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对人的存在状态有着深深的固恋,包含着浓厚的生存意识与处境意识,让读者体味到生命的厚重。芥川选择合宜的题材表达存在主义式的创作主题,其小说处处蕴涵着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体现了艺术是生存需要的存在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的近代作家中,芥川龙之介以创作高度凝练、蕴涵丰富的短篇小说著称。他选择短篇小说创作之路不是偶然的。深厚的日本传统文学修养,瞬间浓缩的理性人生观和苛求完美形式的艺术观,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创作道路。先天的不幸身世和后天的体弱多病等,也大大影响和制约了他的选择。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使他最终选择了短篇小说,并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在其逝世80年后的今天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性作家"。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国际化,可以从芥川文学国际化的具体表现入手,深刻剖析芥川的博学、芥川文学的特色和芥川文学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性,从而使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的积淀、条件和必然。  相似文献   

4.
《莽丛中》和《报恩记》是芥川龙之介众多短篇小说中比较特别的两篇,两个文本都是由多个主体的独立叙述而“拼凑”而成。一个讲的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强奸杀人案,一个讲的是看似“感人至深”的连环报恩计:一个是各自为自己说话、辩护:而另一个则是各自忏悔、赞美对方;一个是审判的故事,一个是“忏悔”的故事,一个是人性的自私,一个是人性的光辉——感恩。从表面上看《莽丛中》的叙事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性,主要人物间的叙述完全矛盾,留个读者无限空白和充满怀疑的故事。相对而言,《报恩记》则是一个简单得多的故事,由三个主人公同共完成的一个故事,三者的叙述互助补充,互为佐证,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故事。实质上,两者在小说形式上,或者说在叙事技巧上两者却有都相同的指向,体现了俄国文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有多篇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以芥川龙之介的五篇作品为代表,从作品主题意义域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叙事结构的设计变化、局部细节的充实丰富等方面采取细读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把芥川的小说与《今昔物语》中的原作作对比性研究,比较的结果是清晰展示出芥川把情节简单、主题意义域单纯、人物虚指、原色展示、不介入人物内心、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今昔物语》中的历史故事改写创作成情节复杂、主题意义域丰富、充分展示人物内心、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形象的现代历史小说,比较中让我们感受到芥川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芥川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他不愧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童国里的音乐家库拉巴库和诗人特库两个艺术家形象,认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芥川本人的艺术观;其次,通过对河童国里的"生活教"的探讨,明确芥川龙之介晚年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子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文坛上颇负盛名。他的短篇小说有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社会“人生比地狱还地狱”.在他众多的短篇小说中,《蜜桔》独树一帜,它是芥川作品中唯一的一篇对人生报以微笑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刘伟娜 《考试周刊》2013,(66):28-2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十多年的短暂创作生涯中,创作了《罗生门》、《鼻子》、《地狱图》等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受到了文艺界的高度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代表作,阐述其历史小说特点。  相似文献   

10.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写得简洁而逼真,具有较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他用近乎真实的白描手法体现了一种残酷的美,用冷峻辛辣的笔直逼人性中的丑恶。  相似文献   

11.
武凤娟 《快乐阅读》2011,(26):181-18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进行了浅析,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为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芥川龙之介分别是中日文坛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中日近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鲁迅曾在日本留过学,阅读和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他们都热衷于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文章结合二人作品分析集体无意识下人们的冷漠及这种冷漠对心灵所造成的危害:人性的沦落、人格的丧失、阴暗利己主义的盛行,以及二者作品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中心,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入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著名作家,是"新技巧派"(也有称"新思潮派")的扛鼎人物。在他坎坷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杂文、散文等,被日本文坛誉为一代鬼才。他的作品大多渗透了一种悲观、绝望的阴郁气息。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他的消极的人生观和对未来的迷惘与失望使他无法乐观地超脱于现实之外,而是执着于对人生的苦难的书写,执着于对世态炎凉的批判,执着于对人性弱点的揭露。人类生存的苦难与灵魂的孤独是他笔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七个小说人物的叙述入手,从对话和独白的角度来解释《竹林中》小说叙事的魅力,试图在小说文本与民间故事以及电影文本的比较之中寻找小说《竹林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良秀在强大的封建力量的重压下失去了人性,在火焚爱女的惨厉声中成就了其伟大杰作,最后精神失常而孤独自杀。鲁迅作品里的魏连殳经过孤独的反抗以至精神变形,走向了自我毁灭。主人公们在寂寞中的痛苦与挣扎未尝不是作者自身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回味与表达,他们对人类历史与现实具有的借鉴意义永远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7.
孙莉 《考试周刊》2016,(8):10-1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代表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历史小说,借古讽今。本文着重分析其作品《龙》,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与原典的比较,从时代、社会、女性学的角度探讨该作品的主题,加深对芥川的了解。《龙》和原典相比,故事中增添了女性形象,且故事的结局也不同。这些不同在使得小说情节更丰满的同时,也使得故事有了更深的含义。谣言的广泛传播,以及最后的龙的出现实际上表现了平安时代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处于边缘的女性对男性的报复、胜利。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地狱变》,评论界对其主题的探讨主要存在这样两种倾向:其一,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以画师良秀一生的不幸遭遇来揭露"地狱"的惨状以影射现实;其二,这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高度礼赞画师为追求艺术的至上境界不惜牺牲人伦,甚至人的生命,这是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使然。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偏离了作者的本意,第二种观点比较接近作者创作的实际情况。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追求的是观念中的"唯美",而无视这种追求过程中所暴露的人性缺陷;"地狱"是不健康的人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地狱变》,评论界对其主题的探讨主要存在这样两种倾向:其一,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以画师良秀一生的不幸遭遇来揭露"地狱"的惨状以影射现实;其二,这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高度礼赞画师为追求艺术的至上境界不惜牺牲人伦,甚至人的生命,这是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使然。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偏离了作者的本意,第二种观点比较接近作者创作的实际情况。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追求的是观念中的"唯美",而无视这种追求过程中所暴露的人性缺陷;"地狱"是不健康的人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在"西洋憧憬"与"回归传统"对立冲突的语境下,受困于"人工"(理性)与"自然"(感性)的二元悖论,成为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一条主线,其核心内容为"困顿与超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自我主体性的审美启蒙;2.对西方拯救主义的质疑;3.拒绝世俗化的平庸,追求永恒与崇高。"芥川之死"具有反思现代性问题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