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孙晓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78-84
在中国现当代诗人队伍中 ,牛汉被称为“世纪常青树” ,其 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愈老弥坚的趋势 ,并在众多“归来”诗人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对于牛汉而言 ,苦难的历史记忆不仅没有消磨他的生命意志 ,反而再次激活他的个性和诗性 ,他努力完善和创建着自己的诗歌观念、诗歌哲学体系。这体现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超越有限 ,追求无限”的空间哲学意蕴。 80年代以来 ,牛汉诗作中的时间性被日渐淡化 ,他有意识地将个人的诗绪转化为立体的空间意象 ,把时间空间化 ,以此来完成精神的游牧 ,在空旷的无界限的场内 ,诗人不断地超越自我 ,奔赴“远方”拓荒 ,追求自由丰美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诗人韩作荣在1986年之后的创作道路,曾相继发生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在告别以往创作基础上发生的语言蜕变,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进入无言的状态与生命的逍遥.而作为一种过渡状态,韩作荣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创作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郑轶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2(5):64-67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重庆儿童诗歌的发展进行梳理,从诗人队伍、创作成就、艺术特色与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并认为这个时期是重庆儿童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重庆已成为当代中国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当前重庆儿童诗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只有诗体重建,才能实现重庆儿童诗歌在创作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李文利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2006,(4)
一、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及特点㈠命题趋势⒈试卷结构:2005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些省市围绕课程标准对考试形式做了深入而有意义的探索。个别省市采用了开卷考试的形式,部分省市涉及到了听力考试。但绝大部分省市仍然包括三大块: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2006年中考仍将延用这一结构形式。⒉在命题的过程中,命题人会更注重对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将更多在实际运用的题型中得到体现。表面上考查基础知识,实际体现的是能力素养。字、词、句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考查,将会更多结合具体语言材料。古诗文的默写将…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够揭示诗人杨骚在诗歌创作上的意义、价值,本文主要以转变为线索,研讨杨骚在1930年代的诗歌创作.在具体分析其创作主题、风格、形式以及文论等五方面的基础上,我们期待以一种文学史的视域,丰富此起彼伏的杨骚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有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对内容的制约使得诗人的创作原意很难完整贯彻,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总是逸出作者本意的阈限;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接受者如何读诗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作者如何写诗.不写尽、不写实、有所寓托、讲究活法、追求平淡,推崇含蓄乃至以言外之意作为终极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激活了读者的理解力和创造性,赋予其参与文本二度创作的张力和空间,并导致"诗无达诂"式的解读成为诗歌文本接受的常态.不仅如此,由"诗无定形"到"诗无定解"也使得诗人、文本和读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互动互生的整体,传统的创作论和接受论二元划分已经失去了本质的界线. 相似文献
7.
李卫国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
作为现代新诗史上举足轻重的诗人,洛夫以其独特而复杂的生命体验,融合了中西诗艺并不断进行着诗体创新实验.自1949年赴台后,诗人便长期处于漂泊状态,这使得诗人产生身份的焦虑,于是便开始了生命与诗意的追寻及精神原乡的归依,最终在历史的追寻、解构与重建过程中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8.
9.
10.
黄永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余光中的诗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具有鲜明特征。在内容上 ,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结”和“乡愁母题”特征 ,体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坦诚的人生情怀。在艺术上 ,将西方现代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相融合 ,一方面受西方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另一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手法和结构的优点 ,在表现现代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他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追求诗的整齐 ,讲究诗的和谐 ,强调诗的节奏韵律 ,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的诗歌艺术美 ,赋予了现代新诗活力 相似文献
11.
雷素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69-72
诗人杨键被许多批评家视为佛教修行者,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强烈的对脱离肉体束缚达到灵魂解脱的渴望,对情爱和婚姻的种种怀疑和悲观。这与佛教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工人诗人",河北诗人李学鳌在诗歌理想与诗歌创作中逐渐实现了"工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颂歌"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此类诗歌始终贯穿着三个延续不变的主题。在"新民歌"运动的影响下,李学鳌创作出大量兼具"古典"与"民歌"特点的民歌作品。李学鳌的诗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填补了工人阶级创作诗歌的缺失,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诗歌"真实性"的追求上,但是也显现出明显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历史进入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大众消费文化时代。伴随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来临,90年代的诗歌也发生转型,呈现出种种断裂性的后现代先锋写作特征。诗歌写作出现了鲜明的个人化倾向,诸如散文化、口语化、叙事化、非诗化。正是这种高度的个人化写作迅速瓦解了传统诗歌美学观念,使诗歌由传统的结构主义诗学时代滑向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诗学观时代,呈现出一种非历史化的平面性狂欢写作状态。 相似文献
15.
霍俊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4):24-30
郑敏不仅是新诗史上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歌理论家。郑敏80年代后期以来对诗坛相当重要的诗学难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洞见,这对新诗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参照性,而其对一些现象的批判更呈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与良知。郑敏的诗论涉及层面很广也很复杂,本文主要对郑敏关于新诗的语言问题的反思,新诗史写作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对先锋诗歌的批评中所呈现的新见和缺陷做出必要的辨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6.
黄元英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王禹谪居商州一年有余 ,这是他创作历程中最敏感、最辉煌的时期。在这里 ,他的人生体验、思想境界和创作实践发生了质的飞跃 ,从而铸起他诗歌创作的里程碑。王禹的诗歌创作在宋初诗坛代表着主流 ,对宋诗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17.
崔丽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31-35
20世纪40年代的大后方报纸上的电影广告。有着独特的广告诉求方式和本制作。它在民族危亡的历史的时刻宣传抗战电影、传播抗战以及相关诉求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对于广告史,特别是40年代的新闻史、电影史以及大后方化研究。都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刘继林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110-112
中国新诗自孕育发生到现在,差不多走过了一百年的艰辛历程。应该说,经过这一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新诗业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新诗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上个世纪末,现代诗人、著名学者郑敏先生在对中国新诗作反思性回顾时, 相似文献
19.
霍俊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64-68
2010年7月3日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思敬主持。 相似文献
20.
自2007、2008年《诗选刊》"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及"90后·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特辑"问世以来,90后诗人在新诗界频频登场,诗歌界反响强烈而广泛。继《诗选刊》之后,《诗歌月刊》、《诗林》等多家纯诗歌和纯文学刊物,也相继推出了90后诗人专栏和评介。由此可见,90后诗人这个新生代已经全面步入了中国的新诗舞台。他们的加入,为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诗坛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处在成长当中,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令人欣喜的90后诗歌与诗人"繁而不荣"是当今诗坛存在的一大问题,90后诗歌的加入,犹如雨后入室的清新空气,给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并不那么强劲。90后诗人们不但写诗,也积极从诗歌阅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