青是其笔名——利用这一笔名,诗人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艾青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于1936年问世.该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一直以来,新诗都是语文教学中最易被忽视的一类文本,例如入选高中语文教材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请学生们"在课本中选一首最欣赏的诗",结果在接受调查的146名学生中,仅11位把票投给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多数学生提及不喜欢这首诗的理由,不外乎两点:其一,诗中  相似文献   

15.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集《大堰河》中的名篇,也是体现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纯熟的力作。它于1933年6月在反动派的监狱中写成,l934年5月发表在上海《春光》月刊、l卷3期上,署名艾青。诗篇的面世立即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奠定了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首诗之所以蜚声文坛,广为传诵,主要得力于它的深邃的主题和圆熟流畅的表现形式。《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烙上作者生活印记,具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作者幼年的生活境遇和他与农民之间所结成的纽带,成为贯穿这首诗的一根红线。这首诗虽然写了个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杰出诗人艾青从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起,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创作道路。人们尊称他是当今中国“时代的号手”和“诗坛的魁首”。这是当之无愧的。在这半个世纪里,不管是在风雪锁国、寒凝大地上的苦难岁月,还是在黎明来临、春回大地的胜利时刻,诗人用他那清脆的芦笛和响亮的铜号,有力地吹奏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自觉地成为民族解放和四化建设的歌手。不只如此,艾青还赢得了国际声誉,  相似文献   

17.
<正>提到《艾青诗选》,不得不先说一下艾青笔名的由来,每每讲到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一课时,我总是喜欢引用这个故事导入新课,感觉学生也特别有兴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相似文献   

18.
由著名诗人艾青作词、陆在易先生作曲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广泛地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我爱这土地》是中国艺术歌曲里的灿烂瑰宝。本篇文章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先分析再演唱。从分析作品的几个显著的艺术风格特征着手并展开论述;后又从吐字和节奏两个方面探究了曲子演唱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绍清主编的《大一这年》,是他继《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国诗散文研究》《中国农村文化扶贫研究》之后主编的又一本地域文学研究著作,系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系列研究成果之五。与之前的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系列研究成果有所不同,《大一这年》在内容上更加具有独特性,在编选上更加具有创新性,在价值上也具有多重性。《大一这年》艺术地书写了昭通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等)之创举,又突出地展现了昭通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成功经验,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样本、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在不同时期文学史中的评价各具特点,"左翼"话语策略下因其阶级意义而受到高度赞扬,抗日战争时期则被边缘化,至新中国成立后其价值得到重估,《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所受的评价始终难以脱离阶级与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此诗普遍地被文学史视为艾青创作之开端,在艾青的创作中占有极高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