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我拍摄的《切断敌人的供给线》这张照片(见图),曾多次在电视台的节目中展现出来,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这张照片比较有名,被摄影界称是一张“文献性”作品,它高悬在《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照片的画面向中外参观者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它出现在《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集》等全国大型影集或影展中,因而传遍全国,走向世界。这张照片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2.
我的相册中保留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它摄于60年前的9月2日.乍看这张照片很平常:在一个杂乱的小院中,居于照片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坐在椅子上30多岁脸容消瘦的妇女,她怀中抱着一个1岁多的婴儿,左右两边还站着两个女孩,一个不满10岁,另一个5岁多点.这是一张十分普通的母子合影.可对于我来说,这张照片却是十分珍贵的.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这张  相似文献   

4.
周斌 《新闻实践》2009,(2):F0003-F0003
鲨鱼这样一种凶猛动物它会微笑吗?真相恰恰是不经意间的一个肢体动作而已.这一点也可以从照片作者的自述得到印证:"从这张照片看来,它在微笑,其实它刚张开口捕鱼,正在把嘴合上."  相似文献   

5.
人们阅读报章杂志、收看电视节目往往先从标题中加以选择.因此标题在解说词写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标题不仅是解说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它画龙点睛,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你的作品.同时又像一幅画,一帧照片的题名,能起到与作品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作用.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电视这一拥有最广泛受众的大众媒体对标题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6.
其获奖理由为:"这张照片展现了一个人性化的瞬间,提醒我们有些事情至关重要,女性在这场革命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去描述冲突带来的伤害。而这张照片体现了冲突场面中的柔情。暴力依然存在,但是获奖照片体现了另一面。"理念与技巧的关联,形式与内容的先后,常常被我们纠缠不清,但是优秀的作品,往往会很自然地体现出一种恰当地居于二者之间的平衡。看似紧张,  相似文献   

7.
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奖典礼在青岛举行,一幅揭露社会公德沦丧的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可是,这一获奖作品很快引起了争议.照片所反映的故事发生地长江大学的一位负责人公开表示质疑,认为这张照片所反映的信息是虚假的,作者有严重误导公众的嫌疑.  相似文献   

8.
母亲离世后,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父母留下的照片非常少,1949年以前的几乎没有. 记得小时候,曾看到过父亲穿着长衫、戴着圆形眼镜的一张照片.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1967年底"造反派"来抄家,照片被当作罪证搜走了,而且一定是搞丢了,因为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张照片.那是个寒冷的黑夜,"造反派"抄完家,就把父亲押走了.他被押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那年我十四岁.  相似文献   

9.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10.
徐斌 《新闻实践》2007,(7):F0003-F0003
在今年的第三届华赛获奖作品中,有一幅照片很特别。它极其简单,却让人过目不忘。它就是新闻人物类金奖作品——《影响力》。这是一张充满想象力的新闻照片。略通时事的读者,都不难看出照片中的主人公是谁,  相似文献   

11.
在石家庄市档案馆里,有一张“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头像素描的照片,仔细辨认,落款处写有“一九五0年十月五日上午七时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悲鸿”字样。这张素描写实、传神,风格很像徐悲鸿的作品。但由于不清楚这张照片的来历,而且多年以来谁也没见过素描的原件,照片上的字迹已被他人描写过,所以真伪难辨,以至这张珍贵照片尘封多年。  相似文献   

12.
亲切的接见     
珍藏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档案馆的这张照片,是江泽民总书记1990年8月19日接见建国以来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时的一张.当时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照片中前排左二的青年,是曾任甘井子区区长、现任瓦房店市市长杨吉奎同志.  相似文献   

13.
由高润·托马斯艾维克拍摄的《利比亚的冲突》,一颗炮弹带着浓浓硝烟横空飞过,令人过目不忘。照片极富张力和表现性,完美地捕获了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的精彩瞬间,契合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华赛评选永恒的主题,堪称2011年战地摄影作品的精品之作。这张照片从一开始就广受质疑,能得到这样一张近乎完美的照片几乎是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摄影"数字化"之前,一张出色的纪实照片常令人拍案叫绝。但自数码相机在摄影记者中普及后,一些"精彩"的见报照片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疑问——"这张照片有没有被‘做’过?"而且这种疑问,很多情况下,只有拍摄者自己心中明白答案。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因假照片被炒的事,在业内及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新闻摄影真实性的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反思。2002年10月20日,杭州举行一年一度的烟花大会,图A和图B两张见报的照片是在同一个点拍摄的。很明显,B照作了假,右上方的一朵礼花看得出是通过电脑"加"上去的。因为此处已超出了烟花施放的范围,礼花不会在那  相似文献   

15.
受照片启发的版式设计在"9·11"新闻摄影作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不是飞机即将撞击大楼,也不是双塔起火燃烧,而是慌不择路的逃生者纷纷跳楼的场景.荷赛获奖作品中就有两幅作品记录了这惨烈的瞬间.第45届荷赛现场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中,那位跳楼者让人难以忘却.这幅由美联社摄影记者RichardDrew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报纸头版未见使用,相信不是编辑没有拿到照片,而是这照片本身太过刺激,编辑不忍心使用.作为报纸如果使用这幅照片会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心理冲击、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报纸头版不适合使用这样的照片.但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于是,它在专业人士的圈子内获了奖.这也是大众媒体和顶级赛事在照片选择标准上的冲突与尴尬.  相似文献   

16.
前几日,在一家发行量已超过百万的某都市报娱乐版的醒目位置上,笔者看到了一张令人十分不舒服的照片.那是一张台湾某当红女歌星的走光照片,后来得知这张照片来自于这位歌星的北京个人演唱会.当时她的舞蹈动作幅度很大,穿的演出服装又很少,所以不幸被在场的摄像师捕捉到了这张走光照片.  相似文献   

17.
黄顺铭 《新闻记者》2004,(12):71-72
2004年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第A05版(第一重点)报道了一则新闻:《阿翁走了》。上半版是一幅压题通栏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有三行文字说明:"在这张2000年摄于巴勒斯坦伯利恒阿拉法特官邸的资料照片中,阿拉法特(中)正远离镜头而去。"文字说明中的"资料照片"是过去某个时候拍摄的,从时间的角度讲,它也就是"历史照片"。这是一幅精彩之作,堪称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媒体正想尽办法让公民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2013年1月21日奥巴马就任美国第57届总统,开启了一场新闻报道的盛宴.这种常规式新闻报道是专业媒体的专利,即便如此,媒体也努力把它做得"公民化".图1是华盛顿邮报网刊出的十亿像素的照片(因超出电脑显示屏幕,无法显示照片的全部),此图拼接了奥巴马就职演讲期间13分钟内拍摄的305张照片.但是从图2可以看到,它已经融入了公民的元素.截止北京时间22日中午12时30分,图中已有420位人士被贴了姓名标签,贵宾区多数还有头衔标签.这些标签大多数是网民所为——核心区域的蓝色标签,由报社制作;其它黄色标签,由社交网站Facebook的用户制作,在笔者观察的两个小时内,黄色标签多出了100多个.该图的题目定为《2013就职典礼:探索国会大厦外的场景》(《Inauguration 2013:Explore the scene outside the Capitol》),在说明中强调:用户可以通过放大功能"探索"这张照片的所有细节,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官员、贵宾,还可拖拉黄色标签,平移到自己的Facebook帐户中.  相似文献   

19.
摄影作品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说出文字所远不能说清的东西。当人们与某一张照片一见钟情,从芸芸众生中将它挑出的时候,就不仅看到了作者所见、所感、所思,感到了那一场景或瞬间的无尽涵意,还由这照片引出了与这照片相关甚多或不太多的思绪。于是,在默默而观或击节相赞中,这张照片的魅力就得到了延伸,生命就得以延续。对我来说,还不仅如此,我总感到,好的照片是在提问题,关于摄影,关于时代,关于更广阔的领域;向读者、向评者,也向作者自己。我有幸参与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摄影展览》的  相似文献   

20.
没有怒放的鲜花,没有吊唁的队伍,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坐在这里.哎,35年了,我已经老去;可是,在梦里的你依然年轻.是啊,35年前,我们都还年轻.今天我又来看你,吸一口烟,烟雾带着我的哀伤和思念,飘散在风里.微风轻抚,就像你的手.这张照片也似一阵风,不露声色地掠过,却一直萦绕着你:图片库里有数以万计的照片,这张绝不属于一眼相中的那一类.我翻过它之后,突然停顿了几秒钟,又返回把它找出来——张弥散着普通人温度的照片,一个安静的故事,一个普通的主角,如同你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