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永清 《语文天地》2011,(17):27-30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在运用成语过程中,常有人因"望文生义"或"孤陋寡闻"而误用。笔者所列高频误用成语80例,意在帮助人们规范  相似文献   

2.
一、望文生义成语是约定俗成的,由于时间久远,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能根据今义去理解和使用,否则就会出错。  相似文献   

3.
4.
李文芳 《考试》2009,(5):69-69
成语是千百年来人们习用的具有一定含义的固定短语。我们运用成语必须要整体把握词义。否则会产生误解或词不达意。本文就一些常见的易误用的成语及其造成误用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李海清 《考试周刊》2013,(27):31-32
<正>日常生活中,在报纸杂志上,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误用或错用的成语,误用或错用成语,会影响人们的语言交流,妨碍思想的正常表达。在多年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常误用或错用的成语。一、骇人听闻,耸人听闻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让人震惊。例: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来读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在运用成语过程中,常有人因“望文生义”或“孤陋寡闻”而误用。笔者所列高频误用成语80例,意在帮助人们规范使用语言之精华——成语。  相似文献   

7.
综观各地中考试题,大都涉及了对成语的考查,考查的重点是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感情色彩的变化等,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一般为2~3分。这里,我们将中考成语误用题锁定为褒贬颠倒、望文生义、用错对象、不合语境四类,现笔者以2008年中考试题为例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做这类成语题时能做到胸有成竹,避免失误。  相似文献   

8.
何宜隆 《新高考》2009,(10):21-22
一、抓意义辨析一是准确理解,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文不加点","点"的意思是涂改,而不是标点。"不孚众望"的"孚"是使人信服,而不等于"符合"。"刻鹄类鹜"比喻摹仿得虽然不太逼真,但还近似。多用以劝解人们不要好高骛远;"画虎类犬"则是说摹仿得走  相似文献   

9.
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现成语,有其整体意义。理解成语时要注意其意义的整体性,不要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而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为了夯实知识储备,提升判别能力,笔者搜集了近年来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众多不同的语种中.汉语可以称得上是感情色彩最为丰富的一种了。喜怒哀乐的细微差别,阴晴圆缺的微妙变化,都能够在汉语中找到一个精确的词语加以描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词语的感情色彩也在不断地演变。  相似文献   

11.
成语阅兵场     
【考纲解读】成语使用是2010年高考的一大重点,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了该考点。对成语的考查常见有三种题型:一是判断成语使用恰当与否,一是辨析近义成语,一是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成语选项。考查重点是在鲜  相似文献   

12.
王燕欣 《新高考》2010,(Z2):37-41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熟语,高考对熟语的考查是语文试卷中最稳定的一类试题,语文试题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熟语识记、辨析和运用的考查。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熟语辨析病句尽管年年必考,却一直是高考语文题中的一个难点,是考生最容易失分的高考语文选择题之一。正确使用熟语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积累,仔细揣摩常见熟语的意义、使用范围、适用对象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高考语文卷中几乎每年都有成语运用题的考查,那么成语到底如何运用才算正确?笔者认为成语与语境双方须“门当户对”,即二者在意义、描述对象、感情色彩、语法功能四方面相当、对等,只要缺一项就是门不当户不对,怎么才能辨识?下面的说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两用语境     
《语文教学之友》2008,(3):46-48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不止有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在两种语言环境中都可适用。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使用较多。就容易将另一个意义或色彩忽略,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完成高考语文试题时,就可能把正确的运用判定为错误。从而影响得分。下面收录了一些常用的两用语境成语:  相似文献   

15.
陈林森 《学语文》2014,(1):65-66
“事无巨细”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成语,《汉语成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事情无论大小。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成决于亮。”这个成语不包含修辞用法,只须照字面理解,但它包含了一个潜台词:(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过问、操劳或负责。事实上,“事无巨细”是一个不自足词语,它不能独立叙述一个完整事件,不能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在其后加上适当的词句,才能表达完整意思和褒贬态度。  相似文献   

16.
正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是汉语写作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准确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呆板的文字生动起来,使阴暗的画面亮丽起来,使模糊的人物清晰起来。为使学生真正学会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尤其是懂得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时的妙处,并逐步学会运用它们,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以修辞见长的课文。在这些课文中,作者通过巧妙地运  相似文献   

17.
外来词是两种语言文化融合的结果,表意效果、交际效果和社会效果(三效)是话语修辞的目标,文章从修辞控效说的视角出发,结合外来词词形的历史变化和借用形式的增加,分析外来词词形借入和大陆、台湾、香港同义异源异形词,探讨汉语中英语借词的"三效"。结果表明突出语用修辞效果是外来词存在于本族语的前提,外来词在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效益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载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不断改进以适应发展和变化的教学形势与学生学习的需求非常必要.处于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同宗同源,使用共同的语言,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而在教育领域中,具体到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也同样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两者还是有不少区别,尤其体现在细节当中.本文以大陆人教版与台湾康轩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为实例,就其编写理念、编纂体例与教材内容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与分析,细致呈现了两地语文教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各自的优缺点一目了然,并在思考之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9.
低年级语文课堂基于识字写字,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比较浅显,鲜见基于文本的语言表达和主题意义上的“双线”迁移和应用。学生学习课文,为了识字而识字,不知道文本与自身有什么关系。部分低语课堂缺少对文章语言特点、主题内容和人文价值的有效利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和言语内化功能。如何搭建多元支架,深入浅出,导向深度学习,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笔者基于二(下)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从搭建多元支架的角度出发,基于儿童特点,合理解读文本,实现文本语言、主题、结构的“三维联动”。学生在读中仿说,促进思维的整体发展,导向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民国年间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探索过程中,壬戌学制的确立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内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新学制后的一套教材《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为例,来反映壬戌学制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影响,包括以儿童为中心,突出儿童主体性,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用性、科学性,以及课文文体、内容呈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壬戊学制的确立奠定了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规范,并且推动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和形式上的进步,使其不断向成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