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浩 《文教资料》2011,(12):15-16
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其极富特色的叙事抒情散文,善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之情。本文对其《项脊轩志》进行解读,分结构"关"情、细节"凸"情、质朴"增"情、叠词"助"情四部分对文章所蕴之情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胡晓英 《教师》2013,(15):127-127
教授《项脊轩志》时,总是动乎情,因而所有重点便集中在情。在情方面下足了文章,于是便走进了别人思路的圈套,讲别人所思所想,就像甘蔗嚼了两遍便觉得索然寡味。唾弃"拾人之涕唾",追求"独出于胸臆",深入研读后,豁然自己的肤浅,肤浅于情的表层解读,肤浅于文章内容的无绪忽略,肤浅于归有光志向的无视。理"容"重"情"解"志",方是项脊轩的要义。  相似文献   

3.
我在教学《项脊轩志》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到:“为什么作者回忆的三代人中全都是女性,没有一个男性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光这篇文章,归有光的许多文章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寒花葬志》、《女如兰圹忘》、《女二二圹忘》、《先妣事略》无不如此。但要说没有男性也不确切,《先妣事略》按说是写他的母亲的,但是里面却有“外祖讳行,太学生”,“外祖与其二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朐胸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等等。看来,课文中没有男性别有用意。  相似文献   

4.
<正>归有光,少年成名,理应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可是,童年丧母、祖母离世、家道中落、中年丧妻、科考不顺,让这位才子黯然神伤。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所以,《项脊轩志》折射出的何尝不是作者的心路历程?那么,在归有光的心路历程中又有怎样的"惨怛"之情呢?一、诸父异爨,家道中落归有光先祖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  相似文献   

5.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书斋——项脊轩及有关的人事变迁,回忆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全文笼罩着一种凄清阴冷的气氛和浓重的悲  相似文献   

6.
陈艳 《中学文科》2009,(4):96-97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可谓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写出了对亲人的怀念,道出了心底的真情。尽管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琐事,但读来却十分亲切。真情,使这篇文章自然朴实,真切动人。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一篇题材平淡却感人至深的抒情佳作。几百年来备受人们推崇,被姚鼐称为“太仆最胜之文”。文章以项脊轩和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了与之相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多可喜”之情,后一部分写“多可悲”之情。文章一开始,作者便用特写镜头将项脊轩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  相似文献   

8.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书中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近日得暇,再次重读归有光《项脊轩志》,切实体会到了卡尔维诺对“经典”的评价是如此的“经典”.这次发现两处疑问:其一,在“回忆母亲”时,文中写道:“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相似文献   

9.
王猛  魏艳丽 《文教资料》2011,(10):14-15
中年丧妻,是归有光人生中最为悲切的一件事。归有光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表达技巧就十分丰富。《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归有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文本的“秘妙”往往潜藏在作者有意或无意的“留白”处,如何让学生发现“空白”,并读懂文本的“留白”处,进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任。本文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试图从文本的空隙里解读潜藏的“无声的语言”,体会无物胜有物、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项脊轩志》一文融合了归有光自身的志、情与意趣并表现出不同特点.其志坚,这种坚韧直接体现在归有光轩中读书的忘我中,并借助其力修缮项脊轩的行为间接体现;其情润,在对叔伯、母亲、妻子的日常追忆中,归有光将自己内心的波澜缓缓地照进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其意趣清越,归有光通过呈现置身轩内的独特审美体验,轩外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  相似文献   

12.
<正>《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本社会学经典著作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在另一个层面上也诠释着中华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当下的中国。此外,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学生也可以学会“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即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方法,理解核心概念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经过两个多月的课外阅读以及课内的阅读点拨,学生对《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记述项脊轩这所"百年老屋"的几次兴废及与之有关的家庭之间的琐事和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之情。在文中他不仅怀念挚爱的祖母,还有他的母亲以及妻子,情致幽深,给原文带来了别具的韵味,同时还将全文笼罩在了一种凄清阴冷和浓重的悲情当中。  相似文献   

14.
留白是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它含而不露,以最简明的程式承载着最浓烈的情感,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态效果。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就深得留白艺术三昧,作者将极其浓烈深沉的悲情不动声色地蕴藏在大量留白之中,看似白描式的写物记人,却能让读者为之大恸,收到了"言有尽而情未终,文有限而意无穷"的强烈艺术效果。其留白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斌 《学语文》2003,(5):22-22
《项脊轩志》是篇老课文 ,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人间真情 ,所感受的人间至爱 ,是这篇散文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要做到老课新教 ,避免重点过多 ,繁杂无序 ,就必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我在教这篇课文时 ,正是注重这一点 ,从“情”字入手 ,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注重对作者的情感把握 ,让学生自然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脉络。一、以读为主 ,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一部好的作品 ,越读越能体现出其中的真味。《项脊轩志》便是这样的佳作 ,在赏析之前 ,我让学生在读上很下功夫 ,默读、朗读、诵读、齐读 ,要求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巧 ,以…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一间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以一间百年老屋作线索,“将人事变迁,家道坎揉,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林纾《春觉斋论文》)。题目虽然写作“项脊轩志”,但作者的目的却不在记轩而在写人,作者无限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不是轩,而是人,是曾经爱过他,使他永远不能忘怀的人。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论"的部分,即标记为"项脊生日"一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感知语篇结构之美以及认识归有光散文艺术成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一、看“喜”一喜劳动有获。一间普通书房,何以令作者深深喜爱呢?因为有劳动收获的快乐感。曾经,这间房子“小”——“可容一人居”,“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漏”,“暗”——“日过午已昏”。归有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善了环境:“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经过修缮,这间书房不再漏雨,又变得明亮,再加上兰桂竹木散发出的幽香,颇有些生机…  相似文献   

20.
《项脊轩志》的文笔美吴天柱“文笔”之说,古已有之。“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但后人很少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文笔,固然是多义的,但它不像“韵味”“意象”等传统美学概念那样,有着深层的神秘性和表层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