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通过仔细分析著名翻译家林纾的译著,可明显感到其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和影响,从而证实了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合理性,并运用该理论对林纾这位伟大的翻译家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外文作品的翻译工作是我国早期了解外国思想、科技、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的有效手段,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字的运用主要是受到翻译者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国研究者曾经提出了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翻译研究工作中,并探求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求能够在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本文即是对小说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操控与翻译进行的分析,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为例,了解翻译工作和意识形态操控之间的合理性,并运用这一理论对林纾的翻译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翻译文本作为话语和知识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双重的权力关系:源语和译语。通过翻译活动而引进的源语新观念、新思想,既能支持译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又能削弱或破坏译语文化现行的权力结构及意识形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以审查的眼光,接纳、修改或颠覆的态度对待原著文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研究时必须以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把某一翻译实践放到其所处的社会、所处的时代去看,而不是单纯地以原著文本对译著文本。  相似文献   

4.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林纾是一位大家。不但译著繁富,且给清末文坛带来过生气,颇得时人推崇。“五四”运动是一个转折,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不如前期,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没有发挥较显著的作用。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其积极的因素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林纾翻译研究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纾及其林译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但对他的译作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笔者拟用新世纪的新的翻译理念从翻译态度、归化与异化倾向以及他的译文与变体翻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审视这位翻译界的前驱及其译作。  相似文献   

7.
林纾的翻译思想总体是进步的,其译书是为了表达其爱国思想,激发民众斗志,传播西方先进的改革思想及文学观点.其译作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加上其诙谐风趣的语言,使译作源于原著而优于原著,其归化译法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因而拥有大量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王鹏 《培训与研究》2010,(9):133-135
林纾作为一个翻译家,在翻译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一页。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然而对于他的翻译动机,仅仅从他所翻译作品的序、跋中解读是不够全面的。笔者认为:动机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所以从其内部心理及外部现实进行分析其动机会更具价值,对林纾的认识才能公允。  相似文献   

9.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认识到要把翻译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相结合。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引入翻译研究,并将其发展成一个生态学视角的有关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翻译理论,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林纾,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翻译界对林纾的讨论,无论是对他的翻译思想还是他的翻译作品,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及其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林纾翻译的书名。文章论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翻译的书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林纾翻译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肯定了林纾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认为林纾翻译的书名是满足目的论的国语化需求,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13.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4.
林纾译文《块肉余生述》展现了文学翻译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自身文学理念影响的范例。通过对《块肉余生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林纾的增、删、改译,并不仅仅是由于其"不审西文"造成的讹误,更多的是译者在传统文学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翻译策略选择的结果。而林译本相对原著在字数上的急剧缩水,也不仅仅得益于文言的简练,其文学理念选择下的删减和删除也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篇,钱钟书先生首先记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训诂:  相似文献   

16.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成就了一批对社会革新有重要贡献的翻译家,其中林纾和严复是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译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启发了民智,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林纾是近现代中西方交流史上起承转合的一位重要人物。基于跨文化角度审视,林纾是一位喜新又恋旧的人物,在新旧纠结中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晚近中国动荡时代,他不是一个"顽固的守旧分子",其价值不在于推动社会思潮的变革,而在于再三警醒世人不能一概舍弃中华传统的东西;而林纾的翻译活动,则有助于我们厘清晚近中国在中西方文化交汇过程摸索的理路与脉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翻译研究始终推崇钱钟书所说的"化境"观念,也就是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调整.而钱钟书在其所著《林纾的翻译》里面,也一再说明,从本质上说,翻译即是讹写,只不过分为好讹和错讹而已.我们现以钱著《林纾的翻译》为线索,试析基于化境的好讹做法,如文化调整、可译限度,还有翻译标准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露 《海外英语》2012,(5):132-134
通过对林纾与庞德翻译个案文本的具体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支持,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和原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即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林纾与庞德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而对林、庞二人的翻译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