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曾告诫我们:“记者要养成分析的习惯”、“记者要善于比较”。分析比较是研究客观事实和矛盾运动的一种常用方法。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于搞好广播宣传工作关系极大。分析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事物的联系,分析事物的发展动向。首先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的矛盾很多,我们要用分析的方法,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作为宣传报道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奖从1991年开始评选,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历届电视获奖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思想挖掘,还是报道视角、手法创新都有独到之处。从近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结果来看,新闻素材的"选"和"题",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成败的关键。"选""选"指的是对新闻素材的选取。身边事物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而事物中存在的矛盾,应该成为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标杆。这里说的矛盾是广义上的矛盾,是指在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存在矛盾的素材,没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和显著性,当然也不可能有趣味性。过  相似文献   

3.
李宁宁 《青年记者》2009,(16):63-63
深度报道贵在“深” 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无味。快速透视力又来自采访的深入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不深入采访,不做扎实的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大的本领也没有办法把事实看准、点透。但是,有了丰富的材料,没有透视能力,  相似文献   

4.
用“衡”、“看”、“想”的办法筛选材料,即:衡量一下报道对象是属于哪一条战线、哪一个方面的人物、事物?看看他(它)所归属的那一条战线、那一个方面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矛盾是什么?想想在自己已掌握的素材中有些什么与解决那个问题、矛盾密切相关?这同记者素养的重要方面——“情况积累”有相通之处。 “情况积累”或曰“积累情况”是指记者知道各行业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所分工报道的  相似文献   

5.
一、为什么提倡深度报道近几年,报纸、广播、电视等都在提倡深度报道,大力鼓励记者去攻坚。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主要是由深度报道本身的特点和时代需要所决定的。深度报道将新闻事件汇入事物发展的巨流之中,运用分析思辨的手法,着重揭示其表面现象背后潜藏着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分析内外矛盾的演变,对事物变动的走向进行跟踪、预测。深度报道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写是什么,而在于写为什么。它不属于一般的反映性、再现性新闻,而是理解性、剖视性新闻。它要求充分展示新闻事实的实质,不囿于一人一事一地一物,而是将个别事态嵌入事物发展的总体中,通过背景、前景的解释分析,揭示蕴含之深意。因此,深度报道一般都具有题材重大,引人注目;纵关横连,有果有因;透过现象,触及本质;分析深刻,富有预见的特点。其反映的往往是社会舆论中  相似文献   

6.
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总会对与职业有关的事物特别敏感,就象建筑师对于房子,驾驶员对于道路。同样的道理,记者也对新闻特别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长期对与职业有关的种种事物密切注意的结果。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大脑皮层对于特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记者才能撇开其他事物,专注地、清晰地、比较正确地反映周围环境中的特定事物。注意可分两种:一是有意注意,二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怀有预定目的、自觉加以坚持的,一般记者都知道它的重  相似文献   

7.
卢平 《新闻前哨》2005,(9):34-35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国企民有化与民企公众化、扩大就业与加速工业化、富裕化与两极分化等一系列矛盾开始显现。有经济专家称,中国经济进入了全面悖论的时代。各种利益和矛盾的交织,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热点。这既给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也使报道面临诸多陷阱。处理不当,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使热点变难点;处理得当,则可使热点成为突破点,矛盾得以化解,事物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记者每天都在接触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但记者的报道不应是被动地接受采写对象提供的材料,而要通过自己思想的过滤和筛选,去伪存真,去芜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并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要求记者有一双超乎常人的“新闻眼”。没有“新闻眼”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9.
南斯拉夫著名新闻工作者莫舍·比亚德有一句名言,说新闻记者是“万能的无知者”,这是很有见地的警策之言。记者每天接触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对这些事物要迅速而又正确地作出评价和判别,就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新闻事件中大多存在着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矛盾,它的外在表现是新闻报道中所反映的不同事件、人物、情感,观念等方面的对立与冲突.矛盾分析法是记者采写报道时认识事件的重要手段,抓住了矛盾冲突,也就抓住了报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山东冠县网吧关闭事件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很多记者深入现场调查,写出很多有深度的报道。但阅读一些报道发现,有记者为了顺畅、可读,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不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和记者是一对矛盾。他们有同一性,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报纸服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有对立的一面,一方写稿,一方编稿.由于经历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接触社会面不同,业务水平不同,很可能认识上有分歧,有矛盾。事物在发展,矛盾在发展,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3.
四、深度报道常见的几种形式及采写方法 苏若舟撰文认为,深度报道常见的形式有如下6种: ①多因多果式的报道。记者注意到,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现实的直接原因,也有历史上的原因;有稳定因素,也有临时因素。因此,记者在报道复杂的社会生活时,摒弃了用二值逻辑、一因一果的方法认识、反映事物的思维方法,而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多因多果式的报道,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谭炳燕 《新闻窗》2010,(2):54-54
新闻眼是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一个形象比喻,记者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一件别人也许感觉司空见惯的事件.记者却要善于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写成稿子。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的新闻事物是一个开放的、多义的客观存在,只要不失实。记者对它的认识可以浅尝辄止,也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深入。围绕着向新闻事物真实的更高层次拓展,受众认识上的空白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全面和深刻。那么,记者必须通过什么手段,拓展哪些信息。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这一节我们就介绍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记者这种职业,每天面对的是万花筒般的世界、万花筒般的事物、万花筒般的采访对象。如何在万花筒中捕捉最绚丽的画面,这就需要记者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有了一双“新闻眼”,表象中能看出精彩,看出本质和内涵;有了一双“新闻眼”,就会在有些同行对同一事物还处于淡漠状态时,你已经酝酿出一种冲动。 表象中看出精彩,就是在同样的题材中你的眼光高出一筹。或者这本来是个新闻,但有人是见多不怪,有人是不以为然,有“新闻眼”的记者在这种常态下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有眼光。以1995年中央级报纸的几篇新闻为例,《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7.
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最难于把握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度。度,是事物保持某种特定质的量的界限。早在1817年黑格尔就讲过,“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如何把握度,攸关成败。  相似文献   

18.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最难于把握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度。度,是事物保持某种特定质的量的界限。早在1817年黑格尔就讲过,“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如何把握度,攸关成败。  相似文献   

20.
“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事物显示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新闻报道中的“动”,既体现记者的思维是否活跃、敏捷,也反映记者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具有穿透力,同时也反映新闻媒体是否能够牵动读者、链接杜会、影响受众,以及新闻报道、媒体版面是否群活、可读、吸引人、因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每年报道“两会”的激战中,追求“互动’理念,采用‘互动’、“联动”的方法,充分、全面地报道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生动、形象地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互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