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欧洲童话里.沼泽始终带有神秘的色彩。这种泥土非常松软、淤泥又非常深的沼泽地,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它却是地球上与森林、海洋并称的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获得该奖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他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花未眠》,就是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花未眠》属于说理散文,作者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川端康成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清醒地“活下去”,去努力感受到更多…  相似文献   

5.
我们召开一次主题队会,讨论一个永恒的话题。 亲爱的伙伴啊,你知道什么是美吗?你知道美在哪里?还是让我们走进生活,去追寻美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养成发现生活美、感受自然美的生活态度,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并学会用文字表达美。通过课后观看教学录像,我及时地做了教学反思,这也为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一次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体味作者孤独、忧郁的秉性和作者的悲剧人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导入语: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这首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初读课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简约凝练,形象而传神地向读者呈现出丹顶鹤的优美神韵。课文主要写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姿态以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过冬的迁徙习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花未眠》的主旨,一直有争论。有的观点认为文章体现着一种生命意识。人教社教参把文中的一句话“它盛放,含着一种哀伤的美”解释为“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着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文中的另一句话“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解释为“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参的编撰者认为,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感叹生命的短暂,提出要珍爱生命,明显地体现着一种生命意识。笔者认为,在这篇文章中,不能…  相似文献   

11.
导入语: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这首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相似文献   

12.
初次阅读《花未眠》不禁为文中精美与凝练的语言、精粹而灵活的结构、坦诚与多维的情感及作者深刻而隽永的感悟所折服。在作者不紧不慢的、看似闲散的语言中,处处迸射着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作者的睿智,充溢着审美的情思。首次执教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我先阅读了有关此文的分析与解说,再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决定尝试着将本文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文本,引导学生自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突破口,从美学的角度指导他们进入文本,解读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对美、对人生的感悟。根据本文的线型结构特点,我先指导学生预习,要…  相似文献   

13.
刘吉英 《学语文》2005,(1):2-14
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发瑰生活巾的美、欣赏生活中的芙、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联类引申的写法;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初次阅读《花未眠》不禁为文中精美与凝练的语言、精粹而灵活的结构、坦诚与多维的情感及作者深刻而隽永的感悟所折服。在作者不紧不慢的、看似闲散的语言中,处处进射着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作者的睿智,充溢着审美的情思。首次执教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我先阅读了有关此文的分析与解说,再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决定尝试着将本文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文本,引导学生自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突破口,从美学的角度指导他们进人文本,解读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对美、对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花未眠》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 ̄1972)的作品。人教社普通高中《教参》,认为"这是一篇说理散文",本文的主旨是"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  相似文献   

17.
关于《花未眠》的主旨,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如是说:“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这就是说,本文的主旨包含了三层意思:一、自然美是无限的;二、美是邂逅和亲  相似文献   

18.
叶渭渠先生翻译的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是一篇说理散文。该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但细读来,却不免有几分遗憾。我不懂日文,没有读过原著,这里只能从汉语言的角度,对其译文谈几点看法。其一,语言冗赘,重复拖沓如第三自然段: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  相似文献   

19.
《花未眠》是首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新课文,由于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多,因而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想像空间,这里是本人教授这篇课文时的设计方案,相信对那些正积极进行语文创新教学探索的老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初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往往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明知美妙绝伦,但又朦朦胧胧,不能洞若观火。文中的一段一句,似乎不难理解,但深究下去,又感觉似是而非。至于文句背后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就更加难以把握了。这并不奇怪,因为阅读大师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反复诵读,细细揣摩,是阅读名作的基本方法。由于这篇散文“形散”的特点比较明显,我们不妨先按自然段的顺序来了解一下它的基本内涵,同时看看存在哪些疑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