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排名时,第十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  相似文献   

2.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他参加了一个小学学生聚会(周武曾任该班班末任)。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沉思.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十年时间对几百个学生的跟踪调查.他终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就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教育是直面人的成长的,德性的培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教育不应该是灌输、控制、否定,也不应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应是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和提升,应体现为唤起学生成长的内需,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予学生成长的助力。德育需要回归“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8,(67):1-2
小学德育体系中生活与成长教育的实施要走近自然,开展德育;走进社区,开展德育;走入内心,开展德育;推行良好心态的工程建设;推行成长记录教育模式;发挥课程作用输送成长价值,实行德育生活化,增强德育的实效作用。本文从生活化教育理论和成长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学德育体系中生活与成长教育的实施要实现生活化教育与成长教育。  相似文献   

5.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他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德育为先、教育要顺其自然、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及教育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观点,对于今天我国的学校德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德育要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要善于启发儿童,要寓德于行和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我国对人才的培养一直强调德才兼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也始终坚持以德育人,德育为先。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受到波及,如何加强德育已经成为无法回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初中学校成长型德育是指:以初中生的精神成长为核心,构建“德育成长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双轨并行,以期实现学校德育的大课程化。在实践中,学校对德育内容进行系统融合,坚持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持续培育,打破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德育的壁垒,谋求精神成长的大发展,走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欣赏型德育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德美、育美欣赏过程中的“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中道德美和教育形式美的呈现去“涵泳”学生;设计审美、立美化的活动以使学生成长为德美兼备的时代新人;强调运用艺术手段对德育进行审美化改造,变“外求”、“他塑”的“灌输型”德育为自主感悟的德育。  相似文献   

9.
刘大伟 《生活教育》2015,(5):114-115
家庭、学校、社区是幼儿德育成长的三个重要环节。通过相关德育课程的开发,将三方德育的功能协同发展,对幼儿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德育资源是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因素.教师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德育资源的井发与利用是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理想路径,因为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提高教师对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认识,对促进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小学德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他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提出了德育为先、教育要顺其自然、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及教育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观点。他的这些主张,对于今天我国方法简单、脱离生活、情感缺失的学校德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我们诸多启示:德育要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要善于启发、寓德于行、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行为习惯在各自成长经验中自然形成,蕴含丰富的道德因子,而其成长经验又呈现"多源"与"异质"特征.这意味着学校德育需要与青少年成长经验相连结,寻求异质中的同一德育价值观,这是德育新的生长点.要实现青少年成长经验的德育价值,需重视并挖掘青少年多源和异质成长经验,提升其对自我成长经验的有意注意,并运用叙事德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省思能力,最终实现其道德人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行为习惯在各自成长经验中自然形成,蕴含丰富的道德因子,而其成长经验又呈现"多源"与"异质"特征.这意味着学校德育需要与青少年成长经验相连结,寻求异质中的同一德育价值观,这是德育新的生长点.要实现青少年成长经验的德育价值,需重视并挖掘青少年多源和异质成长经验,提升其对自我成长经验的有意注意,并运用叙事德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省思能力,最终实现其道德人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德育,学校的育人之魂。大多数学校都很重视德育工作,将德育摆在各项工作之首。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从学生自进小学起一路"德育",学校德育工作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什么印记?在成长的季节里,我们需要静待花开,需要给学生的成长留下时间、空间,需要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与灵魂,更需要将学生一刹那的感动和触动铸成德育成长的印记。德育不仅仅是当下,更是未来。让我们德育为学生成长留下一种关怀,一种习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让德育为学生成长留下坚实的脚印。  相似文献   

15.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他参加了一个小学时代的学生聚会(周武当时任该班班主任)。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对几百个学生的追踪调查,十年的跟踪记录,他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  相似文献   

16.
陈瑞棠 《辅导员》2012,(12):77+72
进入21世纪,"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校本德育课程成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了"立德正行,快乐成长"的德育理念,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和实施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端正的行为,在快乐中成长。一、构建《快乐成长存折》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立德正行,快乐成长(一)精心规划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立德正行我们开设了《小学生快乐成长存折》校本德育  相似文献   

17.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 ,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 ,他参加了一个小学时代的同学聚会 ,(周武当时任该班班主任 )。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 ,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 ,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 ,相反 ,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 ,让周武陷入了沉思 ,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十年的跟踪记录 ,几百个学生的跟踪调查 ,他终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 ,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教育视角,系统研究了儿童成长发展的教育规律。其中对劳动教育作过精辟论述。他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背景下,以课本为依据、以笔纸为方式、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德育评价的需要,成长记录袋在德育中的应用是对德育评价的改革和探索。德育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在某个思想品德成长阶段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包括学生的优秀事迹、活动资料、所获奖励、获奖作品、优秀劳动成果等。成长记录袋评价在使用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品德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了"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周武发现的。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700多人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