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真可怕。一个人言不由衷,只为‘美好理想’而发言……我发誓,再也不会应当局要求发言了。”1980年3月18日,塔可夫斯基在日记中记载了参加全苏电影工作者会议的感受。他在会上引用了恩格斯的话:“作家越是隐藏自己的观点,就越有利于艺术创作。”台下闻之嘘声四起,让他感到自己被当成了“煽动者”。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凝聚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声生不息·港乐季》作为一档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音乐献礼节目,利用“情动机制”来激发受众的情感,打通传受双方的共通情感空间,形成融合统一的“情感共同体”。本文借用德勒兹等人的“情动”理论对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节目一方面通过视听影像以及节目的巧妙设置来制造“情动之力”,另一方面通过“情动”来传递香港和内地一家亲的主流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情动主体”,受众的多重情感亦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3.
李晓云  王锋 《传媒观察》2024,(1):96-106
本文从德勒兹的情动理论与生命哲学出发,将“小作文”视为一个透视粉丝生命体验的透镜,通过考察粉丝在日常生活中所书写的小作文文本及其书写实践,照见粉丝在研究视角不可见处的情感流变和情动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理解粉丝主体性的另类视角。研究发现,小作文不仅是粉丝在能动的书写中修补自我的情感载体,亦作为“树洞”使得主体在书写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生成自我的力量。粉丝个体不仅在小作文所记叙的“观看情动”中通过对偶像身体的欲望观看满足着自身作为“人”的原始爱欲能量,亦在小作文生成前的书写间隔区间中通过在“粉丝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的顺滑切换显现出自身作为“人”的生命冲动。本研究将粉丝主体性定位在粉丝身份与其他身份的交界处,定位在多重身份的消解、重叠、冲突与切换的张力之中,从中我们得见一个多元的、流动的、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由人眼的技术后勤到大脑愉悦的中介后勤再到身体的延伸后勤,影像的后勤性伴随其发展始终。战争与电影的耦合使战时影像的补给变得等同于弹药一类军需品的补给,战争电影也以强大的威慑力、感召力成为后勤武器簿中的一块。影像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对身体与机器共生程度的再审,都是在社会系统中加倍协同人类活动的后勤地位的出谷。在被屏幕“轰炸”的当下,人人都持有影像武器,影像也带有更浓烈的情感强度,因而在素质教育、灾病疗愈、媒介战等领域继续发挥着精神的后勤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春电影在闽地区表现出“集聚式”类型生产的特质,这与福建产业政策导向与自然/文化资源吸引有关。闽产青春片将闽地“山、水、岛”相融式自然景观与“坊巷”相依式人文格局再编码,建构出闽地“山-水-情”统一的想象消费空间。闽产青春片创造性地将空间景观与叙事节奏巧妙融合,将“气候叙事”作为“情动”修辞、“船舶叙事”建构起情感疗愈的叙事场所、以“建筑叙事”思维将建筑景观融入叙事机理。自此,闽产青春片成功建立起地域景观与爱情之间的想象空间,通过“记忆-影像-现实”的环形演进策略,承创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6.
互动电影的互动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首先,互动电影采用可触摸界面使观众进入影像世界,并与影像建立直接联系,实现身心的交融;其次,互动电影巧妙地将视觉与身体触感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叙事场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实现身体感知与情感互动,重新定义了观影的具身体验;最后,互动电影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方式逐渐将虚构与真实感知融合,使故事世界更像一个游戏,模糊了观众的身份界限,从而实现了类似前电影时期的玩家吸引力模式美学体验的回归。总体而言,互动电影通过互动与身体经验的紧密结合,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具身体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台湾电影正处于类型突破与创新的阶段,而疾病书写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台湾爱情片中逐渐凸显。其一,疾病书写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既是情节推进的动因又促进了中国台湾爱情片“悲喜两极”情动模式的形成;其二,疾病作为一种身体表征,完成病痛体验的视觉化描绘的同时,也进行了身体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其三,疾病作为一种容器,既表现情感与欲望的畸变心理,又承载着对社会文化的质询。总之,疾病书写为中国台湾爱情片的类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德勒兹的“行动—影像”诠释了20世纪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里“情境”与“行动”之间的二元生成机制。“行动—影像”理论将好莱坞电影类型转码为相关的结构性形式,从哲学层面把握了类型电影的构成与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性别视角理解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和不稳定性(precarity)。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发现,文创产业中普遍存在不稳定、弹性雇佣、生活与工作边界被打破等问题。文创产业所带来的新工作文化引导新中产青年在有限的社会保障下工作和生活。在此背景下,需要进一步理解全球市场与本土语境如何相互作用的常态化不稳定,以及这种不稳定性如何塑造都市新中产女性的主体和情动。  相似文献   

10.
宇倩 《视听》2023,(4):50-53
《雄狮少年》摆脱了国产动画电影中占主要位置的“神话母题”,从民俗仪式活动“舞狮”切入,展现广州农村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从电影符号学的理论来看,“舞狮”作为仪式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即指向现实中孤胆漂泊却励志奋斗的青年群体。“舞狮”这一仪式在电影中实现了叙事再生产,完成了夸张浪漫与东方写意相结合的影像建构。电影中“舞狮”仪式与受众主体的呼应,构成了自强不息、逆袭追梦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1.
黄懋 《东南传播》2022,(2):69-72
近年来的“科幻文艺片”指称涉及类型片的“现代主义策略”问题,它往往处于类型电影研究的边界,而借助吉尔·德勒兹关于“现代电影”的根本性思考可以进一步揭示“策略”背后的美学依据。战后兴起的现代电影曾借用科幻片的样式,试图在类型框架内开展“时间-影像”的电影实验,其关键是将题材内容与电影经验中的“时间”问题化,由自在的变成自为的。所谓“科幻文艺片”正是延续了这一美学策略与传统,通过对“纯视听情境”“回忆-影像”与“时间绵延”进行科幻式的想象与呈现,将叙事结构、风格样式、影像形式与题材内容统一在时间问题中,为科幻类型电影与艺术电影的融合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具体来说,它是指人的喜、怒、衣乐等心理表现,章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勰在(心雕龙中提出“为情而造”,认为情感是“”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形”、情变所孕“、”为情要约而写真“等等,高尔基也认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因此,为情与作历来是相互关联、必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麦茨结合精神分析学与符号学,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移置”与“凝缩”概念按照拉康的理念“投射”到修辞学所言的“隐喻”“换喻”的对立结构上,从而论证隐喻之于电影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直接影响到了导演钟孟宏的多部创作。钟孟宏在作品中按意识逻辑比对物质世界中相关要素,创造符合物质现实的影像外形,寻求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其新作《瀑布》将意指设置于类梦化编码、符号性隐喻以及视觉化表征三方面,建构起一部含混多义的台湾地区现实影像。  相似文献   

14.
郭慧  曾超 《东南传播》2022,(6):24-26
电影《长津湖》通过典型人物刻画与双向融合叙事的艺术手法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现实主义的影像特征催化了受众情感共鸣和集体共情,使电影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意义内蕴。浸润文化自觉的导演思维投影了“抗争美学”的影像风格,提升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电影对长津湖战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将助推青少年受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徐静 《东南传播》2022,(6):20-23
《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一部具有当代特色的好莱坞女性复仇电影。主创试图通过转换“凝视”的主客体,扭转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形象在影像文化中的“他者”本质;并通过对多重符号的使用以及严肃议题的嵌入,建构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身份,反映了当代好莱坞女性复仇主义电影在寻求女性意识觉醒(consciousness-raising)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徐璐 《中国图书评论》2023,(10):113-122
明斯特伯格率先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引入电影研究,为20世纪的电影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他将电影类比格式塔心理学的“似动现象实验”,探寻观众将电影提供的感官材料进行心理调适转化的过程。他所坚持的科学实验和自我观察相结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对后世电影心理学理论研究者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作为贾樟柯近年的"艺术家系列"电影之一,用绘画和影像语言交织构筑了一幅现代风险社会中的东方影像.本文追溯"盲人寓言"的艺术母题,分析影片中的"身体"文本意涵以及绘画与电影的异质同构关系,试图揭示艺术家面对当下个体生存状态之悲悯与立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田野考察和访谈数据进行理论提炼和模型建构.研究发现,影像的“与我相关性”、影像自恋、情景因素、传播路径、影像展观这五大因素对乡村影像传播具有显著性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典型关系,文章构建了“乡村影像传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乡村影像的“自-他式”传播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于乡村影像传播的路径创新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电影和所有的艺术作品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认知电影理论”创始人大卫.波德维尔对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是缜密而周全的。在此,笔者将在大卫.波德维尔对电影形式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优秀影片分析,探析电影“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期待”“形式”与“意义”的内在叙事逻辑。一方面论证形式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帮助读者从过往直觉方式的观影惯性中跳脱出来,实现多维分析、理解创作者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刘书芳 《今传媒》2014,(7):105-106
一部好电影会讲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故事会有完整的人物组合,以及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俄罗斯的艺术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提出的功能人物理论对故事创作的阐释与分析是创新而且独特的;电影《窃听风暴》曲折跌宕,紧抓人心,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好故事;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普洛普的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里的电影故事创作进行分析,如此,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普罗普关于故事叙事文本的解读,更能在此基础上探讨好电影所具备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