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问:80年代初,张孝纯先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前几年,教学大纲规定要开设“语文活动课”。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看法。答:张孝纯先生提出“大语文教育”主张,我是比较清楚的。除了在全国中语会年会上我  相似文献   

2.
汲安庆 《师道》2014,(1):51-53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问及我的“语文梦”.我当时的脑子里扑棱棱蹦出来的几个词就是:“美感”“欢乐”和“生机”。我一直很珍视这种“初感”。觉得这才是心灵最新鲜、最本真的感受。没错.让语文教学成为充满美感的事业、洋溢欢乐的事业、满蕴生机的事业.的确代表了我的语文梦!  相似文献   

3.
问:洪老师,听说您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是吗?答:有人说,我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我认为是这样的。八十年代初,我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实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九十年代初,我又提出了变“研究语文”为“学习语言”的主张,实行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的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叶苍涔先生诞生八十五周年及执教六十三周年。叶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大半个世纪以来,他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赢得了他的学生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衷心爱戴。在庆祝叶老八十五大寿的时刻,我回忆起先生对我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心情无比激动,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也算是献给先生寿  相似文献   

5.
有了十来年的实践,我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提出了一个主张: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我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这体现在三个方面———语文讲读“生活化”。学《长江三峡》,我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从“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刘白羽笔…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7.
说实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各方面的素质都很不理想(仅举一个小例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老分不清“终生”与“终身”这两个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由我这个素质并不高的普通语文教师来谈“提高语文教师素质”,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而我恰恰具备了这种勇气!(这倒很可能是我一种突出的“素质”。)我可以毫无愧色甚至颇为自豪的说,我的勇气来源于对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来源于对自己所热爱的语文教学工作崇高追求的事业心,来源于要对得起每天与自己朝夕相处又十分“崇拜”自己的学生的天然…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文教育家、学者、作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张中行先生2006年2 月24日以98岁高龄与世长辞了。张先生生前曾给我刊“追忆黄金时光”栏目写过文章,并和编辑结下了忘年之谊。我们深深怀念这位世纪文化老人的人品、学品,特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张厚感先生为本刊撰文,纪念张中行先生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 2004年12月我曾来参加“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记得当时还举行过一次我和孙先生的“对话语文”活动,主持人就是陈日亮老师。今年上半年福建师范大学又举行孙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我因有事没有来;王立根先生主持的海峡两岸中学生语文演讲比赛活动,我也没来,这次来,就算是一并还债。而我也正是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福建语文教育界的活力,你们所提出的“创建闽派语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了《内蒙古教育》2005年7期李化中先生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应用》一文。此文针对《内蒙古教》2005年3期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而作。文中反驳了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的两种学说,最后得出,语文教育是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何谓“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我以为。为此,我曾写了一篇《“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的文章(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2.
1996年,顾黄初先生在《关于语文教育研究》一文中,将自己多年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语文教育必须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2003年,顾黄初先生以70高龄退休后,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关心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顾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即是他晚年对自己上述三个基本观点重新思考的结果。所谓语文教育“三生观”,  相似文献   

1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事,以及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和启发,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第三组的训练重点是“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组的训练重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确立: 一、语文训练方面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圣陶先生给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 3.从叶圣陶先生对卜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4.了…  相似文献   

14.
《云南教育》2023,(9):9-10
<正>二十多年来,永平县博南镇坡脚村完小语文教师马琼郭始终坚守“激情永驻,倾心倾力”的育人信条,并用行动把它诠释成一个“爱”字,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孩子,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却带不走她对教师岗位的依依眷恋;时间改变了她的容颜,却改变不了她对教育事业的一往深情!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谨以此文纪念陶行知先生,同时,以督促自己不断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认真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播种人生理想的语文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心,献自己的一份力。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新教育要做到“知情意”合一的观点,并强调指出“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知”就是“智育”,“情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答青年问     
朱华华 《师道》2023,(4):63-64
<正>老师好!我是一名刚刚踏入教育行业的“萌新”语文老师。之前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教育事业的意义感到迷茫。原本我试图在跟岗听课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但让我惊讶的是,许多一线教师似乎也并不确定自己为何而走进教室。我听过不少妙趣横生的“精致课”,也听过一些令人皱眉的“敷衍课”;我见过不少无私奉献的“模范教师”,也见过一些无所事事的“摸鱼教师”。作为一份职业,“上班挣钱、下班养家”似乎无可厚非。但我认为教育同时也是一份事业,我们的工作会影响无数的青少年,怎能等闲对待?  相似文献   

18.
我们经常讲“传统语文教学”,经常分析“传统语文教学”的利弊。但是,“传统语文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时光流逝,事过境迁,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已经无法亲身体验了。1962年,张志公先生出版了一本书,名叫《传统语文教育初探》。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张先生对此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改名为《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于199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这是国内出版的少数系统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专著之一。张志公先生在此书中不仅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而且还系统地分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和问题。为了使大家对“…  相似文献   

19.
陈英俊 《教师博览》2023,(11):38-40
<正>教育是为了生命成长的幸福事业。与教育结缘,走过千山万水,静待一路花开,留下的是最美的回忆。我从大学毕业登上讲台,至今接近三十年了。近三十年的教育修行,如饮甘泉,如酿杜康,洗濯了浮躁、功利,让人心灵生长,在反思中前行。我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教之初,懵懂少年稚嫩的荷叶、小小的蜻蜓,是清新的诗画,富有情趣、真切感人。  相似文献   

20.
一、“种好一亩三分地”·父亲2000年5月,我在泰安参加“全国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研究”会议期间,与中央教科所戴汝潜先生和张田若先生作了两个晚上的长谈。两位小学语文研究专家在长谈中曾经问我是什么大学毕业,当听我说是“小中专的底子,滕州师范毕业”时,张田若先生握着我的手说:“难能可贵呀!”两位专家留下了他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并要我多跟他们联系。我知道.这是两位专家对我的认可与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