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漫话悯农诗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清代诗人郑板桥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早在《诗经》中就有《七月》、《硕鼠》、《  相似文献   

2.
正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丰年事若何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泳,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李绅的《悯农》就是这样的作品。诗的一、二两句,以"一粒粟"和"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景象,"春"和"秋",写出了季节的转  相似文献   

3.
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是曾官居相位的唐代诗人李绅。其实他还有一首诗也颇为感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这两首《悯农》来看,似乎李绅应是个生活非常俭朴的清官。  相似文献   

4.
漫话悯农诗     
中唐诗人李绅最早以“悯农”为题作诗.他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至今仍脍炙人口。具体说来,悯农诗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相似文献   

5.
对比,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对比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十分常见。例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诗的情感性及其教学中的解读现状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在诗  相似文献   

7.
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人教版)专题一中有这样一道材料阅读与思考题: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过这些诗句,你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答案大致如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两个基本的阶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收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长年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钱理群等人认为《小河》一诗表达了对于"将来的忧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不同的时期周作人赋予这首诗不同的意旨内涵与价值取向,诗中的"农夫"意识游移不定。对《小河》思想意义的再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中周作人复杂多变的文化心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负担法国人从莫斯科撤走后,有两个农夫上街寻找食物。一个聪明,一个愚蠢。他们发现一些烧焦的羊毛,便说"这些羊毛有用",便一人一包背在身上。路上,他们看见街上有许多布匹,聪明的农夫便扔掉羊毛,捆一捆布背在肩上,愚蠢的农夫说:"为啥要扔掉羊毛?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他一点布也没拿。他们往前走,看见一些扔在街上的衣服,聪明的农夫又把布扔掉,拾起衣服。愚蠢的农夫说:"我为啥要把羊毛扔掉?"  相似文献   

11.
<正>【真题回放】请以"想起来就心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不得抄袭、套作。【思路点拨】命题作文首先要理解题目内涵,明确题中之"意"、写作指向。"想起来就心疼"是一个省略主语的紧缩条件复句,谁"想起来"就心疼?一般情况下是"我",当然也可以写"我"以外的其他人。题中关键词有二:"想起来"和"心疼"。单说"想起来",可以写想起来某人、某事、某物等;"心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是"舍不得;惋惜"。什么是"舍不得"?《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2.
正一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这样的说法大致不错吧。在漫长的历史时段里,农民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体。中国的传统道德讲"耕读传家"。中国的传统国策也是"重农抑商"。然而,就如同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三册中引述过汉代政治家晁错的洞见那样:"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全汉文》卷十八)因此,才有了一次次的农民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叛逆的事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填字游戏     
横向:一、"山川异域"的下一句,出自日本人长屋诗句《绣袈裟衣缘》。二、反映降水现象、对农业耕作非常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前一个节气是清明。三、与东郭先生有关的一个典故,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  相似文献   

14.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曾以一首《黄鹤楼》诗,使得大诗人李白甘拜下风,以至于发出这样的慨叹。宋人严羽誉其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后人更是推为"七律压卷"之作。全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寓言四则     
1、一个农夫与三位神仙一日,一个农夫碰到了三位神仙。农夫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有一位神仙指着另外两位神仙回答道:"我们都不是一般的人,我们  相似文献   

16.
<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一直占据着语文课本的一页。这首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不避酷暑、辛勤耕耘的农家生活,也劝导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俭的习惯。一个不了解民情、不体恤民意、不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所以,人们对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入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4页注释18是这样解释“渺沧海之一粟”句的:“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二)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页对“渺沧海之一粟”句及“粟”字均未作解释。(三)《古…  相似文献   

18.
一.作文题目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寿命最短的昆虫,朝生暮死。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给它起的学名是ephemeron,意思是"短暂"。小小蜉蝣,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正是借蜉蝣感慨生命的短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请以"短暂与永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出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二.写作导引这是一个关系类作文题目,由  相似文献   

19.
责任     
轻轻翻开《智慧背囊》,小故事《寻找》映入眼帘:一农夫倒车时,将一辆汽车撞瘪了,当时,汽车的主人并不在场。农夫在车窗上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等着您,并留下了电话号码。他们见面后,当车主人向农夫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表示感谢时,农夫平淡地说:“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主动承担责任成为习惯,这如春雷在耳边回响,似春雨滋润干涸的心田,学生们个个深受震撼。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下江南察访中,乾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走过去,便故意开玩笑地问身边的一位大臣:"这是什么人?"大臣随口应答:"是个农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