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鲸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鲸。我会模仿几百种声音,而且都惟妙惟肖,因此我荣获殊荣——“口技专家”。  相似文献   

2.
数十年之后,当年的那个口技演奏者已逝世了,当别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只发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和一个本子。当人们打开本子时,惊奇地发现这是他的日记本,上面写着这样一些话:“我,一个口技表演者,四处漂泊。当初我选择口技,是因为我要谋生。在我十多岁时,父母双双离我而去。当时我用木棍和石子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慢慢地我掌握了一些诀窍,用它们能发出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我热爱它们,它们是我患难与共的朋友。“其实真正的口技表演者不是我,而是它们——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它们有着自己的发音潜力,只是被世…  相似文献   

3.
清代人林嗣环著的《口技》,通过描写一场口技表演的宴会,展示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读罢此文,为表演者的表演艺术惊叹不已,更为作者对本文的精巧构思折服。思索后,我认为有以下四点特别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4.
<正>【案例描述】教学七年级《口技》时,我的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第三个环节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口技者?同学们纷纷找出了"善"。我接下去问:文章整篇都是在写"善",口技者到底"善"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5.
清代人林嗣环著的<口技>,通过描写一场口技表演的宴会,展示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读罢此文,为表演者的表演艺术惊叹不已,更为作者对本文的精巧构思折服.思索后,我认为有以下四点特别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6.
孙昕昕同学问:《口技》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口技》是清初作家林嗣环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用简约的文字描绘了一场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文中作者不仅从正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而且还从侧  相似文献   

7.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8.
<正>一堂语文课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而要提高教学水平,创新必不可少。我把一堂语文课分成四部分。一、创境所谓的创设情境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从而去感悟文本的主旨。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具体可感的学科,因此最适合运用创境。可以在导入中巧用创境。比如,教授《口技》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巧妙地播放视频《洛桑学艺》,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口技的精妙之处,从而更好地深入魏学洢的《口技》之中,  相似文献   

9.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10.
<正>任何艺术都要讲究节奏,寻求变化。清代林嗣环撰写的文章《口技》中"口技者"表演的口技之所以产生那样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与表演者恰如其分地演绎口技的节奏变化分不开的。总览全文,《口技》的行文结构与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的开篇和收尾都有相类似的静态场景描绘。先看两段文字: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  相似文献   

11.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对这篇文章,人们往往只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所表现的口技表演之"善",而忽略了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设计之"善"。下面,笔者对它的艺术设计之"善"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从演出地点的选择看 这场口技表演,把演出的地点放在"宾客大宴"的厅堂上,是非常巧妙的,"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12.
口技 讲授《口技》一文,他在导入时,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口技”——鸡犬相闻。他蹲在讲台桌后面,就像“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样。只听见鸡鸣、犬吠、羊咩、牛哞、猫喵、鸟叫……教室一下沸腾了,大家竞相模仿表演起来,真的出现了“鸡犬相闻”的情景。学生情绪一度高涨之时,他又来了一句:“欲闻口技名家之表演,请读课文《口技》!”  相似文献   

13.
<正>近来,观摩了一节以《口技》为题的公开课。这节课上完,学生们都较为震撼,叹服于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应该讲,教者为这节课花费了心思,为使学生了解口技,他还特地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有关口技表演的视频。但是,最让人受到震撼的是教师竟然没有从中为学生挖掘更多有益的东西,例如  相似文献   

14.
口技是一种杂技节目,我国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口技》写的是一场表演,表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课文是从那些力面来表现出口技者表演之“善”呢?一声音摹拟在表演中,口技者摹拟出多种事物的声音: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声)、(房屋)力拉崩倒、火爆声、呼呼风声、泼水声等等。口技者还摹拟出各种人的不同声响: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口技者在摹拟各种人和物的声音时,有单声、有混声、有渐起、有突发,有“一人大呼”、  相似文献   

15.
武霞 《陕西教育》2008,(7):69-69
.一、说教材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说教材 《口技》是一篇笔记体小说,记叙的是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用简练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300年前的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全文从“京中有善口技者”写起,交待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中间主要记叙两个精彩的场面,一是一个四人之家在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火灾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写文章离不开恰当的描写方法,特别是写人的记叙文,除了抓住人物的特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更全面、更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十课《口技》就是一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完美结合的范文。它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文章主要从表演者和听众这两方落笔,进行深入浅出的描写,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一、对表演者的描写,是正面写“善”,属于正面描写对表演者的描写重在其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相似文献   

17.
执教《口技》一文,我采用“了一个文眼”“、两次道具“”、三个场景”、四个反应”提纲挈领式的点拨教学后,引入对文中所叙之事是真是假问题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课堂精彩片段的撷取:师:洛桑的口技折服了亿万中国人,他的英年早逝令世人扼腕叹息;第一届小品大赛“中吹啤酒瓶奏乐”的口技表演,让人耳目一新,但他们的表演与文中那位民间艺人比起来,确属小巫见大巫。按理说,时代在进步,今人应比古人强,为何落差如此之大?难道此文是清代作家林嗣环杜撰不成?一石激起千层浪!请听学生双方的精彩辩论:生1:我认为此文所叙之事纯“属莫须…  相似文献   

18.
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这种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口技的绝妙就在于能借一口摹拟出各种不同的声响,给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口技》一文,总感觉“侧目”一语(整句原文是:客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与前文“伸颈”在文意的衔接上不够自然、顺畅。课文写客人们在听口技表演,不是在看表演,因为表演者在“屏障”里面,是不让人看到的,不同于今天舞台上既听又看的口技表演。  相似文献   

20.
口技史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古代称做“相声”,乃取仿声之意,并非现代以逗捧为情事的曲艺相声。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以摸拟各种声音的酷肖、逼真为其特征。有关口技的资料,东鳞西爪,断章残片,至今无人整理,是为憾事。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就有一批善于“鸡鸡狗盗”的门客。田文的一段历险生活,还得救于这些善口技的门客。史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孟尝君的才能,亨誉六国,秦王拟招为丞相,纳为己用,并设法将田文弄到了秦国。后来,由于权臣樗里疾的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