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经济、环境系统与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相结合,以从三元到五元系统的绿色发展视角研究中国不同区域2005—2019年之间关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的时空差异、耦合协调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各省份五元系统绿色发展指数总体不高,发展趋势较为平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2)大部分省份的五元系统耦合协调度都在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区间,耦合协调度水平还比较低;(3)五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大多数年份内都呈现出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正向的空间集聚现象;(4)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特性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各类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考虑到每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空间上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提升本区域和邻近区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水、能源、粮食存在互相依赖的纽带关系,黄河流域作为三者矛盾突出且集中的典型区域,实现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协同演化,是保障流域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协同学原理,按照序参量-子系统-复合系统的逻辑,从流域层和区域层,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协同演化进行实证分析及ARIMA预测。结果发现:①从全流域看,3个子系统有序度演化近10年来均有上升,但三者间纽带关系演化长期处于低协同状态,其中,水-粮食协同度略高于能源-粮食协同度和水-能源协同度;②分区域看,上游和下游各子系统有序度演化近10年来升降各异,而中游各子系统有序度演化不断上升,3个区域中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演化均长期处于低协同状态;③根据ARIMA预测,纽带关系短期仍处于低协同状态,水资源相对于能源和粮食仍是首要约束。最后,从流域层提出“以水为刚性约束,多要素互动”,从区域层提出“生态位错位发展,多区域协同”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徐辉  王亿文  张宗艳  高一公  张大伟 《资源科学》2021,43(12):2526-2537
黄河流域面临的水、能源和粮食问题非常突出,研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分析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相应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时间和...  相似文献   

4.
秦腾  佟金萍 《资源科学》2021,43(10):2068-2080
推动资源管理方式向"多资源"协同转变,保障水资源、能源和粮食关系的协同优化,是应对资源供需矛盾和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基于构建的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指标体系,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前提下测度了 2003-2017年各省份水-能源-粮食耦合效率,进而借助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长江经济带水-...  相似文献   

5.
严良  熊伟伟  王小林  王腾 《资源科学》2019,41(9):1655-1664
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和能源消费现状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能源供给结构和需求变化的不平衡制约了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因此,形成一套从底层引导供给端价格形成和产能更替机制的政策工具势在必行。本文在系统视角下,基于能源间需求的价格替代机制及各能源内部的产能更替机制建立动力学模型,模拟了2017—2050年中国能源替代趋势并作为基准情景,在此基础上从供给端设定了价格、市场、成本、补贴、碳交易等情景。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煤炭依旧是主要消费能源,且结构调整和减排压力较大,而在补贴策略和碳交易策略下,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因此,必须提振天然气激励水平保障平稳过渡并降低新能源获取成本,增进能源定价机制改革,拓宽碳交易价格变化空间,以便有效达成供需协同的能源替代路径。  相似文献   

6.
汪艺晗  杨谨  刘其芸  谭蕊  袁浩 《资源科学》2021,43(5):974-986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在粮食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日愈重要的作用,研究其粮食贸易带动的虚拟水和灌溉用能流动格局,能够为“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有力参考。本文基于UN COMTRADE、FAOSTAT和水价值研究报告的数据,构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的粮食贸易及其隐含虚拟水和灌溉用能的流动网络,计算网络指标,并考察各国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资源流动模式,分析网络社团结构。结果表明:①在粮食贸易网络中,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和泰国是虚拟水和灌溉用能出口国,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是虚拟水和灌溉用能主要进口国。②存在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如俄罗斯,粮食作物灌溉过程消耗大量能源,粮食贸易会加重其农业用能使用负担,这表明目前粮食贸易引起的资源再分配情况还有待优化。③研究国家的虚拟水和灌溉用能流动网络已分化出社团结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积极参与粮食国际贸易,在社团内核心贸易国的辐射带动下,边缘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短缺的情况能得到一定改善。④非“一带一路”重要粮食贸易国在保障“一带一路”国家粮食需求的同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虚拟水和灌溉用能资源,在贸易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可以考虑通过农业贸易来优化本国农业资源结构,并加强农业合作,提高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成熟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能源资源的核心保障区,绿色转型任务不可轻视,为促进其绿色转型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同时为转型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设计了能源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技术5个子系统的成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调整政府、产业、企业3大转型主体的政策参数,模拟了各政策情境下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增加投资型环境规制政策的力度比费用型环境规制政策更能促进城市绿色经济水平的提升,费用型环境规制会挤占企业的研发投入,适当降低费用型规制力度可以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同时政府和企业均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城市绿色技术水平,利用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最后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带动城市产业多元化发展,做到节能减排降耗。因此,建立政府、产业、企业三位一体的转型政策体系,才能优势互补,促进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早日实现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技术为代表的创新要素跨城自由流动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意。基于2001—2020年绿色专利城际转让数据,文章分析了长三角绿色技术跨城流动演化特征,并从整体发展、绿色技术集聚和绿色技术扩散3个层面探讨了绿色技术跨城流动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程度。文章发现,长三角绿色技术流动是由沪苏锡常镇宁城市带和环杭州湾城市群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为核心的承载空间,北京、天津和珠三角地区不仅是长三角绿色技术对外销售的主要承接地,也是长三角绿色技术对外需求的主要供应地;同时,绿色技术跨城流动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在整体层面和绿色技术销售层面已经实现,但在绿色技术供应链上快速衰退。文章系统论述了要素流动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进程,提出加速长三角绿色技术流动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前,绿色能源已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正加速向云南支柱产业迈进。在云南绿色能源未来发展方向和总体设想中,进一步聚焦绿色能源主业,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切实加大建设和布局力度,发挥省属企业平台功能和主力军作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AHP-TOPSIS方法的辽宁省能源绿色发展评价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包括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一级指标及11个二级指标的省域能源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TOPSIS方法对2012—2021年辽宁省能源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对辽宁省绿色能源发展影响最大、能源效率次之、生态环境影响最小,二级指标单位GDP能耗影响最大;辽宁省绿色能源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实证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关伟  赵湘宁  许淑婷 《资源科学》2019,41(11):2008-2019
能源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能源水足迹能够反映能源生产过程中真实的水资源占用情况。本文借助能源水足迹评价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化石能源和电力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研究2004—2016年中国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火电5类能源水足迹时间和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中国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化石能源水足迹以2012年为界先增后减,水电水足迹快速增长助推电力水足迹持续增长。②在空间格局上,化石能源水足迹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向增加东向减少,以蒙晋陕地区为高值集聚区;而电力水足迹中水电水足迹与火电水足迹的空间分界显著,水电水足迹的快速增长使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逐渐形成电力水足迹高值集聚区。③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程度以南高北低格局呈波动下降趋势,化石能源水足迹较电力水足迹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度低,原煤生产与火力发电的能-水矛盾最突出,全国1/3的地区存在能-水不匹配问题,能源水足迹高的华北地区能-水匹配压力大。能源生产与水资源配置上的矛盾仍然存在。真实反映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的匹配关系,有助于优化能源与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最大限度的发挥能-水协同作用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子系统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参考福建统计数据构建福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5种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境,并运用Vensim PLE软件对这5种情境进行福建2013—2035年的绿色经济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经济—社会—环境"均衡协调发展在福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有明显的优势,并提出福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4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2—2016年我国40个农业区域的面板数据,在考虑人力资本差异的情况下,建立耦合评价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测度农业区水资源-能源-粮食(WEF)三大主要资源的协调适配程度,并以此为基础,探索WEF系统的协调适配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大部分农业区WEF系统处于临界适配区或耦合失谐区,整体上投入产出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投入要素冗余严重,资源配置效率偏低。(2)WEF系统协调适配与农业产出存在双重门槛,只有当农业从业人员达到较高教育水平时,WEF系统的协调适配对农业产出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在回顾国内外绿色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绿色发展的概况,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构建灰熵评价模型,评估2011—2015年浙江省的绿色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近5年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之前,环境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年之后经济发展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区域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坚持生态文明为导向,完善法律法规,增加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宣传教育,还要发挥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探讨光伏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增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作用。结合储能技术与区块链技术构建能源区块链下的“光-储-用”价值链,并设计相应的能源区块链平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价值链价值增值效应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能源区块链中交易双方的互信水平,光伏发电商、储能商以及用户都将取得较高的收益并且实现价值的增值;此外,不同装机容量与发电商平台投资系数对价值链系统价值增值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最后为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光伏产业的发展提出大力发展“光-储-用”的光伏利用模式,推动储能行业积极参与清洁能源价值链建设,加快能源区块链建设,以及健全相应的清洁能源市场体制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已是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依据经济-环境-能源-科技复合系统,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绿色转型仿真模型,将与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相关要素置于系统内分析。选取2010—2017年历史数据检验模型有效性,并结合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设置5种情景。通过对不同情景2018—2030年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按照目前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下经济总产值逐年上升,能源消耗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加剧;采取经济速率调整可加快经济发展,但环境污染只得到缓解,生态问题依然突出;增大环境保护力度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存量,但经济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促进技术研发虽有利于产业发展,但生态环境效应提升潜力较大;而要素集成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和环境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包括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电能替代与清洁能源替代、节能降耗、环境协调性等五个维度的能源绿色评价模型,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熵值法对2008-2017年河南省能源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表明河南能源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升,电能替代和清洁替代评价值年均增速最快,自2013年后,对河南能源绿色发展贡献度最大;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评价值提升幅度较小;节能降耗一直是能源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撑,并与环境协调性维度具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以广东为研究对象,建立涵盖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区域绿色发展现状水平和新常态以来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珠三角核心区绿色发展整体水平较高,而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地市绿色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依赖性较强;进入新常态以来,各地市在绿色发展的不同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改善效果,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协调的改进成效。针对广东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和主体功能定位,提出未来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思路。以具有显著区域差异特征的广东进行实证,可为全国各区域形成协同绿色发展格局和区域协调机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