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因为“近墨”,所以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2.
因为“近墨”,所以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的课文注释中,对“终继五国迁灭”一句中的“迁灭”释义是:“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而笔者认为,“迁”在这里应当释作“消亡”,“灭”意为“消失、灭绝”,“迁灭”为同义复合词。若将“迁”作“改变”讲,二词结合起来解释时则显得十分生硬牵强,易造成师生的网惑。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收录有《六国论》一文,其中对“终继六国迁灭”一句中“迁灭”如此注解:“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相似文献   

5.
初学素描的人,画中最易出现的毛病便是“灰”或“花”.平常我们所说的“灰”,是对明暗关系而言,画面明暗对比不足就是“灰”.该黑的不黑,该亮的又不亮是造成画面“灰”的原因.解决方法是亮部可以调整擦亮,暗部重点的地方可略为加深,以增加明暗层次的丰富性.这样,即可使之具有强烈的色调关系而使“灰”的毛病消除.  相似文献   

6.
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蕴藏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其中“情”与“景”的和谐就是惯用的手法之一。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由此观之,情和景的关系是颇为密切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变,景随情而迁,这就是景和情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由落后进入先进的重要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对这一社会分工表示肯定和支持。他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但是,长期以来,有许多学者专家,包括《孟子译注》的作者杨伯峻先生在内,都把“治人”之“治”解释或翻译成“统治”之意。众所周知,“统治”是指一个阶级凭借政权对另一个阶级行使支配权,用这一词语表达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是准确的,但要用它表示劳心者与劳力者,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不但与“治人”之“治”的本意相悖,更与孟子的原意相悖。 孟子的这一名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是孟子与陈相辩论有关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时,由孟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一册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班马”,课本注为“离群的马”。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先生也作了同样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何国治先生指出,李白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是化用了  相似文献   

9.
廖为群 《江西教育》2009,(10):41-41
“喜羊羊”和“灰太郎”是今年热映的中国原创动画大片《喜羊羊和灰太郎》里的角色。“喜羊羊”是一只温顺懦弱的小绵羊,“灰太郎”则是一头凶狠贪婪的大灰狼。借此比喻学生的角色特征。每个班级里都有弱势的“喜羊羊”和强势的“灰太郎”。特别是“喜羊羊”们,坐在教室角落,自卑胆小,沉默寡言,经常受到欺负,被边缘化。如何教育这些学生,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设置颇精巧的小型铁炉。口径22厘米,炉壁与炉底有镂孔,可烧炭或烧煤。炉下托盘可盛灰,既不污染环境,又有隔热功能,颇似今之火锅炉。炉内壁铸有“武阳传舍比二”六字隶书铭文。“武阳”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犍为郡属县,“传舍”是当时政府设置在重要交通路线上的食宿站。  相似文献   

11.
义教初中语文第五册《岳阳楼记》的练习(理解、积累)第三题中第1题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第343页中的答案是:“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笔者认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是以此来展现他的政治才干,对其“谪守巴陵郡”而愤愤不平,从而说明他仍是“以物喜,以己悲”的一般“迁客”。依据有两点。一、从《岳阳楼记》中所写的人物来看。可以肯定滕子京是一般的“迁客”。文章开篇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  相似文献   

12.
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一个“读”字人手,紧扣一个接一个的“悟”字来展开教学。这一个“读”说起来容易,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我尝试着“三读一迁移”的教学方法,一段时间下来,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3.
1917-1928年间,阎锡山领导了一场具有广泛政治和社会意义的村政改革和村治建设运动,史称“山西村治”。这一运动前后分为国家提倡和村民自办两个阶段。在此期间,山西各地农村建立起了各种村自治组织和制度。“山西村治”具有将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进行整合的基本特点。它坚持了具有高效动员力的中国传统强势行政,首次创设了区乡一级国家行政和具有自治与“官治”双重性质的行政村,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制度缺陷和因受宏观社会环境限制而产生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政策是。刑乱世用重典”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稳定明初的社会环境,整顿吏治,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明清硬代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考察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启示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电子邮件!逗逗打开一看:明天就要考copy,你还在这瞎神气。吧!“是努比!”逗逗一阵激动。果然,天线头盔,灰头灰脑的努比出现在眼前。“叫你寒碜我!”逗逗高兴地冲上去给了他一拳,“这么久也不来看我。”“我一直就在这儿,你以为达达是自己跑出来的?”努比笑道。“老实交代,这哭的图像是怎么弄出来的?”逗逗早就在网上见过不少如此搞笑的“小东东”,却没好意思问别人,努比今天撞上门来,岂能轻易放过?“不务正业,你不是要考屏幕复制吗?老师讲课时你睡觉。明天想吃烧饼不成?”努比卖起了关子。“咳咳!考试嘛,小事一桩,无…  相似文献   

16.
宛”和“南阳”在东汉末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地域概念。“宛”,是县名,即南阳郡治宛县,“南阳”,是郡名,即指南阳郡。陈寿在《三国志》各纪传记载中对“宛”和“南阳”这两个概念是分得很清楚的。同样在裴松之所注引的书中,对“南阳”和“宛”的区别也是很鲜明的。后世治史者继承了这一传统观点,在所有史籍记载中都持统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攻击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变质。究其原因,同执政的共产党不能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党内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国家在“治穷”与“治腐”问题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最终导致被演变。对治“穷”与治“腐”,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所谓“治穷”,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建国四十多年  相似文献   

18.
1925年,梁启超深情回顾其家乡茶坑“乡治”实况,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南方农村“乡治”传统的历史记载。村民自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坑“乡治”对当下的村民自治仍有借鉴意义。梁氏的茶坑“乡治”是研究、发掘传统“乡治”制度与文化的宝贵文献,“茶坑”作为梁氏笔下“乡治”的村名,应打造成为“乡治”文化的名片。  相似文献   

19.
“创境迁旧”法学习历史,记忆年代是学生感到苦恼的事。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我要索出一种高效牵的记忆方法,即创设情境,迁移回归法,简称“创境迁归”法。所谓”创境迁归”法,就是要求学生把国记任的日代拉买,问成生动自回、扭小细记的关联四,把年代和平件出汇在们优...  相似文献   

20.
哎,别把我奶奶当“反面人物”哦!我要说的“叛变”是有关穿着的。 奶奶向来都是黑灰衣服的“勤务员”,勤勤恳恳地为它们“效忠”。上衣是灰的,裤子是黑的,鞋子也“宁黑不杂”,连手套啦,袜子啦,也全是黑不溜秋、灰灰土土的。好几次,我们“全家总动员”,发起“围剿”,可那些红红绿绿的衣服总被奶奶“陷”在“井”里——藏在箱底。“围剿”失败,我们只能作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