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考题呈现】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  相似文献   

3.
墨子说镜     
墨子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容,镜于人知吉凶."墨子时代没有镜子,人在水中照镜.这段话很受后人重视.到了唐代,<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谈魏征的言行,这段话改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相似文献   

4.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  相似文献   

5.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7.
吕赟  殷晓峰 《教书育人》2007,(11):53-53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之叹 唐太宗难过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魏徵驾鹤西游,我少了一面人镜了.  相似文献   

9.
正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堂堂一国之君尚且以大臣魏征作镜子,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工作中的失误,真的不愧为伟人,了不起!我们做小学班主任的,也常常把自己当作镜子,观照孩子身上的美与丑、得与失,评头论足。其实,易位观之,孩子何尝不是一面珍贵的镜子?这面镜子常常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你的方法对头吗?你把握细节了吗?你的眼光放长远了吗?你有爱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发明家。我想着、想着,便进入了梦乡……嘟!一辆银白色的奔驰小轿车在一家豪华的发明公司门前停了下来,从上面下来一位穿着白色衣服的女人,那就是我,也是这家公司门前的经理。一天, 我正在发明我们公司的特产--镜前一照--是专为男人设计的。只要在镜前一照,胡子就没了。正在这时,我的秘书跑来说:"经理。有几个外国人看了多功能笔赞不绝口,想买下它,您看看……"好!我们去谈谈。"Hello!" "Hello!"我和几个外国人打着招呼,一个胖外国人说:"你们发明公司的产品很有水平,很新颖,受到广大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11.
<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我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个"三镜说"的理解逐渐深刻。刚上班时,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学的东西足以应付学生。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我作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和谐,学生讨论热烈,效果令我很满意。就在我很自得于自己的杰作时,学生的一篇周记把我拉回了现实。他说:"作文一个语文老师,竟然把‘焦仲卿’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史为鉴",中国传统对此深信不疑。可是,它的存在与价值一方面面临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有力挑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隐喻",也非全无问题,有必要加以逻辑与事实的论证。关于第一方面。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经验的存在和价值表达了明确的否定态度,从他的话里可以揭示出三个问题:其一,历史经验给了我们的教训是,从来没有人从中得到任何教训;其二,即使有历史经验教训,人们也有拒绝的自由;其三,在古今变易中究竟有无相同或相通的经验教训。关于问题一的回答是:黑氏所说乃是悖论(paradox)。关于问题二的回答是:诚如黑格尔所言,对于历史教训之取舍,人们有自己的选择自由,可是对这一自由的选择结果,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了。而且,选择的历史前提条件也是不可以自由选择的。从拒绝接受历史教训而失败的例证,人们可以证明历史教训是存在而且起作用的。选择自由只不过是不自由中的自由而已。关于问题三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既然是在历史中产生的,那么它就必然离不开它所由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也就必然具有历史性。人类既然生存于历史长河中,那就只能满足于具有历史性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过,历史的"变"之中也有其"常",历史流程中的相对稳定性或"常"在不同层次上并不相同,总之,只要在某个层次上有关的历史条件仍然存在,相应的经验教训就是有效的。关于第二方面。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以镜为鉴(就是镜),看到的是自己,而以史为鉴(镜),看到的却是它者,历史如何能够为镜?其二,"鉴"字源于"监"字,监的本义是人从器皿的静水中照见自己,而历史则是长江大河,江河流水如何可以为镜?关于问题一的回答是:我们通过作为中介的镜子里所见到的自己只是自己的影象,它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的它者、反映了自己相貌本质的它者。自我的认识实际上是必须经过作为它者的中介的反映(reflexion)才能实现的。关于问题二的回答是: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需要或意向决定不同中介的选择,例如,欲知自己的形象可选用镜子,如须知道肺部健康情况可选用X射线照相,欲知自己的历史处境与前程则须选用历史书等。因此,对于"以史为鉴"这种隐喻的意义的深入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逻辑分析的。  相似文献   

13.
镜子     
升格前的《镜子》只写了一只鸟;升格后的《鸟镜》写了两只鸟,对比地凸现了题旨。题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相似文献   

14.
游泳镜是我们游泳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装备,在游泳过程中保护我们的眼睛,为游泳带来更多便利。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游泳镜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性能也逐步得到完善。在体育游赛事中,参赛者对于游泳镜的选择也越来越慎重,一副好的游泳镜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意义重大。今天在先前游泳镜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大胆的研究,让游泳镜更好地满足游泳选手的需求。本人结合日常研究,对新一代智能"飚速"游泳镜进行浅析,希望得到专业人士和市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家访如镜     
谢永发 《班主任》2005,(2):46-46
一位电台记者采访我,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家访感受,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家访如镜".后来我明白,那会儿我之所以能须臾出绝譬,实在是一种潜意识在起作用.是啊,一个多月的家访,已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平时教育中的许多缺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家访又何尝不是一面明教育得失的镜子呢?  相似文献   

16.
<正>"榜样"一词最早出自宋代诗人张镃《俯镜亭》:"唤作大圆镜,波文从此生。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张镃所阐述的榜样,是指事物的"模样""样子"。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善者,我们也将其定义为榜样。而今,榜样更多是以人物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不定冠词用法:名词像秃子,常爱戴帽子;单数名词前,需用a和an;辅音前用a,元音前用an。根据上面顺口溜我们可以把"我们需要一把刀子和一个苹果。"这句翻译成:We need a knife and an apple.  相似文献   

18.
坐汽车     
<正>一天,山羊老师对小动物们说:"后天我们要去研学旅行了,为了安全,我们可得遵守纪律。宝贝们,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不等老师说完,爱提问题的小兔说:"老师,我们要坐什么车呀?"山羊老师大笑着说:"正巧,我也想说这件事。我告诉大家吧,我们坐小轿车和小巴士,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一辆小巴士可以坐7人。我们班有12名男生和13名女生,一共需要几辆小  相似文献   

19.
买未来     
镜,镜中有个我,镜中有个我的未来。买镜,买来了镜里的我,也买下了我的未来。长安古道,西风劲起。辇车中的他,轻抚着手中的铜镜,喃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车轮滚滚,碾过繁华的古街,扬起阵阵古风,青史悠悠翻开……  相似文献   

20.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说老师要具备"看破"学生的能力。但我们似乎很好讨论"看破"之后老师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这种态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远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挖掘出生命的新水源。心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