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开心直播     
涂鸦教室点评:很可爱的人物造型,画面很丰富,线条处理也很细腻,多多注意一下脸部细节的处理,这样会使人物更生动。星级:★★★★随机应变编辑:“先生,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太松散了。”作者:“若按散文发,我同意。”编辑:“但写得太杂乱了。”作者:“那就按杂文发吧。”编辑:“作品  相似文献   

2.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曾写过一批散文,其中发表于1929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20卷的是一篇不足700字的随笔《卖豆腐的哨子》。文章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后引发的巨大而又“难言”的怅惘忧愁。那么,作者具体又因何而愁呢?文章表现得“难言”而隐晦。但我们可以随着作者对自己情感的四次“排除”,进一步明确其心理历程。第一不是乡愁。“像我这样的outcast,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祖国,所谓‘乡愁’之类的优雅的情绪,轻易不会兜上我的心头”。茅盾先生早年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以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为工作,所以文中常夹…  相似文献   

3.
吹牛公司     
小创拿着照相机走进办公室对吹总说“:吹总,我想拍几张你和阿笨的工作照“,六一”儿童节时拿去跟读者见面。”吹总不好意思道:“对不起,我今天忘记带牛角道具来了。”小创非常宽容地笑道“:不要紧,我觉得你现在的照型就很好!”阿笨在一旁也很知心地补充道:“是的,吹总,我认为你  相似文献   

4.
B可是作者却写动作,(“那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几嗤嗤地响着”)C可是作者却写动作:“那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儿嗤嗤地响着”,D可是作者却写动作(‘叨仔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儿嗤嗤地响着”),3  相似文献   

5.
小创拿着照相机走进办公室对吹总说:“吹总。我想拍几张你和阿笨的工作照,“六一”儿童节时拿去跟读见面。”吹总不好意思道:“对不起,我今天忘记带牛角道具来了。”小创非常宽容地笑道:“不要紧.我觉得你现在的照型就很好!”阿笨在一旁也很知心地补充道:“是的,吹总,我认为你不用化装就已经非常像牛了。”[编按]  相似文献   

6.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写到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題时,“使我很为难”。对为难原因的解释,概括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有如下几种: 1、裹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陋习、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因此,耻于在日本人藤野先生面前回答这个问题。 2、女人裹脚和男人拖辫子一样,是中国  相似文献   

7.
《卧看牵牛织女星》是一篇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文,由于作者恰当地引用了古诗词,因此写得很有文学色彩。“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作者开篇引用杜牧的《秋夕》,很诗意、很文学地展开了一幅幽美而神秘的秋夜星空图,自然而又耐人寻味地介绍了说明的对象。结尾又引用苏轼的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抽象的说明文学化,把广阔的空间文学化,把无穷的想像文学化,可谓一“诗”多彩。再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引用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写春风的温柔,彭荆风在小说《驿路梨花》的结尾引用古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来赞美雷锋精神的光大,都很形象生动,很有文学色彩。引用别人的诗还可以适当化用。“化用”不是完整照搬原诗,而是只取原诗的某种意象、意境或意义,借助联想和创意,联系生活和感受,加以合情合理的改造和发挥,既保留了原诗本来的意味,又增添了新的文采,显得鲜活而丰满,从而为写作锦上添花。“化用”实质上是一种暗引。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里,化用了古诗“红杏枝头春意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化用了“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  相似文献   

8.
“很”字先生是个热心人,东跑西奔帮忙写作文,当你遇到形容、描写有困难,他便匆匆赶上门,还常拉来“得”字先生帮衬。这不,老师布置写作文——《春游》,王小明懒得动脑筋,拉来“很”字先生帮忙。“早晨天气好得很,学校组织去春游,大家心里很高兴。汽车开得很快,同学们都很兴奋。公园地方大得很,游客多得很,花草很茂盛,鸟儿叫得很好听……”就这样,他写了一篇啥也没说清的文章。老师评改作文时用红笔把“很”字都圈出来,要小明好好动脑筋。“很”字先生挺纳闷:我忙得眼花又头昏,没受表扬,反倒挨批评。“得”字先生真虚心,有条不紊说分明:“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 ,学生正在自由朗读老舍先生笔下的《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 ,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老师 ,古怪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认为这里是说猫的性格很特别 ,使人觉得很奇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 ,我认为您有时候也有点古怪。”另一个学生突然这样说。“是吗?”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老师怎么古怪了?”我没有打断学生对我不明不白的评价 ,坚持让学生把话说完。“老师 ,您曾经跟我们讲过 ,您敢上树打枣 ,敢一个人走黑路 ,我觉得您很了不起。可今天早读时 ,当我们全班同学眼看着风将要把门吹得…  相似文献   

10.
早上,阿笨走进办公室,见吹总正边批牛皮边呼呼吹电扇,不禁大吃一惊,问道:“吹总,秋风都起了,寒露都降了,大雁都南飞了,天都瘟了,你还这么热啊?”吹总扯过卷筒纸,抽了一长卷边擦汗边说道:“今天这些牛皮太热了,没得办法。”接着突然又诧异道:“你最近讲话很有文采啊!。”阿笨害羞道:“我也不想这样,但是书看多了,就身不由己了。”吹总白了他一眼,不再理他。  相似文献   

11.
抓苍蝇     
小作者把捉苍蝇的整个过程写得活灵活现,我们仿佛也听到了那令人讨厌的“嗡嗡”声。小作者的用词也很风趣哦,“guest”“sang”“bad child”,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既生气又无奈的心情。小作者在作文中采用的拟人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哦。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沈伯俊先生《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关云长义释曹操〉赏析》一文后,很受启益,但也引起深思。作者似乎把关羽的理智归结为“君臣大义”,把情感归结为“个人信义”,冲突的结果是情感压倒理智,放走了曹操。作者对关羽这一行动的评价大体是“按照‘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观念,关羽为忠于桃园之盟而死固然值得称赞,为了顾全旧义而放走曹操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 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南郭先生”借指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也有以“南郭先生”泛指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乌有先生。典出汉朝司马相如《子虚赋》。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的情节。“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乌有”即“无有”。后把不真实或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的典范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语言艺术瑰宝,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小说中动词的运用,很有特点,如:例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跑”字,可以换成“来”但“来”只能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跑”则有“奔波”“颠沛流离”的意思,很符合北洋军阀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  相似文献   

15.
张星 《语文知识》2001,(12):14-15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一篇学术争呜文章,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一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不妥;二是金岳霖先生对自己旧逻辑观的“自我批判”是真诚的,一概否定金先生的“新逻辑观”,不妥。  相似文献   

17.
下班前,吹总把阿笨和小创叫到办公室,他从口袋里摸出两个大红包对他们说:“年终了,为了感谢二位在今年里对吹牛公司作出应有的贡献,公司决定发给你们大红包。”然后他对小创说:“小创你每天记得给牛棚关门关窗,很辛苦,并且你365天每天早餐都吃牛肉粉,很令人感动,所以这个红包发给你。”小创欢欢喜喜接过红包,吹总又对阿笨说:“阿笨你虽然技术差点,有时候牛皮吹得有点漏气,但是你一年四季天天坚持穿牛皮鞋,也是非常敬业的,所以这个红包送给你。”阿笨不好意思地接过红包,最后吹总挠挠自己聪明绝顶的脑袋说:“我嘛,天天有牛皮吹,有牛车坐,有牛…  相似文献   

18.
儿子上高中时,有一天忽然很虚心地问我:“爸,口哨怎么吹?我怎么总也吹不响?”这给了我一次好为人师的机会。因为儿子上了高中之后,长大了许多,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什  相似文献   

19.
这是八月艳阳天的一个早上,阿笨身披棉大衣走进办公室,吹总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半天才敢小心翼翼地问道“阿笨,你刚从南极出差回来啊?”阿笨万分委屈地大吐苦水“吹总,你的这帮吹牛勇士的吹牛水平也太高了!昨天我才帮你拆了一个下午的牛皮——是关于‘最新款冰淇淋’的,结果,回去就发现被这帮小牛皮吹成重感冒了……啊——嚏!”阿笨一声惊天动地的喷嚏把吹总“打”得差点跌坐在地上。吹总很内疚地道歉道“对不起,对不起,我也没想到大伙儿会有这么超水平的发挥啊!”  相似文献   

20.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众吹竽,他经常让三百人坐在一块儿吹。他喜欢听齐奏。一位叫做南郭先生的人,盘算了一番,认为他去吹奏再好不过了。实际上,南郭先生一点也不会吹,但是他想国王不会叫人一个个地吹。因此,当他和其他人一起吹的时候,国王不知道他究竟吹了没吹,而这种吹奏使他能在那儿享用很多美餐。他对国王说:“我吹得非常好。”国王说:“好吧,你可以坐下和他们一起吹。”这个人很高兴,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在这儿找到了一个位子。他谢了国王后就坐下了。把竽放在嘴边,假装吹奏。这么多的人一块儿吹,国王不知道谁在吹谁没吹,也不知道谁吹得好,谁吹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