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2.
到底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教版教参(九年级下册)在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在总结课后习题答案时却又说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么,到底中心论点是什么呢?下面不妨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选入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该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在评析本文时,认为该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笔者以为这样评析既有背于孟子作此文的本意,又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4.
朱文斌同学问:《〈孟子〉二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第二部分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可分两层。第一层,以设举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说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极差,“环而攻之”是说攻者来势很凶,但最后竟未攻下,说明“天时”与“地利”比较,“地利”更为重要。第二  相似文献   

5.
<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教育界长期以来没有定论,广大教师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考题时往往给出几个参考答案。《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把握"中阐述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又在"问题研究"中阐述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后又在"练习说明"中阐述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我们师生就疑惑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三种选择,那么究竟该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人教版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面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应该给出一个否定性评价吗?如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抑或学生的答案才是正解?我们该如何解读中学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如何在众多的个性化解读中获得一个  相似文献   

7.
李广祯 《现代语文》2008,(4):106-10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论点是什么,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大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论点,理由是这篇文章主要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开头、结尾说的都是战争,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上文议论之后推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六课有孟子的短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我教过之后 ,有几点浅薄的见解 ,特提出来 ,大家商榷一下。一、课文中观点模糊和逻辑性不强的地方1.短文开头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我认为“天时”与“地利”孰重孰轻 ,不能一概而论。“地利”由于“天不时”可变成“不利” ,“地不利”而由于“天时”也可变成“地利”。何况古人原本是十分崇尚上天的 ,那时 ,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弱 ,唯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教学参考书》中解释说观点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  相似文献   

9.
郑继军 《考试周刊》2008,(49):23-23
战国时代孟子就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说,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  相似文献   

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古人说理论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过程:1.导语。猎人在湖边布下罗网,几只鸟被网住了,猎人在  相似文献   

11.
殊途同归     
苏教版第五册《〈孟子〉二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词语注释清楚又附有译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相机点拨,还未到半个小时,学生就明白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理解了“人和”对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性,认识了课文逐层论证的结构和运用排比句式这一语言特点。接下来开始进入创新阶段的学习。(课前曾要求学生完成这样两道题:①既然千人千面,面面各不相同,那么,对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的关系,请谈谈自己的看法。②条条大路通罗马。“天时”“地利”“人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如果有,…  相似文献   

12.
<正>《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孟子>三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诸多因素叠加到一起,使孟子“最佳辩手”的形象跃然纸上。一、观点明确,一以贯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所阐述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与孟子宣扬的“仁政”契合,  相似文献   

13.
师:同学们,2016年7月份的欧洲杯不少人认为东道主法国队能够夺冠,除了球队实力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法国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 (师板书“天时”“地利”“人和”.) 师:那么,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两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据事论理,来阐释“人和”与“仁政”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设计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教文章出处、教“不如”句式、教“而”“夫”用法、教“地”“非不”“也”的含义、教“中心论点”与“文章主旨”的区别.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五个内容是连贯的、递进的,它依次回答了:文章的出处是什么?“中心论点”句是什么?第一分论点是什么?第二分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这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教学思路的.这也是“从大处着眼”确立的文章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姚友良先生《殊途同归》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12期,以下简称《同归》),介 绍了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情形。这种尝试对于探 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但 同时,读了《同归》也感到忧虑,因为文中所说“创新”,脱离了在求真求实中力求有新发 现新见解的正确轨道,一味标新立异,不求甚解。这样的“创新”,实在弊大于利。试看《同归》中两位学生进行“创新”阅读中的问题。其一,生1提出的新论点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  相似文献   

16.
出自《孟子》的二则短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得》文和《生》文)如同并蒂花开,形态不同,但芳香一样,一直为人传诵不衰。细加品味,两章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首先看它们的共同点内容上,两章俱体现了孟子的治国之道。《得》文阐发“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展开了作者行仁政的政治思想:行仁政者“战必胜”。《生》文表明孟子在造就卓越人才和治理国家等的主张:“生于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六课有孟子的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教过之后,有几点浅薄的见解,特提出来,大家商榷一下。  相似文献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丑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下》)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梁惠王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 观于海者难为水。(《尽心上》)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知识短文《论点和论据》,给论点和中心论点下了这样的定义: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总论点)。” 仔细比较这两个定义,我们不禁产生如下疑问:一、既然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了解文章大意 ;从文体特点入手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 ,理解作者表达的见解与主张。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本册教材第一、二、三单元的学习重点均为“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论文”。我们学过了这三个单元的 1 5篇议论文之后 ,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回顾这些内容 ,有助于我们学好《〈孟子〉二章》。2 .引导学生阅读课前的“阅读提示”、对课文标题的相关注释以及课后 (第 1 5 2页 )的小资料 ,了解本文作者的背景材料。3 .播放《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教学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课文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