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情与景谐,情景交融文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或甜蜜.或苦涩,或欢乐愉悦,或悲凉凄楚,除与人物的身世地位、思想性格密切相关之外,还同人物的现实处境密切相关。因此,作者塑造人物,往往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把人物置于他所设计的或特意选定的时空环境中,常见的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景物中,使人物的情感因景而生.使周围的景物因情而动,从而形成一种情景相谐的意境。人物一旦进入这样的意境.其各种情感,不论雄浑激越,还是缠绵委婉,都无不与周围景物水乳般交融在一起。作者进行这样的意境创造,往往十分投入,由动情而…  相似文献   

2.
王建国 《学子》2004,(10):57-57
亮相是京尉表演程式动作。指戏曲剧中人物在上、下场或戏曲舞蹈动作结束时的暂短停顿,形体造型,以充分突出表现戏曲人物的精神状态。亮相有双人,单人或多人等各种形式。亮相根据不同剧情或人物在剧甲所处的或主或从、胜与败、褒贬的地位等来决定。又有高与短、二三偏快和慢之分。亮相要求姿势稳健优美,表达出人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传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描写人物发迹前的一个或几个轶事,以小见大,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或未来的发展,这种写法,对当代传记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少军 《学语文》2010,(3):55-55
一、通过反复阅读人物的语言,感知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表白。通过反复阅读人物语言,进而体会人物的心理、精神.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小说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去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比法是我们作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这种技法的特点是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作文时巧妙运用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1.补写型想像作文。补写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要着重分析材料中人物的性格;补写环境、场景,要着重分析材料中的时间、地点和氛围基调;补写情节,要着重分析把握材料情节的线索,看看写了哪些情节,明确要补情节的前因后果。2.续写型想像作文。续写事件,则按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想像事件的发展和结局;续写人物,则按性格发展的逻辑,想像人物的活动、言行和结果。3.扩写型想像作文。扩写的关键是要忠于材料的内容和主旨。或作情节扩展,或作细节补充;或对环境、人物语言、形象等作合乎情理的具体发挥描写。写好此类作文,必…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共涉及人物四百多个,这些人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表现出了《庄子》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本文将这些人物大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真人,二是虚构的人或物,并试图从这个角度对《庄子》中的人物塑造作一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8.
今天是双休日,天刚蒙蒙亮,青青就起床了。他带上了“素材”本、日记本和两支圆珠笔,就出发了。青青来到作文知识童话城,朝东拐了个小弯,就向东南角的作文人物街走去。这条初级作文人物街上的人物,都是小学生写出来的。有男女老少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或只是坐着,或只是站着,不会说话,也不会动作,只是给人展示着身材、外貌、衣着等等。是刚学写作文的同学写的,他们只用介绍、说明的方法写人,所以把人给写“呆”了。青青觉得没劲,赶紧走进中级作文人物街,这里也有男女老少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常常是外貌长相有些特殊:爷爷、奶…  相似文献   

9.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常常要用其他相反或相对的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映衬,这种写作技巧叫做反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较多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并收到了积极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黄燕华 《青海教育》2014,(12):22-22
细节描写,尤其是人物的细节描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抓住了细节的描写,就能凸显人物形象,准确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凝炼主题的作用。人物的细节描写内容十分丰富,面面俱到是一种写法,侧重人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点进行细节描写,更是效果颇佳。注重细节描写指导,不失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来,反映国人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中国式"现象见诸报端,引发国人热议。"中国式"现象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现在的社会风貌,是"中国问题"的代名词。但无论是行人无视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还是民众普遍安全感、幸福感较低,其根源仍是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只有从这一点把握,才能正确、合理地认识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同时也被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关注.尽管世代学者的努力使意义研究取得了辉煌成果,但目前还是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或研究方法能够全面而无任何争议地揭示意义的全部内涵或真正意义.究其原因,意义本身及构成意义的各要素决定了意义的本质特性是动态的,人们无法完全把握.因此,"意义即使用"才是意义研究的最终价值取向.过度专注于对意义本身的挖掘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14.
区别词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它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语法学家的普遍的认可,主要是它和形容词的关系较为密切。文章从有争议的"高级"一词入手,分析了区别词在词汇系统中的独立地位。"高级"虽然可以受"很"的修饰,但只依照功能标准,不考虑意义的因素,就把它排除在区别词之外,还是有不妥之处的。  相似文献   

15.
"兴"是继"赋"之后产生的重要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使汉语言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尽管长期以来诸家各派对"兴"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没有学者否认"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内容形式建构上的突出作用。本文仅从兴语音律的铺垫性、制约性、重章性和交融性四个方面探讨了"兴"对《诗经》音律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7.
史诗精神与《三国演义》《水浒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人类对死亡的意识和逃避、抗拒,以及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死亡的无法逃避、不可抗拒这一心路历程的记录。史诗有其形成机制和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学现象的文化意蕴。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从重塑历史英雄开始,抒发了中国文化的无可归依的悲凉,具有史诗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性”和“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多层次,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涵义不同;反映人的深度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属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9.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0.
"传移模写"命题早在魏晋时期就已提出.但人们往往把."传移模写"看作画家的"末事"而不加重视.从.一超直入"的顿悟式审美体验出发,"传移模写"是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