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10月1日,我国第一张以反映人民代表意愿为宗旨的报纸——(《人民代表报》,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办下创刊了,它的创办,开辟了一条联系人民代表的新渠道,成为我国报苑中独具特色的一枝花。半年过去了,《人民代表报》的情况怎样?正值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之际,我们采访了来京参加大会报道工作的该报副总编辑卜颖。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那些处于劣势的报纸还能不能生存?如何生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东方家庭报》常务副总编辑杨旭。回忆起复刊以来走过的历程,杨旭坦言这其中有过不少曲折。“在编辑部内部,关于走综合性道路还是专业化道路的争论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年夏天。”1999年8月23日,《东方家庭报》复刊(其前身是河南省妇联旗下的一张周一对开四版大报)。当时全国带有“家庭”字眼的报纸几乎全是周一或者周二报。但主创人员研究当时郑州的报业形势后,决定出周五四开16版报纸。杨旭表示,当时编辑部反复…  相似文献   

3.
《半月谈》杂志副总编、青年评论家张正宪近年来以“苏北”等笔名,在《半月谈》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评论以其“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的特色,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章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表扬。当我探问他撰写评论的心得,从他嘴里立刻跳出三个关键词:“睿智、情感、文采”。  相似文献   

4.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北角的《中国日报》社,见到了《中国日报》副总编辑黄庆女士。初见黄庆,感觉她是质朴而精干的。修剪随意的短发,不起眼的金丝边眼镜,普通的橙色短袖衫,显得那么朴实而平凡。不久前,黄庆参加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新闻报道工作。我们的话题也从这件事开始。记者:您参加了第四届世妇会的报道工作,能  相似文献   

5.
解放日报主办的《报刊文摘》,发行量已达二百六十万份之多,读者遍布全国各地。一张小报为何能吸引这么多读者?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来南京讲学的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同志。《'报刊文摘》是一九七九年筹办,一九八O年元旦正式创  相似文献   

6.
采访途中的思索中国青年报是与这样一连串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光辉的名字所代表的精神,伴随着几代青年的心灵发育、成长。人们还记得:50年代的纺织女工郝建秀,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回家务农的新一代农民徐建春;60年代的雷锋、王杰;80年代宣传的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勤奋攀高峰的张广厚,青年的楷模张海迪,向不正之风挑战的陈爱武……人们都还记得这些名字,这也许是历史对青年报人的一种褒奖。  相似文献   

7.
正确把握发展趋势 中国记者:前不久,贵报刚刚进行了改版.这次改版是基于对形势的哪些判断进行的?对提高贵报的传播力起到了哪些作用?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绝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就像世上绝不会有相同的指纹一样。  相似文献   

9.
禹建强 《传媒观察》2003,(11):40-41
禹:应对报业竞争,时下人们议论较多的话题是创新。但不管是什么创新,我认为关键是观念创新。所谓观念创新最根本的是把握好报纸的受众、目标人群和市场定位,确立富有创意的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10.
11.
木东 《今传媒》2007,(1):4-6
米博华,男,河北赵县人,1954年出生.曾在天津、河北就学并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9年,在《中国青年报》任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调人民日报社,任评论员、评论部主任,现任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上旬,由浙江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新闻评论界的一件盛事.中宣部、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与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会议.与会期间,记者就有关新闻评论的问题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相似文献   

13.
睿智、激情、文采──访《半月谈》副总编辑张正宪蒋祖 夏初,在北京国谊宾馆参加《半月谈》杂志15周年庆祝活动,恰巧与该社副总编、青年新闻评论家张正宪同住一室,闲聊间,话题不由自主集中到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新闻评论的走向。近年,张正宪以“苏北”等笔名,活跃在...  相似文献   

14.
科学出版社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近几年一直在积极建立科技内容资源平台,以适应数字化出版和内容产业发展的需要.本刊特专访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林鹏,请他介绍该社的数据库建设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天津《今晚报》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新闻时效快,赢得了好评,人称“晚报奇葩又一枝”,在天津和全国晚报界有相当影响。《今晚报》有哪些办报经验呢?前不久,我们访问《今晚报》总编辑李夫和副总编辑郭长久的时候,他们谈了这方面的体会。“《今晚报》是1984年创刊的。”身材高瘦、两鬓银丝的李夫同志对我们娓娓道来:“说到晚报,我认为全国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孙斌华 《今传媒》2004,(6):18-19
2003年9月,一张以追求纯粹的新闻为理念的报纸开始切入上海报业市场,为上海市民提供了一份丰富的新闻“早餐”。她追求“新闻、新闻还是新闻”的理念,“严肃、负责、大气、主流”的风格,着眼于打造“上海最好的报纸”。这就是2003年9月18日呱呱坠地的新《青年报》,她的啼哭声划破了上海报业的那份寂静,也搅动了上海的报业市场。今年9月,在上海文锦大厦11楼,《青年报》执行副总编辑郭煊向笔者阐释了这份理念背后的智慧。以真正的新闻撬动上海的报业市场问:《青年报》已经改版一周年了,一年来,《青年报》在上海报业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您认为这些成功从采编方面来说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从报纸意义上来讲,目前还不能说是非常成功,因为现在不像以前办报纸,做出来了一张报纸,市场接受了就是成功。现在的报纸成功还包括品牌是否达到了预期,采编队伍是否成熟,占有了多大的市场份额等等。当然还包括一些经营性的指标,如产值,利润等。《青年报》作为报业改革的探索者,更多诉求是通过采编队伍的调整,通过版面内容的扩张,和对新闻全新的阐释,让市场接受我们,得到市场回报。一年来,采编上的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整合了一支比较杂的队伍。...  相似文献   

17.
于宁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导师。自 1981年到人民日报工作以来,他长期在评论部工作,撰写了大量社论、评论员文章。1994年,于宁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1998年任现职,2000年4月,兼任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社长。近日,笔者就于宁的成长之路及新闻评论界的诸多现实问题对于宁同志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18.
全方位增强传播力 记者:当前,海内外对中国加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的举措十分关注.您如何看待中国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刘国昌: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问题上,首先要有传播力,要思考如何把中国的声音、形象传播出去,让它入耳、入脑、入心,然后才能产生进一步影响.如果传播不出去,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要把声音传播出去,电视、广播要能落地;纸媒要建立、增加印点;传统媒体要会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9.
林泉 《传媒》2002,(11):18-20
申江服务导报(以下简称《申》报)从 1998年 1月 18 日正式创刊至今近五年来,发行量从试刊时的7.2万份一路飚升,到2001年底已达45万。在经济效益方面,《申》报创办当年不但收回了投资,而且创利400多万,2001年税前利润达4800万,数年的成长业绩足以同一些上市公司媲美。据上海团市委组织的“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调查,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公路管理处主办的《南京公路报》是江苏省公路系统唯一一张行业报,不仅在江苏省公路系统影响广泛,而且在全国同行中也享有盛誉。自1992年底创刊以来,该报紧紧围绕公路的建设、养护、运输、稽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的办报特色,成为展示公路风貌的窗口。《南京公路报》的第一个特色是重点突出。为了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变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的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