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本文认为邓小平理论的起点范畴是“人民需要” ,主体范畴是“发展生产力” ,终点范畴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正是以这三个主要范畴为框架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辨析     
本文探讨生产力问题,认为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理论上对生产力的阐释却是不科学的,由此造成的理论盲点是:社会生产被片面地理解为物质资料的生产;知识分子长期被排斥在生产力首要因素——劳动者之外;生产力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出现了错位;社会主义失去了建设精神文明的生产力根基。在实践上,直接导致了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和“一手硬,一手软”的错误。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生产力作了新的阐释,为人们观察、思考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相似文献   

3.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思想、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现代科技与经济关系的新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崭新论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进一步阐述了小平同志率先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一、新一代中央领导同志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重要意义1991年5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讲话中指出:“现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  相似文献   

4.
一、生产力系统总体开放和经济整体开放 80年代以来对生产力范畴由“两要素”、“三要素”的研究,进入生产力系统结构的研究,形成生产力“多要素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后来,逐步转移到生产力系统包括哪些要素的研究。这只能说明生产力是一个发展开放的系统。生产力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并且是一个总体开放的系统。从生产力发展史的断代分析中,生产力系统要素的数目在不增加,并在一定阶段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的思想和“三个有利于”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期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运用“三个有利于”理论的重要成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综合国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邓小平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有关“绩效”与“财政绩效”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在公共行政领域使用“绩效”既念,形成所谓的“政府绩效”的概念范畴。按照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的定义,政府绩效,在西方国家称之为“国家生产力”“公共生产力”“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效率、效果、效益和效能,  相似文献   

7.
因果范畴是人们较早认识的一对范畴。黑格尔在因果范畴上提出了“导因”的思想,认为大结果不可能产生于小原因,这样的原因至多是一个“导因”或外在的激发,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精神”的,这对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是富有深刻启示的。特别是黑格尔指出应用相互关系时要有“中介”,这个思想对我们阐述生产力、生产关系之相互作用,解决人和历史规律的悖论关系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在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上充分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生产力”是二的基础和前提;“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同“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先进化”是二的灵魂和保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二的辩证关系,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讲授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剩余价值范畴的有关论述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应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统一的角度讲授资本范畴,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讲授剩余价值范畴,同时应引导大学生把资本、剩余价值范畴与剥削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一切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物质前提。列宁曾强调指出:“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的最活跃、最革命的物质内容,是决定生产关系的东西。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因此,我们考察任何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时,总是首先考察物质内容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情况,“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理论中的生产力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这个范畴,并不首创于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已经广泛地为马克思的前辈们所使用(魁奈、斯密、李嘉图、李斯特等)。而且在这些经济家的著作中,生产力所表示的意义又是不尽相同的,生产力已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范畴,甚至有的经济学家还标榜自己的经济理论是关于生产力的学说。然而,马克思以前所有的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总体上说来却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时,也沿用了生产力这个范畴,不过是在经过重新理解后,才纳入了自己新的世界观体系之中。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生产力始终是他借以说明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全部意义的一个主要范畴。也就是说,生产力这个范畴,是马克思建筑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经济理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产力三题段士云一、生产力的定义问题谈到生产力,学者异口同声的定义是:“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对象世界(自然界)的实践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自然界...  相似文献   

13.
资本虽然是一种生产关键,但它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直接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力属性,另一方面具有表现为所有关系的生产关系属性,本文试图通过论证资本的两面性,来重释当前学术界关于资本范畴究竟是一般范畴还是特殊范畴,以及要不要将资本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纷争,文章不仅从多层面阐述了资本两面性的客观存在,而且论证了资本范畴即是一般范畴,又是特殊范畴这个“亦此亦彼”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条根本性的思想。这个标准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生产力标准。历史唯物主义把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衡量和评价一切社会制度和人们社会活动的根本尺度。“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正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命题的必然结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所体现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是蕴含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智慧结晶。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精髓。而“三个有利于’则是这个精髓中的核心和灵魂、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利用各种组织形式来实现公有制,不仅能解除人们“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疑虑,更能折射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光辉。社会主义的目的除了消灭剥削和压迫外,更主要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三个有利于”不仅具有真理性,更具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15.
晓亮同志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两篇讨论“生产力”范畴中包不包含精神因素的文章(见《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1983年第9期)。这两篇文章对于学术界深入探讨“生产力”范畴,科学地分析、研究它的内容、结构,不无重要意义。我们读了晓亮同志的文章很受教益;但对他在这两篇文章中所发表的基本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6.
一、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看生产力相当长的时期以来,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往往是离开生产力,仅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和概括,一味地从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这是不全面的.邓小平同志首先从生产力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373页,)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邓小平同志还多次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第63页)这些都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相似文献   

17.
在讲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专题时,遇到了许多理论上正在讨论的问题,现作如下的简要介绍。一、“社会基本矛盾”这个范畴是不是科学的?“社会基本矛盾”,现在都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来使用,但这个范畴是不是科学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是科学的。(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得出的“总的结果”,毛泽东同志把这一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称之为“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作为“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来.这是党中央对科技进步观念上的新突破,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技是生产力,而包括科技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政策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必须深化包括体制在内的各项改革,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生产力就会变得更加活跃.   ……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探析其生态价值,还原其真实意义,维护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补充、完善现行生产力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生产力实体要素、生产要素的构成论述了“自然”这种生态系统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工业生产生态化的设想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条件、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成人教育范畴中的“成人”具有三重意蕴。首先,它是面向成人、为了成人的教育,这是成人教育范畴由以存在的对象所指;其次,它也是成为“人”的教育,使成人学习者学会成“人”的教育,成“人”构成了成人教育范畴的目标指向;第三,它亦是使成人学习者“成为”一个人的教育——即“成”人的教育,这是成人教育范畴的过程属性。“成人”的三重性是理解成人教育范畴的逻辑前提。成人教育研究和实践必须紧紧围绕着“成人”、成“人”、“成”人的三重特性,才能使成人教育真正体现自身的独特性与“合法性”,才能使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筹划取得符合自身特性与运行机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