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宗才 《广西教育》2013,(26):30+33-30,3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品德,无私奉献是教师的情操。古之“师者”,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今之教师,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又如何引路,是当前值得广大教师深刻思考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逐渐物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功利化,许多教师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著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相似文献   

3.
学者为己     
<正>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这应该是关系到教育成败大是大非的问题。古人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对"古"今"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现在教育举步维艰,其原因归根结底有二:一是面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的目光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即使说出一些理由,也是言不由衷;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赋予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无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得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师说》是古文的传统名篇。在深化改革形势下的授课 ,要跳出旧的思维定势而达到新的突破。突破之法是 ,以学生对译成文然后检查落实词义和句法为基础 ,进而展开对内容的重点辨析、发掘、梳理和品味。一、设疑以明概念。设疑是探求真知的一种驱动力 ,是开启心智的一把金钥匙。“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找出行文概念上可能产生的疑点加以必要的引发阐释 ,必然会有助于文意某些内在联系的理解。1 “古”的时间 “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  相似文献   

5.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6.
《师说》是一篇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散,也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章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便是其中之一。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求学,而且“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相似文献   

7.
前修时贤从古注、辞例、语境、来源等角度挟发了“少负不羁之才”中“负”的“缺少,没有”义。本文从词义引申、表义框架两方面加以正反中论,使这一结论更为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与一些地质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洞庭”不是今之“洞庭湖”,学者们多指认其为“洞庭湖”,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有教无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化主张,而未必是他从教实践的表述。以孔子的其他言论和孟子、荀子的见解作为参证,对“教”与“诲”进行辨析,藉以说明“以今度古”的不当。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历史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缺乏直观感和认同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习这些历史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古”和“今”联系起来,由“今”及“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及,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将“古”和“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12.
“酸汤话”是湘黔边陲之地一支自称为“酸汤苗”族群使用的语言。“酸汤话”除声母系统、声调系统、同音字汇有其自身特点外,古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变调、声韵母配合关系也有自G的规律,尤其是常见词和词组有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较为详实的考辨,确认古邾城即今黄州市城北的禹王城,同时对邾城遗址“新洲说”的错误作了初步的纠正。  相似文献   

14.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把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自身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苟子也认为如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修养主体经过学习使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世。所以学习主要是把外在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黄文龙 《学语文》2006,(6):44-45
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相似文献   

16.
裘真 《黄冈师专学报》1996,16(3):59-61,71
通过较为详实的考辩,确认古邾城即今黄州市城北的禹王城,同时对邾城遗址“新洲说”的错误作了初步的纠正。  相似文献   

17.
周西峰 《广西教育》2007,(4C):29-29
在课文《葫芦僧智判葫芦案》一文中出现的“护官符”中有这么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文中人物门子对此解释说:“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好大雪’之‘雪’。”实际上在这里的“雪”和“薛”即是“谐音”这种表意法的妙用。同样的用法在这篇文中还有几处,如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即表示“真事隐去”,而“贾雨村”意“假语村言”,“英莲”实表示“应怜”“冯渊”实表示“逢冤”。再例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句“玉带林”即指林黛玉,后句指薛宝钗。贾家四位小姐“元春”、“迎春”、  相似文献   

18.
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奇股国”、“武都”之义大体相当,其得名与形天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古地名简释     
太形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此。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姑射古山名,在今山西临汾西,一名石孔山。相传其山多水而无草木,为古之得道者王倪、?缺、被衣、许由四子所居。《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相似文献   

20.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