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一个国际性古老民族,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在民族认同方面,国境两边的哈尼族在民族历史渊源、历史文化背景、族源、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认同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塑造共同心理的特殊功能,是协调多元文化关系、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必经之路,对边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符号。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主要表现在提供执政认同来源,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及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从红色文化的利益本质、红色精神宣传、红色成就教育等三个方面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人民群众的内心归属感,实现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治客体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仅表现为具有积极政治心理倾向,同时还表现为具有积极的政治行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润涵养。中华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引领力、约束力、驱动力和滋养力等方面,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价值指引、行为规约、精神赋能、情感厚植等重要支撑作用。发挥文化力量,激发文化共鸣,唤醒文化记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京族三岛海洋文化主要包括渔民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文艺习俗和信仰习俗等。京族三岛海洋民俗的形成原因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京族三岛海洋习俗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广泛的异族交流是京族三岛重建海洋习俗的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是京族和汉民族海洋文化习俗共同的根。京族三岛海洋民俗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两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壮族与东南亚壮傣族群具有同根生的关系,但族称不同,历经漫长历史,形成同源异流的数个分支,在语言、习俗、服饰、信仰、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族群精神、族群认同上,具有较多的相近性。寻求共同点,强化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可以更好地建设和平、稳定、安宁、和谐发展的边疆社会。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影响一国民族凝聚力的应然矢量与诉求标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文化认同式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力军,理应责无旁贷地坚守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有:明晰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感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归属感;深挖传统节日文化美德,感触人文内涵;坚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理性对待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和社会成员对特定群体文化的归属感。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文化认同内涵、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现状、大学生文化认同引导策略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并就大学生文化认同未来的研究视域提出了思考,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力军,理应责无旁贷地坚守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有:明晰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感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归属感;深挖传统节日文化美德,感悟人文内涵;坚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理性对待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的根、特质和未来。真正反映本民族特征的文化并非是此民族的全部文化,它们是那些反映在人们思想、思维中具有民族特征、具有民族认同力的部分文化,经沉淀形成民族传统文化。它们反过来对各个社会成员进行心理感召。民族性区域性是认同文化的鲜明所在,体现于民族精神面貌和物质成果中,贯穿于传统文化习俗中,并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力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身份的构建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受到文化身份的制约,两者相互影响。随着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英语拥有了多种文化身份。中国英语,作为一支英语变体,是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共同产物,用符合英语规范的语言内核表达中国的文化、习俗,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代表双层的文化身份,即英语所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和中国本土的汉文化,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英语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认同视角看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正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教育与文化,二者关系密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是互相诉求的,应该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熏陶,以文化解读文化,并能做到“破”与“立”相结合,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加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8所乡村学校的实地调研,呈现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困境,主要表现在群体内的自我认同偏低,群体间的他者认同遭受挑战.此外,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受性别、教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社会认同困境的成因主要有:价值观的迷惘、文化信仰的迷失、发展空间的局限.为了促进乡村教师社会认同的发展,有必要采取干预策略,为此需要改善乡村环境,重视乡村学校的建设;关注乡村教师的多元需求,调动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提高乡村教师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着认知程度不高、情感认同程度不深、行为认同较弱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效果主要受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需要从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加强认知认同;营造良好民族文化和人文关怀氛围,提升情感认同;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等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叶波  范蔚 《培训与研究》2008,25(11):99-10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正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教育与文化,二者关系密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是互相诉求的,应该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熏陶,以文化解读文化,并能做到“破”与“立”相结合,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加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政治认同"确立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作为政治主体的政治心理活动,包含政治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在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中具有新的价值,能够使师生产生心理归属感、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与师生参与度.大学质量文化发展趋势是质量体系整体化、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并行发展.通过优化质量文化认同环境、完善质量文化管理机制、加强质量文化道德观培养,可以提高师生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国特色大学质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汉水流域丧歌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水文化事象,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乐感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核。迎来送往、养生送死、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标准是汉水流域丧歌创作和流传的最深刻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心理价值和美学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演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俗大礼———丧礼形式的每一过程。加之汉水文化产生和繁育在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民间故事村武家沟村、汉民族第一部神话史诗《黑暗传》、第一个以“汉”命名并将“汉”字几乎覆盖所有中国文化事象的朝代汉代和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村等古老文化化石和文化富集区所在地,在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中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因而,挖掘、整理、保护好汉水流域丧歌,并进而认识、利用、传承好汉水流域丧歌,不仅对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辨证深入地全面认识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景颇族史诗神话对景颇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景颇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之一。景颇族史诗神话所包含的共同的族源神话、集体记忆、宗教、生活习俗等都是民族认同的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