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国农先生不仅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构建教育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以及确立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老师就提出传播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明确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并对教育传播理论和传播要素的整体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南先生又进一步论述了教育传播学的体系问题,形成了教育传播的本体论、过程论、信息论、符号论、媒体论、主体论、环境论、效果论和方法论等“九论”框架;在信息时代,南先生积极鼓励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传播学进行研究,并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未来充满期望。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设计的技术媒介远程教学模式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建立一种新设计的技术媒介远程教学模式理论分析框架。首先指出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传播学对研究技术媒介的远程教学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分析比较人际面授教学与技术媒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技术媒介教学划分成技术环境中的面授教学和技术媒介的远程教学两类,随后集中论述技术媒介的远程教学的各种模式:教学信息传输模式、远程教学交互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以及远程教学与远程学习的时空分离模式。最后,提出并讨论新设计的技术媒介远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列举了用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代替学科体系、用知识体系解释理论体系的错误做法后,厘清了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关系,分析了教育技术界用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或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代替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现状,从教育技术学的次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的有机整体观出发,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由教育技术学原理、教学设计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学论、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等学科组成。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一个传播的过程,教育可以借鉴和应用传播学的很多研究结果,传播学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传播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教育与传播这两个概念中的相似点为本文提供了互相借鉴的基础,从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中可以审视教育技术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而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晓斌 《现代教育技术》2003,13(2):29-31,40
该文从目前传播学在教育技术领域面临的尴尬局面出发,引出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在教育技术学中加强创新推广理论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创新推广理论,并论述了把创新推广理论引入教育技术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资源共享的广东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虽已有很多通过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的研究,但大多存在调查问卷不够科学、提出的策略缺乏依据等问题.本文围绕媒介素养教育过程,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多所高校的学生及教育技术学专业、传播学专业的教师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广东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获取高校师生对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教育模式及教育策略等方面的建议.并依据群体动力理论,提出基于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希望从建立区域性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平台、构建网络教师共同体等几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困惑出发,媒介素养教育不是把媒介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将其视为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其本质特征不是使用了媒介传播技术,而是在应用了这种技术之后所带来教育的一系列转变.本文根据"教育技术问题说"研究时象划分,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归为与技术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最后勾勒出教育技术学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教育技术知识为桥梁沟通媒介与教育并且推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与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信息处理"为线索分析媒介素养结构和"视觉文化"为导向探索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彰显教育技术学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麦克卢汉思想看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随后其影响逐渐减弱,学科发展呈现出过多依赖于心理学的研究与进展的态势,因此该文以解读麦克卢汉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为切入点,希望为丰富和发展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带来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型教学模式新在哪里?--江西师范大学钟志贤教授访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钟志贤:男,江西省瑞金市人,1964年8月2日生,教育学硕士,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主任,兼江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组组长,江西省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素质教育、成功学、教学设计和远程教育研究.代表作有<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学>、<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大教育:21世纪教育新走向>、<点击成功>、<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与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密切相关的学科。本文主要论述了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能对教育技术学中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从而说明教育传播学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我国刚建立起来的教育传播学仍然是年轻、单薄的,因此应该在基本理论、应用理论、中国特色理论等三个方面加强研究,进而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在简要介绍元、元分析以及元研究等几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 ,就教育技术学元研究的意义进行论述 ,并结合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实际 ,对教育技术学元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纲要性的分析 ,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热点课题,研究成果颇丰。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与归纳法等,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视角综述"微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如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等。探究现有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找到技术支撑或创新点。  相似文献   

14.
日本教育技术学(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教育工学)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学术理论体系,大体上可分为10个领域,即认知、媒介、计算机应用、数据分析、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教师教育、信息教育、教学设计和基础理论研究.其中教学研究、教师教育、信息教育以及教学设计4个方面可以说是日本教育技术学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的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理念和思路,进而对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传播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设计开发.并在实际教学应用中验证了课程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教育学类的其他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表明,两类不同专业人员对电化教育的更名、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地位等问题的看法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他教育学类专业人员赞成更名的比例高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媒体观对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影响更深;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基本得到认可,但它必须是以现代媒体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认为应将教育技术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而相当一部分的其他专业人员则认为教育技术学应该属于课程与教学论下的三级学科,甚至有人认为不能成为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较快与较热,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当前教育技术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哲学、知识管理、绩效技术、媒介素养四个层面来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技术学实践体系",探寻多元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李艺,男,山东临沂人,1956年6月生,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虚拟实验原理与应用等方向;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技术哲学、传播学、信息论等范畴。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加涅(R﹒M﹒Gagne,1916-2002,以下简称加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为科学心理学和教育的结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级的人物。本文在论述加涅生平、著作及贡献的基础上,对其学习论思想进行梳理,最后提出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极其迅速,但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却相对滞后。本文论述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提出了教育技术学应当研究教育的问题,应当提到教育科学的高度和相关学科对话;分析了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呼吁当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重点需要从“应然”走向“实然;”论证了开展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必要性。希望本文能引发围绕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