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运动性疲劳现象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性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关节、韧带、骨骼、肌肉)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  相似文献   

2.
周斅激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75-76,79
硒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近年来随着硒对人体更多生物学功能的揭示及运动性疲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硒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运动营养学方面的关注,就目前硒与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灸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让20名男大学生在自行车功量计上以逐渐递增负荷的方式踏车运动至力竭,然后随机分成针灸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针灸和自然状态下恢复约60分钟。在运动后和恢复期后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活性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实验结果:针灸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CK、CK—MB)活性和肌红蛋白(Mb)含量恢复期水平与运动后比较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虽有下降但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针灸可以促进运动后血清CK、CK—MB和Mb的恢复,有利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相似文献   

4.
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对代谢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性疲劳对代谢物质的影响.方法: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四诊"对大负荷量运动后出现运动性疲劳做出中医分型与诊断,同时监测与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密切相关的代谢物质[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BUN)]等生化指标.结果:运动性疲劳者中以筋肉疲劳症为多,占54.4%;运动性疲劳各症之间伴有一定数量的兼症,脾胃功能失调症兼症百分比相对偏高,占81.8%;疲劳组C K、LDH、BUN值明显高于无疲劳组、实验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疲劳组高于实验前组低于疲劳组.结论:用上述指标进行综合评定,能较灵敏地反映运动负荷量的变化和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及运动性疲劳程度,为中西医结合诊断运动性疲劳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控制训练负荷,判断运动疲劳,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有效地挖掘人体的运动潜力,提高竞技能力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已成为科学训练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钙聚积对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测定48只SD大鼠90分钟下坡跑运动后线粒体钙含量和ATP含量的变化,发现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24小时线粒体钙含量较运动前分别增加22.41%(P<0.05)和49.68%(P<0.05),ATP值分别比运动前下降32.81%(P<0.05)和20.41%(P<0.05),运动后48小时,线粒体钙含量开始恢复,但仍高于运动前水平;ATP含量完全恢复。研究结果提示:运动性线粒体钙聚积,抑制ATP生成,可能是导致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下肢运动性疲劳对纵跳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22名男性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下肢负荷时间的增加纵跳的垂直方向分力和冲量下降,而左右、前后方向分力和冲量增加,三个方向的力矩随负荷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对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简述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睡眠、适度运动、沐浴、按摩、营养与药物,阐述了这些方法的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性疲劳比疲劳更有针对性,它区别疲倦和筋疲力尽。运动性疲劳发生顺序是由代偿性疲劳发展到非代偿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生理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过程,所以近年来发展到以综合性研究运动性疲劳,朱司道夫提出F=(-△P)+S,爱德华兹提出疲劳控制链,并用突变理论解释。鲍格提出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表(R·P·E)它和HR、VO_2、VE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概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旨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疲劳的产生机制与学说、疲劳的测定与判断、疲劳的恢复与预防等做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多集中于导致肌肉收缩功能紊乱的外因机制上,然而,随着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作用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入,对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的研究也在加深。大量研究证实,运动中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氨和各种细...  相似文献   

11.
补气壮阳中药对消除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晨 《体育与科学》2004,25(2):66-68
根据中医理论,应用补气壮阳复方中药,通过一般情况的观察、运动时间、体重、血乳酸、心肌、肝脏、肾脏、骨骼肌各组织切片这些指标的变化,来观察该补气壮阳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大鼠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①该复方补气壮阳中药有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效应,②该复方补气壮阳中药有保护心肌、骨骼肌的作用,尤其对心肌有抗心肌炎的作用。③该复方补气壮阳中药对过度疲劳状况下疲劳的消除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米邦塔仙人掌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血液和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其在运动领域的开发和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最新研究发现,运动可使脑内TGF-β增加,产生疲劳感觉,抑制自发性活动行为,所以推测TGF-β与中枢疲劳密切相关,是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主要机制。本文就近年来对TGF-β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预防和消除运动性疲劳已成为当今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中草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生理生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医对“劳”的认识:是指较长时期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我国有关研究人员按中医对疲劳的证候分型,将疲劳总结为三个类型,五种常见证候:  相似文献   

16.
对解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解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探讨洛阳师范专科学校韩素梅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运动疲劳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能力暂时下降的正常生理现象,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l.运动量。锻炼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如果运动量非常小,不用动员内...  相似文献   

17.
药膳对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药防治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西医结合开发药膳,是今后研究药膳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发展方向。阐述了药膳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并介绍了健脾益气、补益肾气、养血补肝三种药膳中的一些实用药膳方。  相似文献   

18.
跆拳道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决定了它属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项目,是集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诸多身体素质的综合,日常训练要求对运动员要求高强度、高密度、高负荷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极易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状况,从而影响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的成绩.文章主要研究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以及通过合理休息、营养学、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立体式恢复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供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如何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是当今世界运动训练科学和运动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和正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因认识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结果众说纷纭,各具特点。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传统医学科学,其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强调以"养"为主,提倡机体的"阴阳平衡",重视脏腑之间的联系,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在运动医学的防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也有其独特的见解,文章将以中医学的视角对运动性疲劳的含义、病因、病机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望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在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是制约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如何延缓、减轻和消除运动性疲劳已成为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白藜芦醇具有清除自由基、强抗氧化等生物学作用,被广泛运用于药物学、临床医学、营养学中的研究,但在运动医学领域,特别是抗疲劳作用方面研究较少.对白藜芦醇的生物作用及其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