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教育时报记者刘肖的作品集《走过》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走过》从刘肖1991年~2001年中采写的数百篇作品精选了50篇,共30余万字,并配有近200幅图片,全书分为5辑,每辑10篇,“绿叶对根的情意”中收录的是刘肖在《教育时报》策划并采写的重头报道,其中不乏在各级好新闻评选中的获奖作品。“听老师讲故事”选自教育时报的名牌栏目“100个教师的自述”,实话实说,原汁原味“与作家对话”是对冯骥才、刘震云、苏童、王朔、刘恒、陈丹燕等知名作家的专访。“约会主持人”是时报文化版的一组系列报道,对…  相似文献   

2.
《国际时报》是马来西亚东部地区一家著名的日报,1968年10月1日由马来西亚砂拉越州首府古晋著名华商、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先生独资创办。2008年《国际时报》创刊40周年之际,记者应邀前往马来西亚参加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亲身感受到这份华人报刊在当地社会和华人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东盟记联会议期间,我们同新加坡新闻界同行进行了广泛接触,发现他们对新闻学有一个“共识”,新加坡记联秘书林新进先生把它称之为“同步新闻学”,即新闻界与政府在重大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他们强调新闻实践必须适合新加坡的国情,反对照搬西方“新闻自由”的模式,不主张把新闻当成“第四种权力”与政府对立。林新进先生在新加坡记联机关刊物《报人》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加坡的新闻实践》的文章,综合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联合早报》(华文)和《每日新闻》(马来文)三家报纸的总编辑张业成、黎  相似文献   

4.
别再让作者“讨”稿酬楼宇然记得10年前笔者在经济参考报上看到一篇题为《累着写稿子,跪着讨稿酬》的文章,说的事情在标题已和盘托出。这种感受笔者也常有。去年一年,我这个通讯员在“老有所为”的驱使下,在各报刊发表稿件达380篇之多,自觉爬格子是一件挺快乐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报业市场早已被分割殆尽,《京华时报》此时出马能行吗?”“就目前的京报格局来看,《京华时报》很难分得一杯羹。”“对《京华时报》,担心也好,怀疑也好,害怕也好,都为时过早,咱们走着瞧。”……如果说在5个月以前,围绕《京华时报》的“横空出世”,世人大多还抱以迷茫、怀疑、观望的话,那么,5个月以后的今天,《京华时报》却将京报天下一分为四,引爆京城报业市场重新“洗牌”,这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刮目相看。人们常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京华时报》,打她5月28日“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一…  相似文献   

6.
任谢元 《青年记者》2016,(28):89-90
《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纸,因在早期日俄战争宣传报道中表现活跃,遂成为日本在华的官办报纸之一.该报从1901年12月创刊到1930年3月停刊,一直关注时局,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键事件中,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济南惨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其后日本一系列大规模侵华的前奏,《顺天时报》对其交涉和处理过程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关于《顺天时报》的性质,方汉奇先生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顺天时报》不但是日本人“学了中国人口气”、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办给中国人看的中文日报,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特务活动的秘密基地”.①综观《顺天时报》中有关“济南惨案”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表达方式和秉承态度,可以看出,《顺天时报》完全充当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华的喉舌和代言人.  相似文献   

7.
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东盟记联会议期间,我们同新加坡新闻界同行进行了广泛接触,发现他们对新闻学有一个“共识”,新加坡记联秘书林新进先生把它称之为“同步新闻学”,即新闻界与政府在重大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他们强调新闻实践必须适合新加坡的国情,反对照搬西方“薪闻自由”的模式,不主张把新闻当成“第四种权力”与政府对立。林新进先生在新加坡记联机关刊物《报人》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加坡的新闻实践》的文章,综合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联合早报》(华文)和《每日新闻》(马来文)三家报纸的总编辑张业成、黎德源和蔡诺尔·阿比丁的讲话要点,具体阐述了“同  相似文献   

8.
新近在《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一期上拜读了孔祥科先生的一篇文章《曹雪芹讲的哪里话?!》,对孔先生文中有关《红楼梦》中方言的有关问题的见解,敝人颇感兴趣且有同感,遂草就小文一篇,求教于各位学者、专家与喜欢读红的读者诸公。只是余少小出身穷乡僻壤,一向调笑戏耍者多是乡村野老,捧读“红楼”及研究“红楼”方面的文章少矣,文中言谈必文不对题,恐多编差,姑先作一揖,诚请各位高人勿以为笑则个。 孔文在“前记”中说,去年4月7日,南阳作家周熠先生在《河南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新春读“红楼”》的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了《青年记者》 2012年1月上刊登的《关于稿酬标准的调查》,颇有感触.我是个已届耄耋之年的农村土记者,这里想说几句关于“稿酬”和“记德”的浅识. 关于稿酬问题,自古至今,均有之.因为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劳动,一类是脑力劳动.后者并不比前者轻松舒适,论贡献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撰写一篇有分量的稿子,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0.
在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问题上,一向是五角大楼烧火,《华盛顿时报》鼓风。五角大楼最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刚给中国贴上所谓“潜在军事威胁”的标签,《华盛顿时报》就公开了2000年至2004年美国“商业”卫星偷窥中国军事情报的内幕,以期强化美国五角大楼的“中国潜在军事威胁”的论调。  相似文献   

11.
《印度时报》提醒“请系好安全带”——这是该报近日一篇社论的题目,副标题是“经济现在开始过山车式的起伏”  相似文献   

12.
张怀俊  张涛 《新闻知识》2006,1(11):39-41
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被誉为报界之奇才。在短短的五年新闻职业生涯中,写下了大量广受欢迎的通讯作品。邹韬奋曾回忆学生时代为远生通讯着了迷,说“每天跑进阅览室的时候,心里最盼望的便是《时报》上又登出了远生的北京通讯”,并认为“当他替《时报》作特约通讯的时代,实在是《时报》最有声有色的时代”。老一辈新闻学黄天鹏谈及远生通讯当时的影响时说,“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近阅《中华读书报》,有幸看到了《黎澍先生的两篇批评文章发表以后》的载文,颇有感悟,发人深省。黎澍先生于1951年在《学习》杂志上刊发了两篇得罪人的批评文章,一篇是批评吴泽的《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书中的草率和内容肤浅,例举了“三个显然由于草率而造成错误”,严正指出全书“所使用的文字也是粗疏到极点”,对“两千年来的历史人物下了很多很轻率的论断。”另一篇则是对侯外庐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论文《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中的瑕疵直言指误。黎澍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侯在文章中用了一些他自己独特的…  相似文献   

14.
老D看报     
安达  谢炎午 《今传媒》2004,(1):54-56
《西安晚报》2004年1月11日第3版的《“宝马肇事案”背后的声音》一文.集纳了《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齐鲁晚报》、《江南时报》、《外滩画报》等8家媒体的15篇经典时评,主要有“权威声音为何姗姗来迟?”、“谁该为传言辟谣?”、“公民有合理的怀疑权”、“把属于新闻的还给新闻”、“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李二我先生     
李二我先生李建永上午刚为我三岁半的女儿李雨书草成一篇《雨书先生》的小文,接着又写这篇《李二我先生》的大文。李二我先生尝自称“李二我先生”。作家张承志在《致先生书》中说:“我遵循中国人称‘主席,则不言而喻即专指毛泽东,称‘总理’则不言而喻意在周恩来之用...  相似文献   

16.
12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二版刊登一则题为《年底,该算算稿酬了》的消息。说的是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召开报刊社使用报酬收转工作座谈会,表扬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报刊,并对一些不按规定转付稿酬的情况进行批评。 读完这则消息,笔者颇为感慨,这也许是笔者在报纸上看到的第一篇专门催促“算算稿酬”的报道,虽然它涉及的  相似文献   

17.
风光一时的“中国公认名牌”评选活动,何以突然被国家有关部门勒令停办。请看—— 一篇近4000字的新闻调查《“中国公认名牌”谁公认》自去年11月4日在《工人日报》发表之后,《科技日报》、《羊城晚报》、《新华日报》、《亚太经济时报》、《扬子晚报》、《信息日  相似文献   

18.
杨春兰  左志新 《传媒》2016,(19):29-32
水皮,本名昌平波,拆“波”字为“水皮”.因“水皮杂谈”而走红,成为知名的财经评论家,从此,世人只知“水皮”而不识“吕君”. 1982年,水皮以“苏州高考状元”的佳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深造;1989年,与中国知名报人丁望先生一起创办《中华工商时报》,拉开了财经报纸进军“厚报时代”的序幕;2007年,被力邀入主《华夏时报》,成为《华夏时报》由“面向北京市场的都市报”改版为“全国发行的财经类周报”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9.
大约前年.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期间.有一位边远省份出版社的编辑不速而来,兴致勃勃对在病榻上的我讲:“我们总编来电话,先生的小说章我们包揽出版。不要您出书号费,一切费用全免。稿酬按规定最高的付给:”我不禁哑然失笑,回说:“多承厚意,实在感谢您和总编。不过您来迟了。”  相似文献   

20.
1996年5月1日,《深圳特区报》在“港澳台新闻”版上推出“香港名人专访”专栏,每周定期与读者见面,至1997年7月25日,已累计刊出了61篇专访文章。由于这一栏目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年多推出,设置新颖,采访难度大,各界名人分析香港形势,敞开心扉抒发爱国爱港之情,表达对香港未来充分的信心,很快得到了读者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第一篇专访《范徐丽泰的家国情怀》推出时,香港《文汇报》《深星时报》等报刊还刊出消息介绍。这个栏目已成为深圳特区报加大对香港新闻报道力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一个名牌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