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地利艺术家马克斯*魏勒的绘画很早就脱离了具象,他的晚期风景画,基本上只是色彩的团块、线条、斑点,却能真正展现自然的内在力量.他认为绘画是"过程",他追求整体地把握世界,这与中国的"道"的精神有着内在联系.他通过中国宋人的山水画与中国的道"相遇.他从宋人山水画中体悟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把握方式,并把它当作一种哲学方式,为自己艺术创造打开了新的门径.走上现代艺术探索之路,使他的绘画语言呈现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董其昌的<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等著作中,不乏许多对绘画的见解与感悟,也体现出他独特的绘画美学观.他提出的"画欲暗不欲明"不仅是他绘画美学观的体现,也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性格、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绘画中的"暗"的追求,成就了他独特的画面风格,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迪,这方面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十多年了,在辅导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我感到儿童需要绘画上的辅导,尤其是10~12岁的儿童,更需要辅导.心理学分析表明,儿童到了10~14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所以常常把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期".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着广泛的兴趣,不再像幼儿时期那样充满幻想,即赏识成人画的写实功底,又总觉得自己画不好,处在想画写实又画不了写实的痛苦阶段.  相似文献   

5.
绘画对孩子而言,本就是一种游戏.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创造性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齐白石大师曾说过:"学我者死."就是说学我精华的东西,可以发展你自己,和我一模一样的,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就我们的绘画活动而言,也是这个理.而小班幼儿年龄小,在绘画方面还处于萌芽期,又如何涉及到"创新"呢?就此,谈谈我在鼓励小班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创新"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邹霞 《考试周刊》2008,(22):227
绘画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这种"有形"、"有色",甚至于有"情节"的艺术活动中,幼儿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倾诉、表现出来.幼儿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如在操作中,幼儿时而自言自语,时而眉飞色舞,似乎灵感在刹那间的交谈中就产生了.以往我们在关注、挖掘幼儿在绘画方面的创造潜能时更倾向于环境与技巧.而当幼儿的语言在画中蔓延时,我们不得不相信说"画"对于幼儿个性化创造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方式,其美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其中儒、道两家对绘画风格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时期,审美方式随之变迁转移.文章拟通过对"神境"、"逸境"与"禅境"切点式的剖析,体悟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画"与"说"     
在许多美术活动中,总是教师先说,然后幼儿按要求去画.这无疑对幼儿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方法是有利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幼儿往往以老师说的和示范为标准进行单纯的模仿,即便鼓励他们去想象,也无非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添画,这显然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幼儿评画的时候也往往没有积极性,总是围绕老师的构思进行评画,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的画,没有自己的构思.天长日久,幼儿对绘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只是为完成画画而去画画.  相似文献   

9.
一般地说“形”是指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对象的精神、气质。世界绘画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从追求形似开始的,这是绘画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绘画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的。相传三国时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画,一不小心将一滴墨汁滴到画绢上,画家急中生智,把误滴的墨汁画成一只跃跃欲飞的小苍蝇。孙权看了此画以为是真苍蝇,用袖子去赶拂它,不料画上苍蝇一动不动。孙权细看才知是一只画出来的苍蝇,因而感叹曹不兴乃画中圣人。这个传说,虽说有些夸张成分,但也说明了中国绘画古时是以酷似原形为高超。这也是绘画初始阶段的必…  相似文献   

10.
形象性与意象性是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的精神实质.汉字的书写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其书写性特征又与绘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推上了重视笔墨趣味、不拘于形似超越形似的写意高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工画者多善书",表达对当时宫廷画家缺乏激情、只求形似、毫无意韵的绘画样式的不满,提倡一种快意书写、将书法用笔的气势与力度融合于绘画之中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吴道子艺术的赞美,赞赏一种书写性重要的文化意趣,也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提供了从事绘画实践的理论基础,阐明了绘画与书法用笔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合法性"基础,促进了唐代"水墨之变"局面的形成.随着用"笔"与用"墨"技巧的进一步融合,文人画笔墨范式与趣味基本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审美追求上与参禅相同,而且在对待形式、方法、工具等很多问题上都与禅意相契相合.在对立的事物中,绘画也如参禅一样,从来不是偏持一边,而是去寻求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一、"像不像"扼杀了幼儿艺术活动的灵魂--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裹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其头脑解放出来.那么,传统的美术活动中是否有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以绘画为例,在我们关注"像不像"的时候,绘画活动通常是以出示范例、示范、操作、评价四步曲为整个过程.活动后,我们会收到和教师的范例很像的幼儿作品,看起来大家画得都很好,作为教师的我们似乎很有成就感.但是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绘画过程,就会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绘画时儿童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可以自主表述感情的语言,但有相当多的孩子胆小不敢放手作画,这与目前孩子缺乏自信有着重要关系.本文通过在调整作画材料、优化学习内容、营造学习气氛、延展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各方面培养儿童自信的心理素质,让孩子们放手大胆地作画,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4.
塞尚坚持把表现他独特的艺术真实性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真实.运用了一系列的绘画语言,它打破传统三维透视对画面的约束力,在画面上创造出新的空间强调绘画色彩相互之间的对比产生出永恒色彩的魅力.轮廓线与色彩的重新组合,增强了绘画语言之间的张力冲突.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绘画体系,继而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15.
宋代绘画有着鲜明的写实性特征,其原因是多样的."人之舍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宋代绘画求"真"的风格显然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本文从宏现角度概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宋代绘画"写实性"的影响,及熙宁后新儒学的发展与其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P.4517(1)引路菩萨像雕空画稿为中心,通过敦煌各类绘画中所见引路菩萨像资料的比较,讨论了引路菩萨像基本的造像特征,以及画稿与绘画的关系,进而以P.4517(1)引路菩萨像画稿为例,分别考察了敦煌"雕空"类画稿及其壁画绘画技法"刻线法"在佛教石窟壁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从"言(象)意说"和"能指"、"所指"理论看中西绘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比较中西两套艺术话语系统这一角度阐释中西古典绘画题材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较发达,西方则更擅长叙事性绘画,如历史画、宗教画.中国的"言(象)意说"和西方的"能指"、"所指"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体现了"图像"与"话语"的关系;不同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整体结构、两对范畴的含义、每对范畴的关系和侧重点不同.不仅"言"、"象"、"意"这三个范畴及其关系在<易传>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并且其整个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易经>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能指"、"所指"理论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本深层结构阐释的嗜好,与西方人重视文学叙事性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马利霞 《文教资料》2008,(22):65-66
清末民初"海上画派"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与现代中国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扫当时画坛的摹古沿袭之风,这一艺术潮流代表着近代海上绘画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对近代中国美术史影响巨大.本文所论述的"三任",是"海上画派"前期的主要画家,对"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既是绘画创作和鉴赏的准则,也是指导绘画的具体技法,其中所涉及的气韵与形体、气韵与笔墨、气韵与画家的精神等论述,对于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及中国画技法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所采用的绘画技法,多为蜡笔画、水笔画、毛笔画等单一的形式.这多多少少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因此,我尝试了"蜡笔水粉画"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