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之“伐”不少同志释为“砍伐”,从情理上讲,似有不当。柳宗元出游,事先未估计到有“篁竹”挡道,因而不可能带有砍伐用的工具,而小石潭周围又“寂寥无人”,也无从借到砍伐器具.同游者均是文人,并非武夫,随身也不佩戴刀具,无工具,要砍,要伐,也就不可能。再者,在封建社会象柳宗元这样的有一定地  相似文献   

2.
怎么翻译“福娃”你有一样好东西向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推销,你会采取怎样的方式?一般人会投其所好,但知其所好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说前段时间改了英文名的“福娃”吧,其中折射着我们思维  相似文献   

3.
《赤壁之战》中“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现行各种译本对它的翻译不甚一样。《教学参考书》译为“你能够对付他(曹操)(的话),就一定(同他)决一胜负。”《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你能对付得了曹操的话,就请决战。”《高中古诗文对译》译为“(凡是)您能对付曹操时,(您就)确实(和他)决一胜负。”这些翻译不尽相同,但对“能”的翻译却是一致的,都把“能”看作能愿动词,理解为“能够”,这是不妥贴的。  相似文献   

4.
《小石潭记》第4节,描写了小石潭四周幽静空寂的景色和气氛,“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置身如此环境,作者有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为什么?写这篇游记之前,柳宗元曾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因变法失败被贬职,流放永州,时间长达10年。可以想见,作为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是他的理想。而现实呢?  相似文献   

5.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6.
论翻译“忠实”标准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标准问题是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译界一般都认为“忠实”应为翻译的标准之一,但在对“忠实”标准内容的理解上,却不完全一致。笔认为,作为翻译标准的“忠实”,应当指的是忠实于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忠实于原作所表达的化特色,忠实于原作的体裁、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但不是逐字逐词的死译。  相似文献   

7.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常规语序”和“变式语序”。同一语义内容用常规语序还是变式语序表达,其效果或主题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改变句子的句法结构或语序,就能够表达不同的主题意义;也就是说,能够用这种方法表达出句子意义的不同重点,从而取得不同的交际价值。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意义及其传达这种意义的语序,并正确区分语序变化所带来的语义差异,才能将其妥贴地反映到译中,提高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1):191-195
对“翻译”概念的定义是翻译研究的起点,把“翻译”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来研究,是现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具体体现,因为各类学科同属人类文化的范畴,“文化转向”本身就意味着多学科方法论的综合运用。把“翻译”作为一个像“社会有机体”一样的“有机体”,并运用文化符号学工具来进行透视,能够更好地展示“翻译”的全貌,从而有效指导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9.
就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状况而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受到了相应的重视,而作为“五种”技能之一的“译”,却往往被忽视,有些学校甚至完全排斥了对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一点,就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技能的培养未作具体要求,其次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翻译法”教学的排斥;还有一点,就是许多教师认为“翻译技能”的培养还涉及到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和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问题,较之前四种技能的训练更为复杂,因而尽量避之。然而笔者认为,英汉互译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及考核手段,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在游历了永州山水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表达了作者因景而喜的开朗的心情和因贬而忧的孤寂心情。《小石潭记》是“八记”中的第四篇,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竹树环合、水清石奇,游鱼活泼可爱、溪流曲折有致的景物特色。其中对潭鱼的描写,更是堪称绝妙。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典对“对等”一词的定义不一致。《现代汉语词典》《当代汉语通用词典》和《现代汉语辞海》的定义只有一个。《新华字典》和《高级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有两个。一个与上面3部词典的定义相同,另一个与上面3部词典的定义不一样,将“对等“解释为”大体对等”。“对等翻译”被视为中国翻译界的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译自奈达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的理论术语、意义为“对当”的equivalent。“对等翻译”原理受到中国学术精深的翻译理论家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翻译不可能对等。“对等”翻译论者引用《高级汉语大词典》的定义反驳说,汉语“对等”即大体对等,非绝对对等,使受到批评的“对等翻译”理论继续流行。  相似文献   

12.
“生”的含义是什么?课文没有注释,或只有笼统的注释。其实“生”是古文里对某些人的特殊称呼,特殊之处就在于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用“生”意义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潘利 《学语文》2012,(4):28-29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脍炙人口,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作品为我们展示了水清境幽、令人神往的小石潭,抒发了作者在贬期间悲凉凄苦的心境。文章不到200字.篇幅极为短小,但承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点睛之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更具有众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外化的不同,中外人士对颜色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这就给“颜色词”的汉译工作带来困难,一对一的翻译是绝对行不通的。本提出根据中外人士对颜色联想意义的异同做出不同的翻译,即直译和意译。最后指出“望生义”是翻译的大敌,把一个词放在语境中去把握它的多种意思才是解决误译问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5.
“职高”与“普高”学生年龄段是一样的,之所以采用不同的语教材,是因为教育背景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语课程教育理念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6.
“人事代理”还是“劳务派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人事代理”和“劳务派遣”对人才中介公司的要求不一样,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所以在实践中,有些人才中介公司却故意打着“人事代理”的旗帜从事“劳务派遣”业务,故意混淆二者的界限,侵害劳动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见高中语文第二册),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然而,对这篇作品的注释、翻译、讲解,有的地方却不够准确。例如:“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为“男女的衣著,都象外边人一样”。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讨论了“就”、“才”句中出现实际语境和不出现实际语境两种句法条件下“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同时,本文也对“就”、“才”因估价义弱化而与副词“只”近似同义以及能愿动词对“就”、“才”的使用产生不同的约束作用等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笔者最后指出,“就”和“才”在其语用过程中虽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但本质上却只有一个词汇意义、一种用法  相似文献   

19.
王欣 《青海教育》2008,(1):51-52
传统中西译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或“忠实”,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译文既要忠于原作之美,也要忠于它的不足,也就是说,原作是什么样就尽可能把它译成什么样。不忠的译文或译者招来的往往是责难,因为“信”可以说是翻译的天经地义,‘不信’的翻译不是翻译,不以‘信’为理想的人可以不必翻译。虽说大家都明白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但“译者故意添加、删节而导致走样,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对“全石以为底”一语的注释是:“(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下文的“近岸,卷石底以出”则注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联系上下文来看,其中显然有矛盾。因为既是一大块石头作为底的,就不可能有“有些部分翻卷过来”的情况出现。所以,这样理解似于义未妥。笔者以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