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化浪潮风起云涌,中央出于加强皇权、控制地方的政治需要,普遍在藩镇内设置监军使,由监军使与节度诸使共治藩镇,从而形成"一元双头"的藩镇体制。在该体制下,监军使在藩镇的存在既是调和各方面关系、协助藩帅的"合作伙伴",也是平衡、制约藩帅的重要力量。监军使存在的意义,其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分享藩帅的决策权、参与藩镇具体事务的管理,从而确保中央对藩镇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2.
对中央威权的依赖是河朔藩镇进奉的内在原因,其进奉有定期岁贡和临时进献两种形式.河朔藩镇对中央的进奉说明其与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仍然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范畴,而不是与唐王朝并立的对等政权.  相似文献   

3.
唐自安史乱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地方上形成了藩镇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和斗争,是中晚唐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讨论唐中央的削藩以揭示这一矛盾的全貌;并从而对安史乱后唐王朝能够在藩镇割据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其中央政权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作进一步的说明。一藩镇之存在,根本原因是因为藩帅握有一支独立的地方军队。因此控制军队是唐中央削藩的首要措置。  相似文献   

4.
京西北藩镇是唐王朝为防御吐蕃侵扰长安和控制平定安史之乱的唐军主力,而组建的地方藩镇。它既受唐王朝特殊照顾,又受其特殊控制,地位不同于其他藩镇。在中晚唐,京西北藩镇保护和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唐王朝维持统一局面的军事柱石;还是决定南衙北司之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期以来北部边防的日趋败坏,是导致兵变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明王朝统治集团在平息兵变过程中的政策失误,不仅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而且也引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嘉靖大同兵变就其本身来讲,具有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性质,但由于参与兵变的广大士兵在其身份和地位上所特有的双重性,因而兵变亦在客观上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后,强藩割据成为中晚唐最大的痼疾,而中晚唐的文人对于藩镇问题却态度不一,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而在科举过程中的不同际遇是造成中晚唐文人对藩镇态度分野的重要原因。科举是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但每年科举之后文人就会被分为及第与落第两个群体,以此而入朝为官的必然会支持朝廷,而屡考不中的难免会失望,心生怨恨,敌视朝廷,这也就造就了文人对藩镇的不同态度。探讨文人对藩镇的态度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藩镇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爆发后,诸道观察使多兼任节度使或都防御使、都团练使.监察行政权与军事权合一.形成新的意义上的藩道,习称藩镇。而诸州也以刺史兼任州防御使或州团练使.于是.传统的以刺史为核心的行政机制与新的防团使职体系并行。为规范地方统治秩序,代宗大历十二年五月罢诸州团练使,与此同时.却保留了藩道团练使。藩道团练使置而不罢,唐朝廷的主要考虑是,当时中央与东南的关系以及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势,也虑及唐代藩道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9.
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先后被贬至朗州、连州、夔州、和州四地。其中在后三州任刺史期间,刘禹锡秉承永贞革新的政治主张,在削弱藩镇力量,整顿吏治,任用人才等方面都做了思考,能看出其虽身处远地,仍心系中央朝廷。在地方任刺史时,刘禹锡深入了解民风民俗,其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文章奏议中表现出的文化认同,可以看做是在岭南巴蜀等地维系世道人心的有力手段。探究刘禹锡在连、夔、和三州的政治努力,可以深入认识刘禹锡的政治思想以及其蹈道心一,俟时志坚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明代天顺朝爆发的曹钦兵变,学界普遍将其定性为曹吉祥、曹钦叔侄的谋反行为.然而,《明英宗实录》等原始史料记载的曹钦兵变"谋反说"疑点重重.有鉴于此,明人不断对原始史料中有关曹钦兵变的记载加以改写,最终使得"谋反说"得以完善定型.因此,曹钦兵变"谋反说"可以说是"层累造史"说的一个典型案例,而明人之所以热衷于构造"谋反说"则主要是基于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1.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为通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可能,由此引发了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社会转变期的尖锐对立.但事实上,它们是互动、辨证的关系.在现阶段,我们应积极甄别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内涵、关系,剖析它们的现状与走向,以形成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文学,同样如此.无论通俗与精英,都应在时代急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析儒家文化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章对民族性格、价值标准、伦理观念、教育观念进行浅析,以改善体育运动健康发展之文化背景,促进体育运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以解释学的理路,对理学崛起过程中的问题意识进行了具体考察,依次分析了古文运动、经学复苏与理学奠基三个阶段思想先驱的致思趋向,从而认为超越追求与现实关怀如何统一的问题就是理学的问题意识,也是推动理学发展、演变乃至分化的基本坐标.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一超越追求与现实关怀如何统一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把握理学并借以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生命道德中“真善美”价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在现代得到了完善性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的生命道德精神赋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追寻生命真善美的意义。生命本能的自然体现与自我超越、生命权利与生命价值的伦理维护和生命力量的丰盈与美的展现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得到了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求索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唐代夹城建置,至玄宗时期大盛,通过禁中宫门与复道互相联络,三宫防卫与政治构成管理的整体。夹城于武后时期已在上阳宫启用,玄宗经历重重复杂政治而得位,宫廷护卫的安全意识更为强烈。夹城除方便君主游幸与潜逃之外,且有监察诸王的功能,宦官作为帝王耳目,在夹城内外的活动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16.
不同运动项目对老年人心肺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不同性别、长期参加不同项目锻炼老年人安静时的心率、血压和肺通气功能进行测试对比.研究结果: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锻炼对降低SP的作用大于DP,男子SP下降的幅度大于女子,而女子DP下降的幅度大于男子.男子长跑组的HR是最低的,男女舞蹈组的SP最低.各锻炼组肺通气功能排列的顺序为:舞蹈组、长跑组、太极拳组.体育锻炼对老年女子肺通气功能的影响不如男子大.研究表明,老年人健身锻炼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健身项目的选择和运动量特别是运动强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17.
红细胞的功能是转运氧,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其功能密不可分,运动训练会造成红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是影响红细胞功能和破坏增加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大鼠进行7周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运动引起大鼠红细胞中刺状细胞显著增多,异常率显著增加,红细胞破坏增加,是引起运动大鼠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经过7周中药干预同样运动大鼠的红细胞异常率显著下降、刺状细胞数显著降低,表明中药干预有利于改善运动大鼠红细胞形态以及功能,对减少运动造成的红细胞破坏、维持血红蛋白浓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坚持党的性质,就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牢牢把握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不可动摇的阶级基础,从而增强党的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和江泽民关于党的生命的两个命题是中国共产党生命观的集中体现,两大命题是密切联系和一脉相承的科学结论。研究和落实党的生命观对党的生存发展、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