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杨玉茹 《海外英语》2013,(7X):143-144
由于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信息交换通道,所谓翻译的可译性就只是可译度而已。但英语和汉语中修辞格的使用造成了信息转换通道的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也就产生了可译性限度。特别是其中的头韵、谐音、双关、歇后语和回环等利用了英汉语言文字结构上的独特性,因而成了最常见的,也是最难逾越的可译性障碍。  相似文献   

2.
闫屾 《华章》2010,(32)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翻译的相对不可译性妨碍了思想的交流.本文从语言,文化方面论证了相对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3.
全球文化趋同环境下,英汉语言中的相似成分不断增多,它们在译语语境中的信息传输越来越充分,其可译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语言和文化的民族特性又会阻碍英汉语境之间的完全趋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译语语境中的信息传输不会完全等同于它们在源语语境中的信息负载,因此文化趋同环境下语言的可译性在总体上将不断扩大,但其局部的可译性限度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翻译,即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时将被译语言所栽蓄的信息呈现出来.所谓信息指语义和民族文化意义,现在翻译单位多以词和词组为主,词由多个义素构成,有些还伴有文化意义,这些信息多蕴含在词义深层,往往被忽略,造成翻译不精确、不透彻等问题.所以翻译时应注重义素分析,同时文化伴随意义也是翻译中应予以重视的意义层面,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信"和"达".  相似文献   

5.
语际翻译中的文化特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融。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及民族烙印。虽然汉英两种语言有些词的概念意义或所指意义相同,但两种文化赋予它们的附加意义却大不相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深入领悟和忠实传达原作的语言意义,而且要深入解读和准确阐释原作的文化意义。本文阐述了反映在语言中的民族文化特色,通常是能够通过语际转换表现于目的语中的可译性原则,同时又辩证地分析了翻译某些文化信息内涵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时空和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这一转换受到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翻译的绝对可译性难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是可操作和转换的,具体方法有补偿式翻译、象译、直译加注和替换法等。  相似文献   

7.
论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及其限度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应该看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原文有时又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就这一问题略做探讨,以便对翻译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转换和交流中必然会存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损失。从而导致可译性受限。可译性限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根据教授汉英翻译文化课的实践,探讨和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以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龚腾龙 《考试周刊》2011,(41):28-29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本文从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两方面论述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杂化与不可译性的关系和影响。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容及风格的损耗.可译性限度的存在原因主要是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探讨和研究可译性限度,分析其产生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导致汉日两种语言对译不可能完全准确地传达信息。本文通过分析汉日语言对译在字音、字形上的翻译局限性,译语丧失源语的语感以及目标语中的文化空白现象,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社会现实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以及古代跨文化交际的闭塞,是导致汉日对译存在局限性、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百分之百的"等值","等效","忠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任何一种与特定文化密不可分的语言既有其可译性,又有其不可译性.当翻译必须沟通语言文化时,如汉语的诗歌、对联、绕口令等,往往使它们变得不可能.本文试从翻译理论入手并引用相关实例来证实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论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词汇空缺、指称词语义文化冲突和语用意义冲突等方面.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和文化的表面联系来看,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只有部分是可译的.这一认识忽略了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译者大脑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是完全可译的,其可译性依赖于译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正是这种可译性使翻译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汇的桥梁.做认知关系方面的翻译研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要选取译入语为译者母语的翻译,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挖掘出原文和译文不同的认知思维特征;二是通过认知分析得到的翻译研究成果,其针对对象应该是高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在他们具备了相当词汇量的情况下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翻译中注意译文的认知性的认可度,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地道.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文字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商务翻译的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文化差异,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找出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一个切合点,并灵活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对译文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角度分析了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不同性,介绍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提出译文要达到原文在原文化中的效果,大量的注释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郭凤伟 《职业技术》2006,(6):226-227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进行语际转换时造成了不可译现象.但由于思维的同构性,语法的相似性及文化间的融合性,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内仍具有可译性,通过陌生化翻译方法,不但完整地翻译了异域文化,更使读者耳目一新,了解并最终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首先,译者识别语码,解开语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码,得到的是语码所表达的具体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然而,翻译是将这些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传达到另外一种语言去.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系统,很多情况下都无法直接将原语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直接传达到译入语中.这时,就必须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就是要将原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抽象,使其概念化(conceptualized),再从译入语中寻找能够表达该概念的形象语言信息.这就是一个抽象和具体化(具象化)的过程.翻译不是翻译个别词语,而是在对整个语句或句群意义的抽象基础之上的重新表达.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打破原语结构桎梏的一个过程,到了这一步,译者才有可能在译入语中施展自己的手脚,才有自由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语言,其表达习惯亦不相同,本据此提出语言习惯与译忠实的问题,并就此开讨论,翻译是译意,是转表达原中的信息和意义,而非两种语言在形式上转换,译在忠实转达原的信息和意义的同时,其行特点和表达方式必须符合译语言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