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寻求更好地生活而奔走于城市之中,城市的居住人口变得愈加密集,这就使得原本有限的土地资源紧张稀缺,为了应对这一现实,城市中大肆兴建了许多较高的建筑物。但是,高层建筑虽然缓解了人口压力,却为火灾扑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高云骥  郭峰  谷思念 《科技风》2012,(13):101+103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城市中的大厦鳞次栉比,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城市中土地有限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楼房建造中多向纵深方向发展,建造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利用解决了土地有限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防火要求,本文就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突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3.
白杨 《百科知识》2013,(15):23-25
城市化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的主要表现是,更多的人聚集于较少的土地之上,城市必须以有限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人居住。因此,城市化也意味着在有限的土地上修建高层建筑,以供人们居住和工作。于是,人类面临越住越高的现实。居住环境必然与人的健康和寿命相联,城市高层住宅与居住者健康和寿命的关系也成为今天困扰人们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进城安家已成为当前的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但是城市的土地面积总是有限的,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我们不得不在这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进行最大程度的修建,从而缓解住房的巨大压力。百层高楼已不是罕见之物,高层建筑之所以可以在大地上屹立不倒完全依赖于地下施工技术。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为了我们未来高层建筑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施工技术进行探究,使得这个领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不断的向大中型城市集中,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而土地的面积不会再增加,可耕地的面积也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不断的减少。这种一增一减的趋势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可开发土地不断减少,势必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减少,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势在必行。立体化的空间结构将带来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空间发展与土地资源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约束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第二空间"和"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将成为拓展城市空间的新手段。通过对法国具有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建设代表性的三座城市(巴黎、里昂、马赛)与一座历史古镇(阿尔勒)的学习,学习了欧洲发达国家城市、乡镇地下空间利用建设中"以城为本"、"地下空间的综合性利用"等先进理念,总结了我们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必将由浅层向深层次过渡,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中,数字化建设和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以及信息化技术等的使用对减灾防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城市地下空间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新认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地下空间以其特殊的优点,被众多城市所认同,同时也是城市立体化开发的保障。地下空间规划需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与地面规划的协调与开发策略的协调和与规划新技术的前瞻性的协调问题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朱新华  钟苏娟 《资源科学》2019,41(12):2262-2273
在“流空间”视角下,结合DPSIR概念模型与PLS-SEM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解释框架,解析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高铁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关键路径是“高铁—生产要素—土地利用状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地方政府响应”,即高铁通过作用于各项生产要素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状态,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推动地方政府采取相应响应措施。以站点数量、线路数量及总里程为表征的高铁因子与包括人、土地、资金及技术等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产要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状态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均有正向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正向促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而土地利用状态对土地效益并无显著作用。基于此,在未来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高铁在要素配置上的正向效应,以高铁建设为契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并辅以各项激励措施,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8.5%提高到2001年的36%。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人们不得不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种种欢娱饿同时,面对诸如城市交通恶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城市综合症”,造成了城市土地、能源、空间和时间的浪费。要达到既控制城市增长、同时增加城市容量和人类活动空间,既缓解交通堵塞.又少占用土地的目的,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将成  相似文献   

10.
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粮食总产量有限、人口众多,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工业化远远超过城市化、农业生产力落后、大多数人口仍旧生活在农村,反映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现实状况。土地和水资源先天不足的条件,制约着粮食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很难达到日益增长的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水平。然而,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建设消  相似文献   

11.
卢风 《百科知识》2004,(1):36-38
现代化的盛宴几乎攫住了地球每一个角落的人,它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中,表现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对江河湖海、大气以及土地的污染,森林的锐减,草原的退化,土地的沙漠化,湿地和荒野的减少,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肆虐,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价空间的计量经济分析——以昆明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洪  金杰 《资源科学》2007,29(4):25-32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和土地利用优化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了单一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分析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再运用昆明市2001年~2005年土地出让交易的实际地价案例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昆明市不同用途地价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影响地价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①不同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空间变化各不相同;影响各类用途地价空间变化的因素不完全相同;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离市中心距离; ②随着城镇土地有偿有限期制度的确立和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育,中国省会级单一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表现形式——地价空间分布,越来越接近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模式。但是,由于历史的沉淀和改革的不完善,中国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仍有相当多的不完善之处,需要通过深化土地和房地产管理改革来加以改进。本研究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及房地产管理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是生态安全的核心要素。正确认识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带来的影响,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是城市土地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以此为视角,文章分析了城市土地管理问题的缘起、理论依据,进而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中实践与目标的偏移,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在今天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住房,工厂等等方面都需要土地。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必须要开展土地管理,根据相关的法律条文展开管理,在当前的形势下非常的有必要性,针对于当前的趋势展开了相关方面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大家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彭山桂  孙昊  郭正宁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5):871-885
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中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核心变量,政府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与业态的演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刻画其具体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在系统地测度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从影响结果、影响机制2个维度,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方式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上,对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的影响大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结构层面上,在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内,工业用地过剩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内,商住用地、工业用地短缺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②对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低端产业存活强化、制度环境破坏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③对于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实体行业投融资挤出、居民需求与创新抑制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扎实稳步地推进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纠偏,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与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世界的出现,使人类逐渐从农业文明经工业化的推进,愈发深入的步入城市文明,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人口和产业要素的大规模空间聚集,加速了对有限空间(土地)的竞争,使得空间(土地)价格在经济成本中的权重持续增大,成为经济空间发展的内在逻辑。继而将城市经济引向两种不同的建构方向:一种是基于资本对空间交换价值的收割效能,城市经济走向空间化和产业空心化;另一种是资本规导基础上的对空间使用价值的治理原则,促进城市经济实体化、知识化、技术化,并实现城市生存环境的公共性,为城市美好生活提供坚强的物质支撑和社会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可是现在各个地方借着城市建设的东风征收了不少土地大搞地产、房产、工业等建设。这样不仅吸引了城外的人想进城,目的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医疗、教育、保险等有利的条件;城里的人想出城,是因为有些建设会污染城市的环境,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以及居住的条件,人们要想找到宜居的生活环境,就想到宁静平和的乡村。  相似文献   

18.
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对人类社会与生活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并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新技术将怎样对人类社会与生活的空间产生影响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本文将通过城市和城市空间这面折射镜向人们展示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秩序与空间秩序重新组合的过程。人们将可以看到城市是如何随国内、国际经济活动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我们将以城市为焦点,探索新技术的更广泛的文化意义,它们对生命世界的本质和地位的冲击以及对信息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空间的冲击。不少未来学家在研究“信息社会”时总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认为,新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将解决空间和时间的问题,地理的和地域的限制将被信息与通讯网络的高速通道所克服,  相似文献   

19.
以1998~2010年间我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以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我国,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提高,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则不断上升,居住和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趋于升高,而工业和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趋于下降,其他用途所占比例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非农就业的增加需要在保证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合理加强城市土地的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20.
叶菁  侯卫生  邓东成  庄文明 《资源科学》2016,38(11):2147-2156
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是合理利用城市有限土地、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前提。在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三维质量的可变模糊评价思路与方法。以广东省佛山东平新城地区为例,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Voxel模型对评价区域进行三维剖分,建立断裂面三维缓冲区,定量计算三维缓冲区内各评价单元体顶点上的影响因子值,计算各指标的相对隶属度,按照主题层计算评价区域内各节点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可变模糊集理论能够解决评价因子的模糊性和不完备性,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地下空间质量的相对性;将地质体约束引入到评价单元体划分及空间插值过程中,可以有效削弱数据变异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尤其是在断裂三维缓冲区模型的建立及指标定量化工作中,能够细化断裂在三维评价中的影响作用,降低评价模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