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军的军史资料中,有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朱德总司令在机枪训练班上的讲话》。这是我军最早的摄影家,原四野副参谋长、中将83岁高龄的苏静拍摄的。这幅照片从拍摄到冲出胶卷,洗出照片历时三年余,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曲折故事。 1933年2、3月,红军开始了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法,在大龙坪消灭了国民党第52、59两个师。击毙敌一师长、生俘敌一师长,缴获了一批蒋介石刚从外国进口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一批新式的轻机关枪。这挺轻机关枪在当时是现代化的武器,但红军却不会使用。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在反“围剿”胜利结束后决定办一个机枪训练班,请俘虏的国民党士兵来训练红军,在江西遂川,机枪训练班开学了。苏静时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员(参谋)。他是福建海澄(今龙海)县人,1932年参加红军,此前曾因生活所迫出国到缅甸谋生,在小学教书时学会了照相。苏静参加红军后成为当时红军中唯一会摄影的人。红军从遂川的天主教  相似文献   

2.
在我军的军史资料中,有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朱德总司令在机枪训练班上讲话》。去年10月26日.上午,在北京由中国新闻学会军事摄影委员会以《传统与现实》为题的我军老、新摄影工作者座谈会上,这张照片的作者、83岁高龄的红军老战士(我军最早的摄影家,原四野副参谋长、中将)苏静向我们讲述了该照片从拍摄到冲出胶卷、洗出照片历时三年余,经历了25000ffi长征的曲折教事。1933年2、3月,红军开始了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法,在大龙评消灭了国民党第52、59两个师,击毙放一师长、生俘敌一…  相似文献   

3.
61年前在福建参加红军的苏静(图一),是我党我军新闻摄影工作的开拓者。他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将军衔,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军事摄影委员会近日召开的“传统与创新”军事摄影座谈会上,83岁的苏静讲述了他1934年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开始拍摄新闻照片,到1935年才冲出胶卷,1936年冼出照片,历时3年有余,经过25000里长征的曲折而奇异的故事。苏静是福建人,幼时在缅甸谋生时学会照相,1932年回国参加红军。1933年2月他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在遂川县天主教堂里搞到了一台老式的、只能照6张底片的照相机。此时,他所在的军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独臂将军 1933年春深时节,第四次反“围剿”战斗正酣,国民党出动精兵强将包围了江西草台岗地区,企图消灭红三军团.周恩来、朱德当即下达作战命令,对外部的围困之敌发起进攻.时任红一师师长的彭绍辉奉命攻打国民党第59师的侧翼,配合主力消灭敌人.  相似文献   

5.
从1930年至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敌人前四次“围剿”均被粉碎了。但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被迫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本组史料,系从馆藏国民党重要军事档案中选出。它反映了敌人第三次“围剿”失败后的部分战况,记录了反动派的反革命策略和罪行。透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尽管国民党反动派费尽心机,制订了一整套“围剿,红军的策略和计划,但由于红军的战略战术正确,国民党反动派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保持史料原貌,凡史料中对红军的诬蔑之词,均未改动,请读者鉴识。各份文件标题,亦系编者所拟。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趣味     
红军的第一张报纸——叶报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张报纸是——叶报,就是用植物叶子做成的报纸。报纸的创始人是一个叫郭小才的红军战士。 1930年8月下旬,蒋介石指令何应钦拼凑十万兵力,以江西省长鲁涤平为总司令,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12月下旬,在毛泽东和朱德的亲自指挥下,红军一举粉粹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歼灭敌人9000余人,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历史上,“西安事变”前10年发生的一起由朱德与国民党高级将领16军军长范石生建立反蒋统一战线堪称一绝。她使遭到围剿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获得了喘息之机,又为“湘南暴动”起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重大作用。现依据中共汝城县委已解密的党史档案,披露其内幕。一、朱德秘密赴约途径濠头脱险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率起义军余部来到与汝城交界的江西崇义上堡练兵。11月2日,朱德给国民党16军军长去了一封长信,当月17日收到范石生的回信:“青城一别匆匆数载。胸怀救国救民大志,远渡重洋,寻求兴邦立国之道,而南昌一举,世…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方案,名曰“铁桶”计划。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共产党员莫雄将这份绝密情报及时交给我党地下交通员项与年,项与年历经艰难,来到红都瑞金,将绝密情报交给中共中央领导人。党中央获此情报后,立刻作出了大转移的决定,使10万红军脱离了险境,国民党“铁桶”围剿计划落空了。  相似文献   

9.
这是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当时驻扎在福建“剿共”的十九路军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签定了“联合抗日反蒋协定”。由于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使这一“协定”不能实施,联合反蒋反日统一战线中途夭折,其结果导致了福州政府士崩瓦解,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全面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一插曲终成为一首红色悲歌。  相似文献   

10.
王素霞 《湖南档案》2009,(11):36-38
时任国民党第9路军第18师中将师长的张辉瓒在“围剿”红军时被活捉,引来了30年代初的一次国共谈判。这次国共谈判进行中,张辉瓒却意外遭砍头处死,这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李璐  张晖 《北京档案》2016,(10):54-56
1934年10月,因临时中央“左”倾错误,致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为了保存革命的“火苗”,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踏上长征之路。从档案馆现存的档案史料记载中可知,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不仅保证了红军在长征中军事战略行动方向上的正确性,使红军在危急关头转危为安,而且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军事、政治上的逐步发展与成熟,是保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参加《中国经济情报》和《中国农村》的编辑出版活动20世纪30年代的革命形势十分艰险,苏维埃地区正在进行土地革命,而国民党政府则调集大军一次次地进行“围剿”,到1934年反对第五次“围剿”失败,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弥漫,从1931年到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这样严重的历史时刻,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不畏艰险,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斗争。共产党秘密党员、著名学者陈翰笙当时担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利用这一公开身份,广泛组织农村调查。他们以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证明…  相似文献   

13.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是1931年红军胜利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次围剿后,毛主席写的词。词中提到的张辉瓒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师长。张辉瓒被红军活捉、第一次围剿被打破的喜讯,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士气。可是,国民党反动派,非常害(?)的人民得知这个消息,实行严密的封锁。当时,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陶菊住在汉口,他曾久任上海《新闻报》驻长沙、汉口的记者,消息极为灵通。陶菊隐同时也是天津《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老朋友,《大公报》就邀请陶菊隐写寄自汉口的特约通信。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围剿”红军惨败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1931年9月,中央主力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使赣南和闽西这两大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江西、  相似文献   

15.
夏雪 《湖北档案》2010,(11):35-35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因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不得不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中共中央等机关也随车行动。苏区国家银行与财政部一起编人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由中央政府总务厅长袁福清任大队长.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任政委。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正当蒋介石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反共“围剿”的紧要时刻,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把本来对着红军的枪口掉转去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在祖国东南海疆的福建,树起了一面抗日反蒋的旗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简称福建人民政府)。这就是福建事变。今天,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总结历史教训,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李尚志 《新闻记者》2003,(10):53-54
新闻的战役性报道往往需要事前作些谋划和准备。为了作好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报道,我们在事前作了许多策划和商量。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排斥和打击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正确路线的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丧失,中央红军不得不于1934年10  相似文献   

18.
1934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5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在这种险恶形势下,一份绝密情报送到瑞金。使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  相似文献   

19.
刘小梅 《档案时空》2014,(11):11-14
这是1932年盛夏发生在上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晨,上海警备司令部对面的霞飞路,新来了一位中年相士,他的身旁放着一只画有太极八卦图的旧木箱,头戴黑色礼帽,三绺短须,鼻梁上架着一副铜框眼镜,着咖啡色竹布长衫,飘逸脱俗,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他叫卢志钦,是中央苏区的特工人员。原来,第二、三次反“围剿”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红军高级指挥员使用的地图是从地方保安团缴获来的,误差很大,给战术决策带来了不少困难,也使红军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牺牲,为了对付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红军总部急于要找到湘、赣、粤、闽等省的军用作战地图。  相似文献   

20.
刘一丁 《新闻实践》2004,(10):62-63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挫败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