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形象的传播不仅是政治性的、经济性的,也是语言性的。由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国家形象修辞是一个主体间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可能借助网络条件,将中国网民“人口优势”转化为国际社会的“民意优势”,是否可能造就我们的国际“意见领袖”,是否可能克服听者预设中的“文化猎奇者错觉”,是否可能对国家形象元修辞“重新符号化”等等,都将影响中国国家形象修辞意图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高度依赖语言,在国家话语体系内探索如何用语言建构国家形象的相关议题正逐渐升温。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新修辞学中的认同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中国日报》2022年北京冬奥会系列报道语料库,深入考察北京冬奥会外宣话语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塑造效果。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外宣话语建构理想中国国家形象提供值得借鉴的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并在国际环境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关国际形象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热点领域。从国家形象研究本身而言,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国家形象理论体系,而政府作为国际公关的最主要主体,在型塑一国国家形象时,更是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可以间接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国家形象宣传片因其直观、强表现力、感染力等越来越受到各国喜爱,成为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视频中往往涵盖历史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历程等,这些可以全面展示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配合音乐渲染和文字解释,增加视频的渲染力,达到传播国家形象、宣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多模态隐喻是语法隐喻到认知隐喻的转变,是单模态(语言)到多模态(图像、音乐、声音、气味等)的转变。该文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以金砖国家形象宣传片《金色未来》为例,研究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类型有哪些,以及国家形象是如何构建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论框架,第三部分是多模态隐喻构建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研究发现,该宣传片主要运用旅行隐喻、本体隐喻、容器隐喻、共现即共存隐喻、改变是动力等隐喻类型,以及单个实体代总体的转喻。通过视觉、语言、音乐三种模态,共同构建出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司马辽太郎为了维护日本国家的形象,一方面对日本近代史中有关侵略战争的重大问题予以否认和淡化,另一方面尽量从历史中寻找闪光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正面描写,树立日本国家的美好形象。他的作品和观点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司马史观”,成为自由主义史观的代名词。司马史观的流行,实质上是日本国家和社会政治思想右倾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是有效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南方周末》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南方周末》能够敏锐捕捉30年来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状况,对其做及时而准确的提炼概括,从而把握了国家形象的灵魂;此外,《南方周末》坚持以"新年献词"的方式,编织对国家的宏大叙事,谱绘了国家形象演变的图谱;最后,《南方周末》通过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作深度报道,成功刻画了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层劳动者的真实面貌,这是对主流官方话语传达的国家形象的有力补充。《南方周末》正是以这些方式,另辟蹊径,独开窗口,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更加真实、全面、深刻,而富有质感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运用语用软件Antconc3.2.1,将美国经济史与历届总统就职演说辞相结合,分析其经济政策修辞的同一策略,认为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是西方修辞术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修辞术维护自身权利的指向。为了达到良好的劝说效果,演讲者需要与受众实现同一,并以此为契机增强演讲的诉诸力,进而为经济政策的变革性演进提供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塑造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是国家政府机构和大众媒体的事,然而其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市民社会的日益兴盛,民间传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将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博客中的意见领袖现象分析——以新浪的房产博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经典概念之一,它本是属于人际传播的概念,网络博客的出现和发展,使博客意见领袖得以产生。博客意见领袖和一般意义上的意见领袖在概念、特征和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以新浪的房产博客为例讨论博客中的意见领袖现象,对博客意见领袖的类型、生成、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奥运背景下,《泰晤士报》对中国的关注显著上升。《泰晤士报》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基本态度是客观的,但偏见依然存在,倾向性比早期更为突出。《泰晤士报》中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表现为"去政治化",政治议题的比例大大减少,经济议题报道量居首位。在报道方式上更加注重策略,针对性加强,对华政治报道的倾向性表达更加隐蔽。  相似文献   

11.
白皮书作为代表政府立场的官方文件,在国家形象的自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以2010至2018年间涉及民族事务的白皮书英译本为语料,基于语篇-历史分析视角(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聚焦白皮书在建构国家形象过程中凸显的主题词,结果表明政府白皮书主要通过建构策略、转变策略以及维持策略来建构发展与统一的国家身份,充分展现出我国政府重视民族自治,强调各民族间的平等、繁荣和团结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国家形象观教育的建构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形象观教育是依据新形势提出的新概念,其实质就是国情教育在新时期的表现,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施动者,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外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建构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基于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对最近两年来中国面向东盟的英文新闻报道及相对应的中文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在新闻编译中多采用时空建构、文本素材选择性采用与标示性建构等策略来对原文进行翻译叙事重构,突显能彰显良好国家形象的叙事,弱化与国家形象建构关系不大的叙事,在国际语境中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政治语言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用来交流政治信息的语言.为了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政治主体在运用语言时会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段。以十七大报告的汉英翻译来研究修辞的特点。在进行政治语言翻译时要注重语言上的修辞实现一种政治上的修辞,以体现国家实力的文化的“软权力”。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危机传播中,需要运用形象修复文本与利益受损的受众进行沟通.通过对腾讯和360两家公司爆发的“3Q”之争后分别发表的公开道歉信的对比分析,两家企业主要使用的修辞策略有:寻求支持、修正行为、直接道歉、转换框架等.但腾讯的形象修复文本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与谴责,360的形象修复文本获得了更多的直接或间接的理解、接受和支持.效果分析显示:直接道歉策略和修复文本的有效性不一定成正相关,典型道歉标记往往更符合公众的接受心理;而及时的修正行为更可以增强形象修复文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外军事培训工作以培养知华、友华的外国军事人员为宗旨,是国家外交、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国情”课的教学为例,探讨了在对外军事培训中传播和提升国家形象的原则、策略及方法。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不仅要客观全面介绍我国基本国情,还要及时准确讲清国家战略方针,开诚布公解读热门敏感话题;在国情授课内容选择上,应当坚持实事求是、详略得当、“和而不同”、与时俱进,让“中国故事”更有亲和力、说服力;在国情课堂授课形式上,要善于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灵活运用教学前沿理念,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国家形象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连年增长,对留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紧迫性也不容忽视。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传统文化》是该校针对留学生开展的概况类课程,其课程设计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教学改革思路,践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重构文化课程内容,融入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多样化教学法提升课堂效率,为培养理解中国国家形象、认同中国文化、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云红 《考试周刊》2012,(45):14-17
本文主要阐述修辞论辩中长期被忽视的信誉论辩、情感论辩概念。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是修辞论辩不可或缺的成分。当对立观点平分秋色,不分轩轾,处于胶着状态时,这两种论辩往往起到区别胜负的至关重要作用。本文对奥巴马就职演说的这两种形式的论辩进行文本分析,彰显修辞论辩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王钢 《巢湖学院学报》2022,(4):135-141+148
期刊封面通常是图像和文字符号相结合的多模态语篇,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视觉语法理论为框架,对2012至2021年《北京周报》科技主题封面的多模态符号展开意义分析,考察图像符号的视觉框架设置,结合图文符号揭示中国科技形象的意义生成及其传达。研究表明,《北京周报》科技主题封面主要运用了创新、驱动和赋能三种视觉框架,借助视觉语法的再现、互动和构图三大元意义,展现出科技形象的现实图景,创新了科技形象对外传播的视觉符号,建构了与时代共融的中国科技形象。  相似文献   

20.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对习近平主席2018APEC主旨演讲语篇(英文版)进行及物性分析,目的在于揭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语篇是如何通过及物性过程的使用,将中国构建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研究发现,习近平主席演讲语篇主要通过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表征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并将中国构建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