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进军汉中,北伐中原,临行前给刘禅上了《出师表》,称为《前出师表》。陆游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文历来被认为是表中的典范,千百年来,诵之者不绝。其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尤见耿耿忠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该句  相似文献   

2.
《出师表》的教学要在传承中创新。文中的真情与忧思是解读的着力点。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言一语,都是“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感情凝聚,文中所表露出来的忧国思国之情,既是诸葛亮对刘禅的言说,又是对自己的言说。诸葛亮以这种言说的方式,锤炼自己的认知,巩固自己的信念,兑现自己的承诺。解读《出师表》的真情与忧思对掌握文章主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刊有《“不知所云”的误用》(以下简称《误用》),文章认为“不知所云”是指“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而不是指听话人没有理解或不能理解”。因此.“‘不知所云’前是不能加‘令人’二字的”。笔者不揣浅陋.也来说说“不知所云”的用法。 据笔者考察,“不知所云”大致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指自己的话“不知所云”——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不知所云”源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在北伐中原出师之时,诸葛亮上表刘禅,分析形势,劝导后主,陈述己志,全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浓烈.行文百转干回,情之所至,笔之所至.说“不知所云99显然是自谦之词。  相似文献   

4.
陆游曾赞叹诸葛亮的《出师表》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最近,我们学习《隆中对》和《出师表》这两篇课文。原本,对于古文我们主要的学习任务是通晓其中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对于其中的内容是不作一一分析的,但不知怎的,学习过后颇有感触。于是不禁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只字片语。  相似文献   

5.
陆游曾赞叹诸葛亮的《出师表》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最近,我们学习《隆中对》和《出师表》这两篇课文。原本,对于古文我们主要的学习任务是通晓其中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对于其中的内容是不作一一分析的,但不知怎的,学习过后颇有感触。于是不禁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只字片语。  相似文献   

6.
讲《出师表》,总要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赞美诸葛亮。而“鞠躬尽瘁”一语的出处,是在所谓的“后出师表”。既然有“后出师表”.那么也得有“前出师表”啊?“前后出师表”,对学生总得有个说法。先说“前出师表”。“前出师表”,就是现行教材上选用的《出师表》。因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提及的,所以,从问世到现在,真伪问题基本上未起纷争。该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前。  相似文献   

7.
讲《出师表》,总要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赞美诸葛亮。而“鞠躬尽瘁”一语的出处,是在所谓的“后出师表”。既然有“后出师表”,那么也得有“前出师表”啊?“前后出师表”,对学生总得有个说法。先说“前出师表”。“前出师表”,就是现行教材上选用的《出师表》...  相似文献   

8.
郑百苗 《江西教育》2002,(18):30-30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段为: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两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两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  相似文献   

9.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出师一表真名世”?从《出师表》中向诸葛亮学习什么呢?①文如其人。读《出师表》,我们仿佛就在诸葛亮身边,见到他心事重重,见到他临表涕零,见其形貌,也见其心地。《出师表》是诸葛亮精神的集中表现。有诸葛亮那样的感情,那样的品格,那样的见解,才有那样的《出师表》。学习诸葛亮,须从根本处学。当然时代不同,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我们要根据我们时代的要求发扬光大。诸葛亮的宗旨是感恩图报,而且二十多年一以贯之,生死不渝。他在那个时代,当然只能有忠君的观念,他是感先帝之恩,报先帝之恩。感恩图报,是良心。他是那样…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三字经》吗?我们来一起背几句好吗?(生背略)《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相似文献   

12.
幽默     
《教师博览》2014,(1):34-34
<正>作文评语作文簿发下后,老师在文末批曰:"请看《出师表》最后一句。"我想到自己的文章竟可与诸葛亮相比,真是得意极了,赶快去查看。原来是"不知所云"。生物钟一小学老师找家长谈话,很委婉地说:"您女儿很有时间观念,有了您女儿,我上课连手表都不用看,看她的状态就可  相似文献   

13.
28《夜宿山寺》师:(学生朗读全诗后)“危楼”是什么意思?生:“危楼”就是非常危险、要倒塌的楼。生:我认为“危楼”不是非常危险的楼,“危楼”是高楼的意思。师:“危楼”到底是危险的楼还是高楼?生:(异口同声)高楼!师:你们怎么知道“危楼”是高楼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校园逸趣     
老师的批语语文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一学生洋洋洒洒地写了700字,得意地交给了老师。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一句话:“批语请见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最后四个字。”该学生十分高兴,对同学们说:“老师对我的评价都上升到诸葛亮的水平了,谁能帮我找一下这篇文章。”一女生将这篇文章递给了他,他高兴地向文章最后找去,只见最后四个字是:不知所云。一名学生坐在最后一排睡觉,旁边即是教室后门,每次下课,都是同桌把他叫醒,然后他径直走出教室沐浴阳光。某节课中,老师破天荒地叫他回答问题,酣睡中的他被同桌叫醒,起身就推…  相似文献   

15.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17.
有位教师教学《村晚》时,对“山衔落日浸寒漪”句中“衔”的教学真可谓匠心独具. 师:“衔”是什么意思? 生:“衔”是指人用嘴含的意思. 师:这里是这个意思吗?谁能联系上句想想它的意思.(请一学生朗读一、二句,教师随手板书)右图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节目里,常能听到把“死而后已”读错。“死而后已”到底该如何读呢?我们先来看它的意思和用法。“死而后已”意思是,到死后方才停息,形容尽献一切力量。最早出现在《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过我们对这个成语的了解,多是源于诸葛亮的骺出师表》中“臣鞠躬尽瘁,死...  相似文献   

19.
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怀念母亲》中第2自然段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开发字词教学资源,并将之融于言语教学当中的.一、抓“奔丧”的字音师:“我”以前两次回到故乡,为了什么?生:奔丧.师:这两个字,该怎么读?读第几声?生:都读第一声.师:同学们,这两个字,有个共同点,都是什么字?  相似文献   

20.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