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墉勤于学问,整天伏案看书写字,时间长了,难免有点驼背。一天,刘墉上殿,在品级台上一跪,乾隆瞧见,顺嘴说道:“刘爱卿,你这么一跪,岂不成了罗锅儿了?”刘墉赶紧叩头:“谢主隆恩选”乾隆一愣,问:“你谢的什么恩呀?”刘墉回道:“谢皇上封我为罗锅儿。”按清朝当时的规矩,皇帝亲口封一个字,每年就可多拿一万两银子。乾隆哪能轻易答应,于是说:“刘墉,我是说着玩的,就是打这么个比方,怎能算数?”刘墉很认真地说:“万岁,君无戏言。皇上说的话不能不算,如果这句不算,那皇上往后说的话全都不算选”乾隆一听,忙说:“算,算,全都算选”乾隆并不甘心,又…  相似文献   

2.
薛吉辰 《初中生》2007,(1):25-25
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抬着棺材向城外走。不一会儿,又见一家娶媳妇,抬着花轿走过城楼下。乾隆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生一人,死十二人。”乾隆疑惑不解,刘墉就解释说:“国家再大,一年内生的也只有一个属相,死的却是十二种属相。”乾隆的问题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来回答的,刘墉却用模糊语言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的华裔作家、艺术家刘墉来了。在“西风凋碧树”的深秋季节,他来到了古城太原,做了四场激情澎湃的演讲。首场演讲就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校进行,太师学子有幸一睹刘墉的风采,聆听了刘先生妙语连珠的演讲。如此近距离接触名人,并与之台上台下对话,太师学子心情激动。一时间,全校卷起了一股刘墉热。课堂上下、教室内外,谈刘墉,读刘墉,品刘墉,对刘墉其人其文,充满了兴趣。银杏树文学社的师生们聚在一起,打开萤窗说小语,谈起了“刘墉其人其文”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4.
《学子》2003,(2)
一次,乾隆因事去“避暑山庄”,他特地把刘墉带上。这天,办完公事,两人外出散步,信步走到大佛寺。乾隆见那大肚子弥勒佛冲他笑,为难刘墉的话题就有了:“刘爱卿,弥勒佛为何冲朕笑?”刘墉善辩出名,难不住他。他说:“启禀皇上,圣上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今的活佛,今天来此,故佛见佛笑。”乾隆听了十分高兴,当刘墉走到弥勒佛面前时,乾隆急转身问道:“那佛见卿也笑,为何?”刘墉眼珠  相似文献   

5.
冷眼看刘墉     
第一次听说刘墉,脑子里反应出的是《宰相刘罗锅》里那个清朝宰相刘墉。后来才知此刘墉非彼刘墉,中间隔了几百年又好几千里。听说是“台湾八大家”之一,就赶紧买来一本刘墉的书,扫扫心中的盲区。那本书是刘墉早期的作品,名曰《心  相似文献   

6.
作文题库     
【材料】刘墉和翁方纲都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刘墉师法古人而又大胆创新,形成了风骨遒劲,味厚深藏的独特风格。翁方纲却因循守旧,讲究“笔笔有来历”。刘的一个学生是翁的女婿,有一次,他正巧碰上翁练字,便问:“岳父呀!您和我的老师都是当代大书法家。我怎么从来没听您评论我的老师  相似文献   

7.
徐霞锋 《农村教育》2005,(12):45-46
刘墉说,成长是一种疼痛的美丽,而回首我的“教科研成长之悟”,我更觉得,成长是一种快乐的诱惑。  相似文献   

8.
由于种种原因,我几乎可以说是“刘墉盲”,所以在刘墉的诸多中学生票友面前说一些话未免有点唐突。所以,这里记下的,或许只是作为一个学中文的从事作文编辑的青年对刘墉非常简单的感受。但通过自己适时的“补习功课”,再加上和他本人机缘凑巧的近距离接触,故而静夜扪心,还是觉得这些感受真切并且真挚。  相似文献   

9.
说得切实一点,是刘墉走近了我们。他是那么亲切,那么毫无预感地走近了我们,为我们带来惊喜连连。他曾有过多少显赫的头衔,而他却宁愿自称是“刘老师”,仿佛他真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样。他……说实话,在刘墉这次太原之行前,我对他并不十分熟悉,也没有多大好感。最先接触刘墉的东西,是《荧窗小语》,完全是出于对台湾教育的好奇心才买下此书。(上面印着“台湾教育部门选定学生优良读物”)当时的我并不欣赏里面碎碎的小文章,那时的我比较喜欢游记故事,在草草翻完一遍《荧窗小语》后,我宁可去啃有些艰涩的《徐霞客游记》也不愿再…  相似文献   

10.
动脑筋     
一天,乾隆皇帝闲来无事,突然心血来潮,想难一下聪明的大臣刘墉,便问他:“你说一年生、死各多少人?” 刘墉答道:“回蒙万岁,全大清国,一年生1人,死12人!” “照此下去,岂不是没人了吗?”乾隆反驳说。 晦!聪明的读者,你们说,刘墉该怎么向皇帝解释,才合情合理呢?动脑筋  相似文献   

11.
冷眼看刘墉     
第一次听见刘墉,脑子里反应出的是《宰相刘罗锅》里那个清朝宰相刘墉。后来才知此刘墉非彼刘墉,中间隔了几百年又好几千里。听说是“台湾八大家”之一,就赶紧买来一本刘墉的书,扫扫心中的盲区。那本书是刘墉早期的作品,名曰《心灵的四季》,薄薄窄窄一本,每页纸上印四篇200字左右小文。在一个安闲而舒适的下午,我静坐,品茶,与刘墉共品心灵的四季。一看,乃大惊,没想到一篇百字小文竟揭示出如此浩大的人生哲理,也就不得不在心中佩服起刘墉来。读过一篇,觉得好,细细想了想,觉得更好,于是就一篇篇读下去。百字小文很多,揭示…  相似文献   

12.
《萤窗小语》、《点一盏心灯》……读完刘墉先生这些集子后,我心里原先那些迷蒙的地方就像这书名一样,“点灯”了。而这当中最使我感到亮堂的又是一个“平”字——应用“平”去组词造句,去为人处事,去写作。  相似文献   

13.
女孩常问男孩:你爱我多一些还是爱你妹妹多一些?妻子常问丈夫:你到底是爱你母亲还是爱我?如果你是被问者,你会怎么回答?[点石成金]人类之爱是伟大的。每个人都有爱:有朋友之爱,有父子之情,有恋人之爱,有手足之情……没刘墉的小女儿小时候曾画过一幅画:白纸上画了一颗饱满的红心,被各种颜色的线条分成了五份。下面写着:给妈妈的爱,给爸爸的爱,给哥哥的爱,给奶奶的爱,给自己的爱。刘墉问她:“你给谁的爱是最多的?”“一样多的。”“可是每份的大小不一样啊?”刘墉又问道。小家伙居然哭起来:“每个人都是一样多的,都是百分之百的。”爱并不是惟…  相似文献   

14.
刘墉,台湾著名作家,他的《我不是教你诈》、《靠自己去成功》等作品风靡校园,备受青睐。刘墉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也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好爸爸”他不仅教育出十分优秀的一双儿女,而且经常深入到中学生中间,用机智妙语为他们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5.
我想谈一谈语文教师素质的来源及提升的路径。 一、高素质的来源——教学相“逼” 台湾著名画家刘墉先生带学生画画,总是在一开始就建议他们买最好的工具,逼他们奋力画好画。学生也不甘示弱,他们逼刘墉:每周必须拿出新画来,自己才会画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元。孩子有孩子的未来,将来他做什么还要看他自己喜欢什么,咱们不能勉强他。我看他画的那些小人儿就挺有灵气的,将来也许他能搞艺术……”父亲的气总算止住了,这时候,母亲又将刘墉拉过来,柔声说道:“孩子,以后只要你尽力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怪你。但是,你要记住一点,不可以再作弊来欺骗我们。你能做到吗?”刘墉使劲地点了点头。不经意间,母亲那句“将来也许他能搞艺术”的话在刘墉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的世界开始变得清晰,他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学习的动力。从此以后,刘墉开始认真听讲,虽然他的数学成绩依然不好,但他再也没有在考试中作弊,他…  相似文献   

17.
满了吗?     
作家刘墉的书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徒弟去见师傅:“师傅!我已经学足了,可以出师了吧?”“什么是足了呢?”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那么装一大碗石子来吧!”徒弟照做了。  相似文献   

18.
超越自己     
“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是《超越自己》扉页上的一段话。我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却未必人人都懂,也未必人人都做得到。说起刘墉,令我想到韩寒的一句话:“刘墉把人人都懂的道理,说得让人不懂,还写在文章的屁股上。”不可否认,他所说的的确人人都知道,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比如韩寒,他却迷失了自己。他本该是个学生,抑或是个校园作家,却执意要把自己扮成太保。《超越自己》是刘墉写给刚上高中的儿子刘轩的信,教导他如何面对艰险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我和刘轩也…  相似文献   

19.
刘墉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点点滴滴,然后以独特睿智的眼光深入分析,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意蕴。古今中外礼赞“母亲”的妙文佳作不胜枚举,刘墉在《冬之草》一文中匠心独运,在平凡的叙述中蕴含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母爱”的全新感悟。  相似文献   

20.
听说刘墉已于10月11日抵达南京。作为全国书市的小记者,半是出于对刘墉的喜爱,半是感于几年前李娜“伏击”李岚清总理之成功,乃产生奇袭刘墉的念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