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东海县人。幼年曾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一九一六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后曾在江苏、浙江的一些中学任教。朱自清上大学时就开始写新诗,中学任教时期也未间断诗歌创作。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他诗歌的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醒了的知识青年对光明的呼唤。一九二五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2.
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笔名李浩吾等,浙江余姚人(今属慈溪),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入党的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17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员。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并任南京分会书记。1920年同李大钊、恽代英等七人当选为少年中国学会评议员。1921-1926年担任《学生杂志》编辑。1922  相似文献   

3.
《中文自修》2005,(6):F002-F002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后定居扬州,一直自称是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中学任教,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曾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涎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相似文献   

4.
“教辅”早已有之。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1934年5月合著的《文心》、朱自清先生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做的讲演《怎样学习国文》和1946年5月(一说1942年8月第1版)出版的《经典常谈》等,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教辅读物。  相似文献   

5.
杨贤江,1895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成衣匠的家庭,1906年入小学,1911年高小毕业后留校任教,1912年末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1919年同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张闻天、恽代英等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并任学会南京分会书记。1920年被选为学会评议员。杨贤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除主编《学生杂志》外,还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1924年他同恽代英一起分工负责学生方面的工作,他积极投入了“五  相似文献   

6.
《儿童音乐》2011,(2):6-7
姜晓航,上海市人,全国优秀音乐教师。1975年从浙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嘉善一中、嘉善中学担任音乐教师,一干就是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字佩弦,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生于江苏东海,祖籍浙江绍兴,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自称“我是扬nn人”。一九一六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扬州中学),一九二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相似文献   

8.
邵兴江 《上海教育》2012,(28):58-59
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始创于1908年,初为小学。1920年在本地商贾陈春澜的巨款资助下,发展成为中学,增建于该市白马湖畔。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杨贤江、刘董宇等一大批硕彦曾任教于此,在上世纪20年代创造了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传奇",博得世人"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孕育了近代著名的"白马湖作家群",百年来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9.
邵兴江 《上海教育》2012,(19):58-59
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始创于1908年,初为小学。1920年在本地商贾陈春澜的巨款资助下,发展成为中学,增建于该市白马湖畔。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杨贤江、刘董宇等一大批硕彦曾任教于此,在上世纪20年代创造了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传奇",博得世人"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孕育了近代著名的"白马湖作家群",百年来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研究》2021,(6):114-120
"浙江一师"国文名师是指从1913到1923年期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事及参与国文教学工作且具有很高知名度和重大影响力的国文教师群体。"五四"时期,以夏丏尊、陈望道、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等为代表的教师群体相聚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从事教材编写、文学写作以及课堂教学的工作,成为国文教育改革的中流砥柱。他们凭借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高尚的人格风范、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求真求美的教学精神,在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历史影像,尽显"国文名师"的本色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也为当下语文教育深化改革时期探索语文教师的时代新形象和专业化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简介:宁鸿彬,男,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工作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 早在1958年,宁鸿彬就开始了对现实教育的改革.当时,他带学生到农村参加秋收劳动,根据领导的要求,他们休息时要给社员读报,每天还要出一期黑板报,表扬农村和协作单位的好人好事.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大师、著名诗人和学者,然而,终其一生的职业则是教师。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都倾注在教育上了。在朱自清先生的众多著作中,有他撰写的5首校歌和4首清华大学年级歌。这些歌词,充分表达了他不同时期对莘莘学子的勉励之情,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回到故乡扬州,到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他想在这所学校有所作为,以报桑梓,于是他义务为学校写了一首校歌。这首歌只有十句:“浩浩乎长江之涛,蜀  相似文献   

13.
假如你一身才华且志存高远,但迫于生计不得不暂居中学的三尺讲台,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这段教师生涯呢?这是民国时期不少大师都曾经面对过的问题,朱自清的回答是:与学生共成长。1920年秋天,在北京大学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毕业的朱自清,因家中负债早早走上了中学的讲台,开始了他五年的中学教师时光。此时的朱自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心中满是新文学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孙铭勋(1905——1961),贵州平坝人,出身农民家庭,贵阳师范学校毕业,1928年正式入晓庄学校。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民主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下,孙铭勋成为最坚决的“生活教育”理想的坚持者之一。他先后参加晓庄纽稚园、迈皋桥幼稚园、新安幼稚园、上海劳工幼儿团、重庆育才学校的创建,参加《生活教育》杂志的编辑工作,曾在社会大学任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名散家、诗人、学,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涛,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浙江一带当中学教师。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相似文献   

16.
校长简介     
孙兆波(封面人物中)宝清县第4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双鸭山市教育科研专家。1991年毕业于富锦师范学校,曾先后任宝清县第4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学年组长、团委书记、教导处主任、副校长、支部副书记等职,2005年担任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17.
周予同,原名周毓懋,学名周予同,又名周豫桐,1898年出生于浙江瑞安一户贫苦家庭.少年时代,他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毕业后进入瑞安中学.1916年,周予同以第一名成绩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国文部,1920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33年,周予同应邀在安徽大学任教,历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并于1935年赴暨南大学任教.1945年起,周予同开始了在复旦大学的任教生涯,直至逝世.在毕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先后撰写了《中国学校制度》《中国现代教育史》等教育论著,积极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魏宁 《教师博览》2014,(3):41-41
<正>假如你一身才华且志存高远,但迫于生计不得不暂居中学的三尺讲台,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这段教师生涯呢?这是民国时期不少大师都曾经面对过的问题,朱自清的回答是:与学生共成长。1920年秋天,在北京大学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毕业的朱自清,因家中负债早早走上了中学的讲台,开始了他五年的中学教师时光。此时的朱自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心中满是新文学的梦想。虽然一度在课堂上被顽皮  相似文献   

19.
陈杰     
《中学历史教学》2010,(1):F0002-F0002
陈杰,男,出生于1963年12月,浙江余杭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1年7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原杭州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高中历史教研员,杭州市“名教师”培养人选,浙江省优秀教研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很多著名的作家、学者,早期都曾有一段中小学教师生涯。他们边教学,边深入生活,边创作,边研究,最后成为中外知名的作家或教授。朱自清、俞平伯、夏丐尊、丰子恺、朱光潜等,曾在浙江上虞县春晖中学任教。朱自清还曾在江苏、浙江的多所中学任教。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杭州两级师范、绍兴府中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