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堂灌”之弊端是世人皆知的,但时下却有一种由“满堂灌”转为“满堂问”的倾向。所谓“满堂问”,就是一堂课一直问下去,以问的形式,把知识间接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不是真正调动起来了,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满堂问”与“满堂灌”一样,效果都不是理想的。也就是说,二者都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这就是“满堂问”的根本弊端所在,克服“满堂问”的倾向也要从解决这个根本弊端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和明确的提问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教学生“会问”》一文提出:“教师‘满堂灌’自然不好,而‘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对此,笔者深有同感。从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着不少“满堂问”的现象,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本文拟就“满堂问”现象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4.
现在,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如果一下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自悟,就觉得学生茫茫不知所措:或无问所提,或问无边际。而老师自己也会觉得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学生问得多,但不切要点;解决了问题但不着重点。过去的“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预期的目的达不到,教学任务完不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卫宁 《广西教育》2007,(9A):33-34
过去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说,说完感悟说质疑,说完质疑说体会,或老师问学生说,或学生问老师说,或学生问学生说,总之是一说到底,以说为本。让学生说,本来是好事,是学生话语权、主体地位的体现,比过去一潭死水的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然而,当形式超过了内容,舍弃了“以读为本”,这“说”就失却了它本来的意义,只剩下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时下语文教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传统教学“满堂灌”,启发式教学“满堂问”,新课程改革“满堂转”。虽然这句话不能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的全部,却也道出语文教改中的一个弱点:不少人追求形式上的改革,而不是实质上的改革。 目前,许多教师针对上述弊病,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等等。所有  相似文献   

7.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质疑热”。质疑对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意识、主动思维活动、甚至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无疑有巨大的作用。但目前的“质疑热”存在一些误区,必须步出这些误区才能使质疑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许多全新的理念,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却是大家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在“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  相似文献   

9.
实施新课改以来",满堂灌"少了",满堂问"多了。不少老师对后者持不同看法。那么",满堂问"到底好不好呢?有一段时间,我听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在集中交流时,我指出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问得太多"。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说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只能从表面现象去说一些皮毛的话,并不能给出良方。那么,为什么大家对"满堂问"进行指责,而"满堂问"依然大量存在呢?  相似文献   

10.
不少教师把讲读教学变成“教师讲、学生听、很少读”的讲解教学.课堂中,教师滔滔讲说,学生主要坐听教师灌注有关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都落了空,使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后来,许多老师对“满堂讲、满堂灌”的讲读教学的弊端有了认识,在教法上作了一些改革探索,力图变“满堂讲”为“启发式”.可是,有的老师又步入误区,把“启发式”误作“问答式”.一堂课问上三四十个问题甚至五六十个问题是司空见惯,“讲读”变成了“问读”,阅读教学变成了问答式教学.这种情况,在近几年一些全国性语文阅读教学竞赛课活动中也屡见不鲜.如最近一次全国性竞赛活动而且获一等奖的《海滨小城》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迎来了一片新的教改曙光。“满堂灌”、“满堂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成过去,“课堂讨论”日趋成为一种时尚,有时课文尚未读懂,便前排后排几人一组开展讨论,还有课堂辩论、课堂表演、影视观摩等,大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以至整堂课自始至终都热热闹闹的,于是“满堂灌”、“满堂问”又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闹”。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怎样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窃以为“以读代讲”是个好办法。在学习《凡卡》一文中凡卡回忆和爷爷一块儿砍圣诞树(第13节)时,老师提了一个很意外的问题:“那只野兔被爷爷他们逮住了吗?”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举手者甚众。有...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一、“形似”的种种现象1、满堂问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都读好几遍了。老师问:本文的作者是谁呀?听说有位老师在教《藤野先生》时提了100多个问题,真不可思…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出5个误区:一是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我们不能将提问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合理、科学,不能有随意性;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摸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二是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相似文献   

15.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烈“阵痛”之后,教师却有了谈“讲”色变的感觉。“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就是说,课堂上讲的“度”难以把握。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审时度势,在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点拨一下。这种地方,老师点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  相似文献   

17.
崔益林 《学语文》2011,(2):67-68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共同遵守的法则.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做法,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又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对话教学”,其意图是促使课堂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迎来了一片新的教改曙光。“满堂灌”、“满堂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成过去,“课堂讨论”日趋成为一种时尚,有时课文尚未读懂,便前排后排几人一组开展讨论,还有课堂辩论、课堂表演、影视观摩等,大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以至整堂课自始至终都热热闹闹的,于是“满堂灌”、“满堂问”又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闹”。诚然,“课堂讨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新型教学观,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运用得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然而“课堂讨论…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屉是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