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紧扣“宾主变化”教学鸿门宴江苏/胡海舟第一步,引导发现问题。“鸿门宴”是项羽、刘邦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楚汉相争”的第一回合。这段极重要的史实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都有记载,为避重复,必有所详略。鸿门宴上项羽掌握生杀予夺大权,...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3.
刚上完《鸿门宴》一文,对文中“座次”之说颇有一翻思想,慨叹作者才智过人,作文处处有意,点点留心。就拿“座次”之说,更显其笔力之非凡,即作者通过儒家文化中“札”这一传统习俗规范,反衬项羽“自尊自大”的武夫形象。后有偶然之机拜阅舒大勋先生撰写的《也谈“鸿门宴座次”》一文(载1992年第3期《中学语文》,读后更受启迪,激发笔者进一步思索“鸿门宴座次”,探究“鸿门宴”会主人之性情。舒先生首先总括陈强先生在《鸿门宴的座次》一文中所展示的两层意思:“其一古代座次的尊卑是以东向座最尊,南向座次之,北向座又次之,西向座末位;其二是“鸿门宴”的座次是项羽以尊者自居,“藐视刘邦而有意安排的”,以此作为他的立脚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项羽处处以礼待人,紧扣‘礼遇’二字,何以有自尊自傲,以势压人的表现呢?宴会上范增,项庄不恭,欲杀刘邦,但绝不能张冠李戴,把罪过加在项羽的身上。……项羽在鸿门宴中如此礼遇刘邦,奉  相似文献   

4.
张忠森 《读写月报》2023,(12):33-37
<正>文言文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对文言字词的意义梳理上,存在“重言轻文”的现象。本文以《鸿门宴》为例,从语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文章细微处的语言细节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全面把握课文中的形象。作为文言文经典篇目,《鸿门宴》具有相当的语文教育价值。那么,作为语文课文的《鸿门宴》该学习什么呢?根据统编本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要求,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6.
余英时先生《说鸿门宴的坐次》一文认为:鸿门宴的坐次“是太史公描写鸿门宴中极精彩而又极重要的一幕……太史公详述当时坐次决非泛泛之笔,其中隐藏了一项关系甚为重大的消息”,进而指出—— 但在鸿门宴的坐次中,沛公的“北向坐”则更值得注意。依如淳“君臣位,南北面”之说,刘邦显然是正式表示臣服于项羽之意。刘向《说苑》卷一《君道》篇记郭隗语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中的超前称“王”湖南衡阳市三中粟季雄“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鸿门宴》里,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具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对其中“王之”的注释不同:课本的解释是“王,为王。之,指咸阳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的解释为“以他为王②;”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此句为“谁先打败泰军进入咸阳就封谁为王③”。后两种解释都是把“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作为动实关系处理的,并把”‘之”字理解为指人。这样解释表面看是讲得通的,但联系《史记·高祖本纪》等文,仔细推敲,便发现此句中的“王之”不应解释为动宾关系,“之”字也不…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选文之叙事,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与项羽暗通款曲开始。对照《项羽本纪》,选文前尚有关涉“鸿门宴”背景的少许文字: 《楚军》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下称“引文”) 引文清楚地记载,鸿门宴前,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率军“击关”,双方曾有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割断“函关之战”和“鸿门之宴”的内在联系,将引文一刀砍掉,既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掐断了作者叙事的脉络。 应当看到,引文是交待刘邦鸿门“谢罪”原因的重要笔墨。  相似文献   

10.
《史记》之所以能史学、文学双峰并峙,主要在于司马迁调动了多种文学手段来再现历史,并寄托了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史实不能虚构,细节却可想象;人物不可神化,笔墨却需夸饰。《史记》有些地方侧重于史,有些地方侧重于文。如以《史记》和《汉书》中几则关于“鸿门宴”的记载加以比较,则可见此中三昧。中学课本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而《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一段关于“鸿门宴”的文字: 十二月中,(项羽军)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饷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无酒不成席”。细读《史记》名篇婚坞门宴》,可以发现其“无剑不成戏”。因为在《鸿门宴》中,几乎每个重要情节都与“剑”发生了密切联系,都离不开一把把“剑”的参与。换言之,“剑”对《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直接推动了一些重要情节的发展。可以说,如果离开了这些“剑”,“鸿门宴”这出“戏”将难以演下去,  相似文献   

12.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事严谨真实,史料可靠,被后世奉为史传学的典范。曾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选入高语第二册的《鸿门宴》一段,其中却有两处明显的疏漏。  相似文献   

13.
严景东 《学语文》2009,(1):16-16
现代的很多读者是从高中时代学习《鸿门宴》的语文课上接触、了解并熟悉项羽与刘邦这两个人物的。《鸿门宴》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随后演绎和派生出的,是“鸿门宴”这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典故。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了如下的论断:“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相似文献   

15.
常听人说“鸿门宴”,今也读罢《鸿门宴》,非思其宴之危机四伏,只叹项羽其人。秦末,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天下出一项羽,亦可谓“乱世出英雄”。想其破秦几十万大军,叱咤风云,让人不能不为之折服,但读罢《鸿门  相似文献   

16.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17.
“斗”字正解葛友高高中第二册《鸿门宴》记樊哙闯帐后,项羽赐樊哙酒食的情况时写道:“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其中“斗”字作何解,历来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一是衍文说。清人李笠《史记订补》云:“《汉...  相似文献   

18.
近来。笔者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一段文字有顺序颠倒之嫌。限于水平。笔者不敢妄断,谨笔录于下,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高二册鸿门宴[学习要点]《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非常精彩的片断。说其精彩,首先是全文情节跌宕起伏,文章以“鸿门宴”为中心,紧扣“杀不杀刘邦”这根线索,大小矛盾错综交织,构成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引人入胜。其次是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20.
翻阅众多对《鸿门宴》的解读研究和教学设计,笔者发现前人研究的焦点除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外,都集中在对刘、项二人的性格探讨及鸿门宴结局形成的原因上。这一点本无可厚非,然笔者发现,之前的研究忽视了其中一个细节——“玉璧一双”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