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断句对文言文阅读而言意义重大。近几年来被一些省列为高考内容。有效方法是:整体把握、理解大意;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紧抓对话标志;寻找各种虚词;借助特殊句式、固定结构;辨析相同句式、依据总分关系;借助修辞;诵读检验。平时依据课本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的句读有两种,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前面。这两种句读的分歧,由来已久。我以为应当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  相似文献   

3.
笔者则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两句中的“之”是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还该是提宾的标志。 在教学中,将知识归纳比较,弄清彼此之间的相同处与不同处,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它的规律,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清楚。 比如教学《诗经·硕鼠》,讲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时,通过“莫我肯顾(德、劳)”与“无食我黍(麦、苗)”的比较辨析,可以讲清:“莫我肯顾(德、  相似文献   

4.
妙句之妙     
唐代号称"东南雄州"的苏州,物阜民丰。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当时的苏州居民已达十万户。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诗人白居易到那里任刺史,即登上西大门(阊门)门楼,写下了《登阊门闲望》,"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是该诗中最著名的两句。 苏州阊门内外,一向被称为"富贵温柔之乡",白居易登楼环顾,繁荣景象尽收眼  相似文献   

5.
逆转之妙     
所谓“逆转”,就是利用一定的语言环境,使语句原来的意思、色彩(指感情色彩)、情调或风格等朝着相反或相对方面转化的一种修辞方式。下面我们结合野史轶闻,举例说明,以见“逆转”之妙。  相似文献   

6.
用人之妙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  相似文献   

7.
静心之妙     
厉剑童 《山东教育》2006,(10):59-59
某一日,天气特别闷热。我到商场地摊上买东西。偌大的商场里居然只有很少几个顾客来回转悠。那些摆地摊的,大都懒洋洋地或坐、或蹲、或躺在摊子后,有几个男的,干脆光着上身,用衣角当蒲扇来回忽扇。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天太热,要蒸死人了。我知道,是生意的清淡加剧了这种燥热和不安。  相似文献   

8.
背书之妙     
作为一名小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两篇课文要背。那么背书难道就一定要从开头,一段一段地背到结尾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意外地发现了按总分总顺序叙述的文章还有另一种巧妙的背诵法。这种方法很有趣,是先背熟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总述段,然后由总述段引发起记忆来背中间的分述段,这种做法不仅达到了背书的目的,还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当然,要把课文背得流畅、通顺,不可少的是要把课文读熟,读懂。就拿《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来说吧,它的叙述顺序正是总分总。只要我们背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这两个总述段,就可以知道作者游览了桂林的山和水。至于…  相似文献   

9.
书法之妙     
在《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孔子对学和思的关系做了一个精要概述,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学习书法而言,既要有扎实的临帖、创作功夫,又要有深入思考书法之所以为传统优秀文艺精粹的原因,思考得越透彻,学习的效果就越明显.对老师和同学而言,一定要让学和思二者循环往复,逐渐深入,才能体会到书法之妙.  相似文献   

10.
赏石之妙     
顾伟 《老年教育》2007,(9):46-46
退休在家,以石为伴,雅趣横生。出神入化、返璞归真、妙趣天成是奇石的特点;“皱、瘦、透、漏、丑、秀、奇”是奇石七要素;“形、势、神、质、气、纹、声、光”是品石八字诀。于是乎,闲来赏石也就其乐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光头之妙     
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是个光头,但从来不戴帽子。有人提醒他光着头容易着凉受热,罗伯特说:“那是你们不晓得光头的好处.我既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又是第一个感知太阳温暖的人。”诙谐的话语中透露出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幽默之妙     
不论是"二人世界",还是几世同堂,老人多些幽默语,而不做"不苟言笑"的长者,不仅家庭其乐融融,更由于老人心情经常处在"良好"状态,无疑也从中获得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疏忽之妙     
《皇帝的新装》是十九世纪丹麦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作品,该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深刻的思想,生动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等,使得这部作品饮誉海内外。这样的作品十分注意情节的清晰性和完整性,然在教授课时,却有学生提出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题目]如图1所示,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5厘米、7厘米和10厘米,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相似文献   

15.
静心之妙     
某一日,天气特别闷热。我到商场地摊上买东西。偌大的商场里居然只有很少几个顾客来回转悠。那些摆地摊的,大都懒洋洋地或坐、或蹲、或躺在摊子后,有几个男的,干脆光着上身,用衣角当蒲扇来回忽扇。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天太热,要蒸死人了。我知道,是生意的清淡加剧了这种燥热和不安。我走到一个卖袜子的摊位前,一边用手忽扇着风,一边挑拣着袜子。这时,忽然听到有人说:“天热?想想过去八九口人,大热天挤一间破屋里,做饭睡觉都在这里,全家人围着一张小桌子吃饭,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那才叫热,那样的日子咱不都过来了。比比那年月,现在这还叫热,…  相似文献   

16.
背书之妙     
作为一名小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两篇课文要背.那么背书难道就一定要从开头,一段一段地背到结尾吗?  相似文献   

17.
1991年第1期发表了崔永策同志的《“句读之不知”注释质疑》一文后,收到不少读者来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现刊发一组观点基本相同的文章,意在引起进一步的讨论,并不以此作定论 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对其它一些有争议的议题提出自己的高见,以期使语文教坛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  相似文献   

18.
高二册《师说》一文,把“句读之不知”注作“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这一注释,沿用了1987年修订教材的说法,显然是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当成了两个偏正短语,“之”作为结构助词,树当于“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仍是  相似文献   

19.
统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所在段落,它与后面的“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陈述了学习中的两种情况,即不懂得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其主语虽未出现,但可以补出,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下它前面的句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  相似文献   

20.
摹声之妙     
用拟声词描绘事物的声音,叫做摹声。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贴切,不但能增强写景、状物、抒情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能深化主题,加强感染力,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一)传播客观事物的声音,使人闻声而见景。例如: ①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燕子》) ②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小英雄雨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