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书这事儿     
张翌晨 《新读写》2011,(9):21-21
相信惜书之人都有着与作者相同的体会:把自己心爱的书出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旁人不解的目光,说不定还会落下“小气鬼”的骂名。作者的这篇文章可算是说出了惜书人的心声。整篇文章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引用的典故也非常自然,为全文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2.
小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善于感悟,并及时把它记录下来。几个电话几个短信,看似平凡,却将母亲的心完全地表现出来,令人深思。整篇文章虽然简单,却一气呵成,思路清晰。  相似文献   

3.
点评在一般人眼中,历史通常是枯燥乏味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将一段历史逸事叙述得妙趣横生,让人读来不忍释卷。更妙的是,整篇文章又与晒这一话题契合,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写作才情。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是要写一篇叙述文或是一个故事,你就应当掌握这一技巧。它就像一根老人的拐杖,帮你支撑起整篇文章的骨架,即使你的双腿在发抖,人们也会认为你别有风度。这种叫“作者闯入”的写作技巧非常古老,但也非常现代,这可能和现代人的表现欲,自我意识有关。作者从写作的文章里不断地跳出来,把不留神或马上要走神的读者抓住,在他们的耳边大喊大叫,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对方,实在是有伤大雅,但是你要记住这种方法很有效,对那些昏昏欲睡的阅卷教师和心不在焉的同学来说,我们还能怎样呢?把作者闯入的文字当成你文章的广告吧,让…  相似文献   

5.
三点导读     
于坚的《争先恐后》创作于1999年,被中国散文界权威选家收入《1999中国年度最佳散文》,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文中作者对于中国人争先恐后的表现作了深刻的反思。将眼光放在历史、放在世界的高度去看。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外的各种人物,从物质世界到意识形态,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说理透彻,读了让人拍手称绝。  相似文献   

6.
有些同学写的记叙文,虽也能把事情交待得眉目清楚,有条有理,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平平淡淡、空泛单调,如同“流水账”。这往往是由于重点不突出,能体现中心的高潮推不上去,把重点内容写得和非重点内容一样平板,不能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整篇文章也就不能生动感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非常重要,第一印象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就是说,开头担负为整篇文章定调的重要任务。调子定高了,唱不上去,定低了,又放不开嗓子,发挥不出水平,因此,一开头就必须把调子定准。  相似文献   

8.
不看电视     
姚海伦 《新读写》2008,(10):38-38
从描写爸爸如何爱看电视,到爸爸下定决心不看电视,爸爸偷看电视的小插曲,等等,语言轻松活泼,读来让人不禁莞尔,特别是结尾处爸爸的那句话,和小作者的猜想,更是点睛之笔,使整篇文章都活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母爱     
李念慈 《新读写》2008,(2):57-58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勾画了一幅亲情浓浓的画面。 文中对刚出生小猫的外形描述比较细致,对大猫和小猫的亲情描写温馨感人,对母爱的总结又将文章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0.
门诊处方     
两篇都是写自己的作文,小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写出了自己的特点。第一篇小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长相,然后用两件事情来突出自己的特点,一是脾气大,二是胆子大。整篇文章安排得非常有条理,让人读了他的文章对他有了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篇小作者先用几个外号点明自己的特点,又选用两件事情来印证自己的外号。文章因为用了外号,显得活泼调皮,很有意思。《小小的我》通过事情来写人,用人物的动作、心里的想法把人物的性格展现得非常清楚。在写事情的时候,如果把事情的发展变化写得再详细点就更好了。《我是一只“小老鼠”》的精彩之处在于运用了外号,…  相似文献   

11.
细品余秋雨     
细腻生动的笔触,一幅幅如工笔细描的人文历史画卷,余秋雨的《山中笔记》把历史文化写得如此唯美,让人手不释卷。写《山中笔记》时,作者正值盛年,文字一如行云流水一般,自有一种雍容大气,仿佛千军万马在里面。张扬、波澜壮阔的画面,让人读后热血沸腾。我真要为这样一个文人拍案惊奇了,我甚至怀疑《山居笔记》里的那些文章都是一气呵成的,那么严丝合缝,没有依据是不该说的,整篇文章流畅而不拖泥带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语言的流利和情感的真挚。全文结构较为紧凑;材料组织严密而且富于美感;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整篇文章的情感在结尾处很自然地进入了高潮,一气呵成,首尾照应。不足的是作者的思考流于大众的评述,思想深度挖掘还不够。  相似文献   

13.
陈蒙蒙 《新读写》2011,(1):20-21
不得不承认,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惊喜。整篇文章自然流畅,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佳句,对于各位散文大家文字的感悟也十分细腻,可以看出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尤其可喜的是,小作者还一直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处处流露出对文学世界进一步探索的渴望。后记中提出“只是为了看清自己的内心而写”,让人倍感欣慰——显然,她已经领悟到什么是写作最基本的信条了。  相似文献   

14.
秋千发电站     
1.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整篇文章都充盈着恬静、柔和的氛围。2.喜爱荡秋节的村庄,人坐上去就能变小的神奇秋千架……小作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3.如散文一样美的语言,体现出作者不凡的文字驾驭能力。4.结尾意味深长,那既是知缘对未来的憧憬,也是作者自己对梦想的渴望。  相似文献   

15.
小作者用自己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没有喧嚣与压抑的美好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宁静、体验心灵。整篇文章都在写这片树林带给“我”怎样美好的心情,但其实,真正的宁静来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所以作者在最后点题——“因为它住在我心底”。心中没有了嘈杂繁芜,当然随时都能够体验沁人心脾的惬意。  相似文献   

16.
卢谦 《云南教育》2007,(9S):31-32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 教材简析:《梅花魂》这篇文章记叙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外孙女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并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作《荷塘月色》作于20世纪20年代。作者以自然景观—_荷塘月色起笔,描摹了一个朦胧幽美的令人遐思的美景,然而这个美景,却又是作者的独特心情下的景,可以说,景美,而情浓,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当中。这种情调,与文章的字词句篇融合在一起,明是写景,实则抒写胸臆。偏偏作者的写景,又那么技高一筹,勾人魂魄。  相似文献   

18.
《The Rivals》一文中“我欣赏您的坦诚”这句话运用了反语修辞,这是理解全篇文章的关键。一方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使读者明白作者之所以将文章的标题确定为The Rivals(对手)的原因。另一方面,它暗含讽刺,从而使整篇文章显得生动。  相似文献   

19.
主题 ,是作者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 ,是整篇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那么 ,记叙文的主题如何确立呢 ?  一、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就是作者从自己观察、掌握的大量材料中 ,归纳总结出这些材料所蕴含的道理来 ,然后再用材料把这个道理表现出来。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所访问、接触的志愿军战士很多 ,于是从他们身上寻找其英勇作战的共同点———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作者正是在占有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才概括提炼了这样的主题。  二、联系发现法“联系” ,即通过自己掌握的一些平常的小事情 ,去联系社会的大背景 ,然后“发…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湖南教育》2004,(16):30-30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倘若我们使其与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